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上海的糕點在民國時期有哪些種類?

2020-12-19 戚記聊古今文化

歡迎來戚記聊古今文化,有人問,民國時期人們喜歡吃什麼?今天小編來給大家揭秘一下。民國時期人們的主食和現在類似,就是米飯、麵食和糕點。和現在一樣,民國時期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飯,北方人的主食是麵食。民國時期上海人的主食除了一日三餐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糕點,上海的糕點最初只有小圓子、小餛飩和米松糕等,後來隨著民國時期很多外地人到了上海,各式各樣不同風味的糕點開始在上海流行。其中蘇州糕團最先到了上海,蘇州糕團的最初經營者是南京東路的五芳齋糕團店,這家店的工作人員都來自蘇州。

因為這家糕點店第一個在上海經營湯糰、赤豆糕、黃松糕等四季糕團,很快名揚上海,四季糕團也成了民國時期上海人最喜歡的糕點,成為當時上海人過節、結婚或是壽慶的必備糕點。之後在民國時期的上海糕點界佔據一席之地的有揚州翡翠燒麥、淮陽湯包、黃橋燒餅、廣東雲吞等等,加上上海當時本地有的生煎饅頭、排骨年糕、春卷等,民國時期的上海已經有上千種糕點。

這些糕點當時有被人們熟知的,幾乎大街小巷人人都知道的攤子或是店鋪,例如南翔饅頭,最早起源於上海嘉定縣的南翔鎮,因為南翔饅頭的形態小巧玲瓏,皮薄呈現半透明狀,裡面的餡料選材仔細,調味講究,蒸熟後飽滿且內含滷汁,味道鮮美,早就在南翔縣小有名氣。南翔縣的吳某在民國初期來到上海的城隍廟開了長興饅頭店,專門經營這種南翔饅頭,幾十年裡一直受到民國上海人的青睞。民國時期山東濟南的百姓常吃的是饅頭,當時叫饃饃,是當時濟南人常吃的主食。

還有鍋餅、單餅、麵條、煎餅、素餡餃子等,當時濟南百姓每年農曆六月六吃炒麵,夏天吃炒谷,用小米炒後吃。民國時期廣西平樂人吃的正餐是以油粘米飯為主食,還佐以腐乳、酸菜等。當時廣西平樂人午餐一般以粥為主。民國時期人們常吃的和現在類似,但是時代變了,現在的飲食更加豐富,無論哪個地區。感謝閱讀,本文由戚記聊古今文化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民國時期的「一萬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大洋的來歷——「袁大頭」在民國時期,正是國門大開,匯聚各方文化、各種領導思想的時代,人們不用出國就能見到上百種錢,除了「袁大頭」,還有銀元「孫大頭」、「鷹洋」以及清末銀元「龍洋」,這四種貨幣皆有十分值錢的購買力,購置各類物品貼補家用,在市場通用,也為社會大眾認可,「大洋」亦是其親切稱號。
  • 民國時期的「太太」,有幾個意思?
    在古代中國「男女有別、尊卑有分、長幼有序」文化秩序當中,不但男女有階級秩序,同一個家庭當中的女性也是有階級之分。比如在上海、杭州等地區,如果你處在上流社會,對妻子稱呼為「內人」,下人通常稱呼她為「太太」,或者「夫人」。如果你處在中流社會呢?通常稱呼自己的妻子為「屋裡頭」,其他人會稱呼她為「你們大嫂」。
  • 民國時期的廣告研究及其當代意義
    本文將對於民國時期的廣告展開研究,分析其時代背景以及總體情況,從而尋找民國時期廣告的價值以及對於當代社會以及廣告的意義和影響。 關鍵詞:民國時期;廣告;研究;當代意義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8)03-0077-02 隨著人們對於廣告事業的研究與分析,各種廣告在中國發展的歷史開始受到業界學者的持續關注。
  • 民國時期怎樣考大學
    那個時代確實有很多學者大家閃閃發光,他們的學業衣缽傳承至今。但在那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洋貨入侵農村崩潰、天災人禍連綿不斷致使百姓大面積死亡的年代,學界與教育界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單就民國大學教育而言,就有著很多瑕疵。
  • 民國時期最有特色的民國建築,為什麼在這個城市?而不在北京上海
    民國時期不僅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一個時期,同時在我國歷史建築的歷程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民國時期的建築被稱為是我國近代歷史上最好看的建築,從這裡就能夠看出來,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十年,但是民國的建築卻發展的非常快速,而且民國的建築設計非常的特別,站在現在的角度來看,小編覺得民國時期能夠有這樣宏偉的建築真的非常偉大
  • 民國時期上海的牛奶消費
    1932年第65期《良友》雜誌上刊登的上海蓄植牛奶公司牛舍與榨乳室。 王書吟 民國時期上海的牛奶消費,與西人進入有極大的關聯。上海的報刊和雜誌上開始大量出現分析牛奶化學成分的科普性文章,牛奶被作為一種滋補品、而非一種單純的食品或飲品向讀者宣傳,當時的醫生相信,牛奶對肺癆、貧血、營養缺乏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西醫鼓勵生病的人多吃半流質的食物,推薦諸如牛奶、餅乾、果子等西化食物,而非傳統食用的粥類或米糊。經由知識分子與牛奶商大力推廣,從1910到1920年十年間,上海飲用牛奶的人增加了一倍。
  • 解讀民國時期服飾特點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民國時期,中國人的衣、食、住、行發生了較大的變動。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民國時期的衣、食、住、行的變化時中國文化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直接特徵。由于洋布比國產土布便宜,布線密實且細,顏色豔麗,日益為人們所接受,並逐漸將土布擠出市場。民國以後,民族紡織業興起,布莊增加了國產的機織布。這樣一來洋布逐步打開中國市場,即這些新的東西在慢慢的擴張和滲透,由於東部沿海城市又跟多的港口,國外產品第一時間會在市場出現。加上東西文化差異,地域差異,城鄉的不平衡,東南沿海和內地;城市和農村日益凸顯為兩個獨立的世界。
  • 民國時期上海的大家閨秀和交際花有什麼區別?
    民國的大家閨秀和交際花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大家閨秀很多出門名門,而且教養極其良好,品性尤其端正,雖然出身於名門,但是有些驕傲,卻有點不諳世事。而交際花就未必都是出身於名門了,不過長得要足夠漂亮,要能夠放得開,勇於交流的女子,什麼三六九等的人都有可能成為交際花。
  • 民國時期的字典大有來頭
    說起新華字典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詳,但是民國時期的字典你們有見到過麼?讓我們來一睹民國新字典的風採!這一本新字典大有來頭是陸爾奎主編。蔡元培作序,是王朝制結束後的第一部字典,1912年商務印書館初版,1929年再版。一部小型漢語字典。
  • 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老照片
    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圖為公主嶺附近的農事試驗場,一群綿羊正在吃草。當時的滿鐵集團為了開發東北的農業、畜牧業,利用鐵道旁的遼闊土地養殖綿羊。民國時期的吉林四平,位於滿鐵公主嶺農事試驗場內的綿羊,在斜陽下悠然地吃著青草。
  • 民國時期的如夢佳人,曾驚豔了一個時代
    中華民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大轉變時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終結階段。這一時期曾湧現過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大人物,為中國歷史的變革做出了突出貢獻。在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很多傑出的女性,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為後世人們所津津樂道。
  • 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
    鋼筆、鉛筆的使用範圍基本局限在學校,社會生活的書寫還是毛筆的天下,民國時期的公文、書信等完全可以證明這種現象。因此,人們在感嘆書法衰落的同時,對學校書法教育的批評日漸增多。   民國書法衰頹論是民國時期廣大學者的一個普遍共識,他們認為學校書法教育擔負著傳承與復興書法的歷史責任,所以民國時期的中小學書法教育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還是書法界人士所重點關注的社會問題。
  • 看看民國時期,出家人都吃些什麼
    吃齋有兩種,一是吃全齋,就是長年吃素,魚肉類不能吃,蔥蒜不能吃,就連雞蛋也不能吃,只能吃豆腐、蔬菜一類的東西。再是吃花齋,即每年舊曆六月、臘月和每月的初一、十五吃素,其他時間可以吃葷。一般是師傅吃全齋,也要求自己的徒弟跟著吃全齋;師父吃花齋,徒弟也就吃花齋。」正品是山東人,在廟裡學會了烹調,曾站廚房掌勺。
  • 盤點民國時期的十大名校
    從1912年算起,在抗戰全面爆發前,短短20來年,民國就已經構建了世界一流大學的群體雛形,有的學校還接近世界優秀的教育水準,雖然說一些學校建於民國之前,但其蓬勃發展時期卻是在民國。下面簡單的考證了一下民國時期的十所著名大學。1 國立中央大學追溯學脈源自三國時期吳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學,近代校史肇始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1928年5月16日由國立江蘇大學改稱而來,1937年遷至重慶、成都等地辦學,史稱「重慶中央大學」,抗戰勝利後遷回。
  • 老照片:民國時期的上海外灘,圖6的上海牌雪花膏,你見過嗎?
    上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楚考烈王重用黃歇,將上海地區在內的一大塊土地封給他。但之後的幾百年時間裡都不被重視,上海一直以小漁村的身份存在。直到宋朝時期,黃埔外灘的碼頭作用才開始凸顯,並在上海設立第一個政府管理機構——市舶務,專門對進出的船舶進行管理。
  • 民國時期十三大頂級學府
    民國時期,學術氛圍濃厚,大學強調學術自由、兼容並蓄。進步學生求學孜孜不倦、一絲不苟。再加上民國時代,四面帝國主義環伺,正值國難當頭的日子,熱血青年們自然同仇敵愾,奮力進步。而正因為全民奮進,力爭上遊,所以民國時期,中國也擁有諸多享譽世界的名校,接下來,我們就簡單盤點一下民國時代的中國頂級學府。當然不包括抗戰特殊時期諸多高校共組的西南聯大,只表述單一大學。
  • 上海民國時期有四個機場,現在只有三個機場,兩個位於市區內
    上海有幾個機場呢?是3個還是2個?事實上,現在上海有三個機場,其中兩個位數市區內,而民國時期上海卻有四個機場。因此,上海現在實際上有三個機場:虹橋機場、浦東機場、大場機場,三個機場有兩個都是位於市區之內的。民國時期的上海機場在民國時期,上海有四個機場,分別為:龍華機場、江灣機場、大場機場、虹橋機場。民國時期的上海機場如圖所示。
  • 民國時期的人們,朝著袁大頭吹一下就可以辨別真偽,原理是什麼?
    民國時期的人們,朝著袁大頭吹一下就可以辨別真偽,原理是什麼?如果你是一個喜歡看故事背景是民國時期電視劇的人,不知道你有沒有留心注意過這樣的一個畫面,兩人之間發生交易之後,某人接過袁大頭之後,不是立即收到自己的口袋裡,而是先檢查一下真偽。那到底是怎麼檢查呢?往往會把袁大頭先放到嘴邊吹一下,然後在放回到耳邊,看神情好像是在聽什麼聲音一樣。是的,就是通過聽聲音的方式。
  • 民國時期的天主教徽章裡的歷史故事
    每一個民國天主教徽章,都有一個故事。中國有這樣一些民國時期天主教會的徽章散布民間,國內國外以及各個時期的都有,因為有寶貴的歷史紀念意義,它們成為一些收藏家追逐的目標。二,清或民國時期耶穌和十二位門徒教會徽章清或民國時期精美老十字架 耶穌和十二位門徒,天主教民國教會徽章為什麼主耶穌不選十個人而要選十二個呢?原來「十二」這個數目有一連串的意義。
  • 【往事】民國時期的清麗校服
    民國時的新潮文藝女們似乎都曾有一張讓人難忘的清新校服照,可見中國校服不是沒有過好時光,只是時代轉變讓有些美一度銷聲匿跡。而在內地校服斷層的時期,香港很多學校秉承傳統,繼續以旗袍為校服。再往遠點回顧,1929年,民國政府公布了《服制條例》,對男女禮服、制服作出規定。按照規定,女性校服分為兩種,一是藍色長袍,齊領,前襟右掩,長至膝與踝的中點;二是襖與裙,襖為藍色,長僅過腰,袖長剛過肘,裙為黑色,長及足踝。前一種多見於老照片中,而後一種則是時下以民國時期為時代背景的電視劇中最為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