從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38年的民國時期,我國的教育事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新式教育,新式學堂如雨後春筍般在中華大地層出不窮。各種大學也紛紛建起,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人才。今天,我們來看一下民國時期的四所名校。
第四名: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前身為1897年在浙江杭州成立的求是學院,是中國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學制最早創辦的幾所新式高等學校之一。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更名為浙江高等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浙江大學」,下設文理、工、農三個學院。1950年,「國立」二字被去掉,成為了浙江大學。
中國著名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先生曾在1936年-1949年期間擔任浙江大學校長,在此期間,由於抗戰爆發,浙大曾西遷至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並在此地堅持辦學七年之久。在此期間,浙江大學聚集了像竺可楨、蘇步青、陳建功、王淦昌、盧鶴紱、束星北、談家楨、貝時璋等一批在國內外頗具盛名的科學巨人;並培養出了像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和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葉篤正、谷超豪和程開甲。成為了中華民國最高學府之一,浙江大學也迎來了其百年建校的第一個黃金髮展期,也是其最輝煌的時期,截止到1948年,浙江大學已經發展成為了擁有理、工、農、醫、文、法、師範7個學院、25個系、9個研究所、1個研究室的綜合性大學。
第三名: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可以說和民國同時期的,前身為1911年建立的清華學堂,1912年更名為清清華學生組織演講、會見公使、致電巴黎和會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49年歸屬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更名「清華大學」。
百年清華,歷經滄桑,並始終擔負著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從建校不久的「五四運動」,清華學生組織演講、會見公使、致電巴黎和會,舉行「國恥紀念會」,焚燒校內日貨,到抗戰時期的雲南昆明,行程全程3200多裡,其中徒步2600多裡,歷時68天,橫穿湘黔滇三省,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罕見的一次「長徵」。不斷地踐行著清華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
在此期間,清華的師資力量也空前雄厚,聘請了聘請梁啓超、王國維、陳寅恪、趙元任等導師和。蔣廷黻,張奚若、蕭公權,馮友蘭、張子高等幾十位著名教授,其中,梅貽琦先生也在1931-1948年,任清華大學校長,奠定了清華的風骨,為清華大學做出了不可泯滅的貢獻。 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
第二名: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中學歷史書上我們就對其有所了解。始發於1898年的京師大學堂,1912年更名為「北京大學」。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立大學,也是最早以「大學」身份及名稱而建立的學校。
北京大學,可以說是民國一所特殊的院校,因為其最初還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行使教育部職能,統管全國教育。可以說,談民國歷史,就不得不談北大,太多的歷史與他息息相關。1916年-192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擔任北大校長,被視為北京大學校史上的一段輝煌期,奠定了北大「學術」與「自由」之分。他聘請了一大批年輕人擔任北大教授,聘請胡適、李大釗、魯迅、劉半農、梁漱溟、李四光、王星拱、顏任光、鍾觀光、任鴻雋、李書華、丁西林、馬寅初、陶孟和、陳啟修、王世傑等到校任教。其中,葉公超先生在擔任北大教授時年僅23歲,真的是讓我輩汗顏啊。
第一名:國立中央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這所學校在歷史上存在的很短,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它。但是其實力卻讓人不容忽視。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系科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國立中央大學"是中華民國政府1927年在大陸設立、1949年更名國立南京大學的中央大學。
學校曾聘請了許多名師來校任教,如梁希、柳詒徵、高濟宇、常導直、徐悲鴻、宗白華、馬寅初、金善寶、張鈺哲、童第周、曾昭掄、蔡旭、李學清、歐陽翥、徐志摩、厲麟似、聞一多、張大千、張奚若、羅宗洛、趙忠堯及居裡夫人為中國培養的唯一一位研究生施士元等名師來中央大學任教。在1941年和1943年教育部兩次遴選出"聲譽卓著,具有特殊貢獻"的"部聘教授"共45人,其中,國立中央大學入選12人,超過其總數的四分之一。其教育經費,相當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四校的總和。學校共設文、理、法、教育、農、工、商、醫8學院,是全國學科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同時也是南京國民政府執政時期唯一設有7個以上學院的大學。
民國時期的中央大學可以說是執中國高等教育之牛耳,是當仁不讓的民國第一學府,當時的北大、清華都與其有很大的差距,就是後期由清華北大南開聯合舉辦的西南聯合大學也略有不及。在1948年普林斯頓大學的世界大學排名中超越了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排名為世界第十,位列亞洲第一。很可惜在解放後被拆分為好些大學,其光輝也就不再為人們所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