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一萬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2021-02-07 歷史通啊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會有分享,都是免費訂閱,請您放心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每個時代的錢幣,形式和價值各有不同,但其用作交易的功能與性質是不變的,大洋就是中華民國時期貨幣的別稱,又名銀圓或銀元,指代舊時使用的銀質錢幣。形狀為圓形,價值相當於七錢二分白銀。

我們經常能在歷史紀錄片中聽到「一萬大洋」這樣的字眼,甚至有些人家裡也會收藏過去時期的大洋,不少人都會好奇,民國時期的「一萬大洋」到底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大洋的來歷——「袁大頭」

在民國時期,正是國門大開,匯聚各方文化、各種領導思想的時代,人們不用出國就能見到上百種錢,除了「袁大頭」,還有銀元「孫大頭」、「鷹洋」以及清末銀元「龍洋」,這四種貨幣皆有十分值錢的購買力,購置各類物品貼補家用,在市場通用,也為社會大眾認可,「大洋」亦是其親切稱號。


然而好景不長,眾所周知,清朝滅亡之後,1912年4月袁世凱出任大總統。當時市面上流通的貨幣還有一部分是明清時期留存下來的,中外並存,種類繁多,折算過程也十分複雜再加上北洋政府鑄幣繁複,內外因共同導致民眾積怨漸深,極需一個統一的幣種減輕壓力,與此同時袁世凱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藉助貨幣改制以期解決軍費問題,便決定鑄發國幣。其頭像鑄於背面的「袁大頭」由此而來。

而新製造的「袁大頭」成色、重量有嚴格規定,規格統一易識別,因此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逐步取代了其他幣種,成為流通市場的主幣。有了統一的貨幣,百姓開始安居樂業,積累財富,大洋的購買力在開始民國初期處於穩健狀態,但放眼整個民國時期來看,動亂時期的大洋影響力遠超過穩定時期的影響力,錢貴民輕的現象也緩緩拉開歷史的帷幕。

大洋同時也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精神,記錄著一個時代的興衰,反映著一個時代領導人的統領思想,承接著一個時代人民的辛勤汗水,是一整個時代的縮影。


大洋的購買力

雖然大洋在民國時期才出現,但是在民國的不同時期所含的價值是不同的。甚至隨著通貨膨脹,大洋的購買力在不同年份差異頗大。比如民國初期,物質條件匱乏,民以食為天,解決溫飽問題是擺在人民面前的首要問題。大洋主要就用於日常飲食消費之中,購買力也不會太高,對於一個五口之家並且只有兩個勞動力來說,維持基本溫飽已是踮起腳尖才能做到的事,更不會將大洋花在新衣服的添置上。

一萬大洋可能並不能使大家對大洋的購買力有較確切的認識,一塊大洋更能反映當時銀元的購買水平,那麼一塊大洋在民國時期能買到哪些東西呢?據資料顯示,一塊大洋在1912年的北京能買60斤普通大米,或者供6個人吃一頓羊肉火鍋。在1931年春天的廣州近郊能買25斤大米或20斤豆角。

在1937年夏天的成都市區能買16斤大米,或5斤豬肉,或40個雞蛋。可以看出,地域不同大洋的購買力各有千秋,與此同時隨著時間推移,物價逐漸上漲並且漲幅越來越快,一塊大洋所能換取的東西也越來越少。

從地域上看,沿江沿海地區糧價又各有差異,上海、廣州等城市的較高,大洋的購買力相對低一些,比如魯迅在北京定居時,一塊大洋能買五六十斤大米,後來去了上海,一塊大洋只能買20斤大米。從時間上看,大洋隨著糧價變貴購買力也就越來越低。

但大洋終歸屬於「值錢」的硬通貨,不論何時何地何人,只要花幾十塊,一定能買到一堆好東西。如今也仍然存在關於大洋的口頭禪和「一提大洋給人一種就很富裕」的莫名的直接感受。


各時代大洋的購買力各有不同,有時微乎其微,有時相差甚遠,社會也隨之出現混亂平穩交替現象,人們的金錢觀也極易扭曲,即使身處如今和平年代,

也需合理適時的引導,尤其是青少年這一代,正是樹立三觀的重要時期,理性的金錢觀方能使其看得更遠,走得更長,切勿因一時得失而犯錯。

一萬大洋算多少人民幣

在收入以萬為單位計算的今天,一萬元實在是個不太稀奇的數字,那麼一萬大洋在現今等於多少人民幣呢,按之前的換算來看是不是就是天價呢還是也不過平平呢?

從當時的社會物價水平來看,戰亂之後的民國正是大力發展生產力和提升工業水平之際,但初建的社會一直處於動蕩不安的狀態,物價水平也隨之起伏不一。「戰前一頭牛,戰後一粒米」,1940年代的上海,全面通貨膨脹,難以想像,可以說連乞丐都拒收千元以下的法幣,如今在收藏博物館中仍可見到當時市面上流通的面額極大上萬的紙幣。

從老百姓收入水平來看,民國時期重視教育,看重知識文化水平,所以從事腦力勞動的教師、作家、編輯等群體的月工資一般可以達到100-200塊的水平,例如文學泰鬥魯迅先生於1919年用了一年的收入即3500塊買了一套院子,年邁時工資已經漲到了一年15000塊大洋,這也足以顯現當時的高知收入之可觀,社會地位之高。


而當時主要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工人、店員等人民的收入大概只有10-20塊,只能勉強維持家庭最低生活費用,在現今民國時期的紀錄片中仍可見當時普通人民艱苦的縮影,根據1911-1919年期間的物價表,大米大概80塊一斤,豬肉大概300塊一斤,所以說根本吃不上大米並非誇張,社會上逐漸也就出現了階層分化。

由此看來一萬大洋對民國時期物價以及百姓收入而言不是一筆小數字,比如在花在創業上,利用手裡2000大洋租下法租界中的店面,「錦江小餐」應運而生,也是後來知名的上海錦江飯店。

看上去,一萬大洋能開足足5家這樣的餐館,其實不然,在工業領域,如火柴、食鹽、菸草、紡織等產業需要幾十萬大洋的投入才能興辦起來,所以一萬大洋在這些面前真的是不足一提。正如之前所說那樣,民國時期普羅百姓努力謀生計,飲食方面並不苛求,工業領域興辦自然勞動力成本高出飯店好幾十倍。

總而言之,一萬大洋對普羅大眾來說是一筆巨款,擁有一萬大洋的家庭大概處於社會中上階層,有較優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保證。按照當時的購買力計算,大概相當於現在的三五百萬,當年魯迅先生年邁時期的15000塊大洋也就相當於現今的150萬人民幣。

但三五百萬是在整個民國時期中社會發展相對較為平穩的時間段而言,具體時期的購買力又會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物價水平、人民薪資等各方面影響而波動,所以結合不同時期的社會背景和人民生活狀況去看一萬大洋才是有意義的,刻意將具體的數值與一萬大洋等同起來,不僅無法得出有價值的結論,也是對民國時代歷史理解不透徹的體現。

文/南宮欽

綜合自網絡,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告知!

相關焦點

  • 民國初年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首先金價,其不同時期的價格波動是非常大的。就拿民國時期來說,因為戰亂其不同時期的金銀兌換比例差別是很大的。比如一戰時期,列強都打架去了,國內形勢不錯,白銀暴漲,金銀比是1:15,當時民國那些有錢人個個身價暴增啊,什麼民族企業都還發展得不錯,好多大資本家都是這時候發的家。
  • 民國時期的1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多少人民幣?
    很多人或許以為銀元是民國時期的專屬貨幣,可實際上銀元卻是一種舶來品,而且銀元在中國流通也並非始於民國。清朝早在光緒年間就已經設計並鑄造發行了銀元,那時的銀元還非常具有中國特斯,幣面印著一條龍,所以這個時期的銀元也被稱為「龍洋」。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現在我們也經常看到民國時期的大教師有多少多少工資云云,那麼我們不妨換算一下當時民國時期的大洋等同於現在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工資大概多少? 現在我們有些人常常抱怨工資不夠花,的確,現今各方麵條件都好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開始想要的更高,所以便感覺這不夠花那不夠花,可是真的要應付日常開銷的話,吃飽穿暖就夠了,而對普通人來說三四千塊足矣,當然這只是包括吃穿水電部分。
  • 之前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所謂"財不露白"中的"白"說的就是銀元,而銀元便是過去人們常說的"大洋"。在民國的電視劇裡,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他們的計錢單位基本上都是大洋,甚至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靠幾塊大洋便可以餬口度日,而購買一輛汽車也只需要幾百大洋……對於錢,大家多少是有些敏感的,這所謂的"大洋"到底值多少錢呢?
  •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到底有多值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家裡有的看看
    在民國時期,已經很少有人再將碎銀子作為流通的貨幣了,隨著錢莊制度的倒閉,所以銀票基本上也就都沒有人用了,反而被一些相對先進的銀行兌換券所取代。當時市面上所流通的大洋有很多種,有墨西哥鷹、日本龍洋、袁大頭等都稱之為大洋。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放現在相當於多少人民幣?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在春秋戰國時期,刀幣,布幣和其他貨幣很受歡迎。由於所有國家都鑄造自己的貨幣,因此貨幣形狀混亂,權重差距不利於管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來,該國也統一了本國貨幣,規定整個國家使用帶有圓方孔的秦半二元。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叫子出現在宋代。明代對外貿易發達。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大量出口到國外,這導致白銀湧入中國。明朝的貨幣開始使用白銀作為主流貨幣。銅幣。
  • 民國1塊大洋,是現在多少錢?
    作為民國時期的「硬通貨」,「大洋」在民國不同年月,購買力也有差異。若論「民國初期」,那值得說說的,就是北洋時代(1912—1927)。對比現代大米價格的話,換算下來約等於145元人民幣。在1914年的上海,拿一塊大洋下館子,可以吃四五道菜的套餐,全是牛扒、燒雞、火腿等「硬菜」。1917年時,北大新入職的青年教授,哪怕每頓都吃「兩碟菜一碗湯」的精品餐,每月也花不到九塊大洋。甚至北洋時期的北京,六個人去東來順涮頓火鍋,也就花一塊大洋。
  • 你家收藏大洋了嗎,現在值多少錢?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
    民國初期的一塊現大洋現在值人民幣多少錢?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民國時代,很少有人用銀子作為流通的貨幣,新的制度來臨,銀票基本上沒有用處,有一段時間比較先進的銀行兌換券很是流行。後來銀元出現了,當時市面上流通著墨西哥鷹、袁大頭和孫大頭等銀元,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大洋。
  • 天上地下 民國時期教師收入究竟有多少
    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在談論民國時期教師收入之前,先了解一下民國貨幣大洋的購買力。民國時明的大洋種類極多。其中以「洋"、「龍洋"、「袁大頭"、「孫大頭」流行最廣,存量最多,這幾種大洋也得到了全國各地以及海外居民的認可。
  • 魯迅月工資是350塊大洋,換算成人民幣值多少?你賺夠了嗎?
    隨著科技的發達,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在付款的時候都會使用手機來支付,在手機還沒有普及的時候我們都使用的是人民幣。現在還依然有許多地方會使用人民幣來付款。民國時期都是用大洋來付款的。 魯迅當時的工資是有三百五十塊錢的大洋,我們可以換算一下,三百五十塊大洋換算成人民幣又是多少錢呢?
  • 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
    導語: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大家都知道,社會的運行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實現商品的價值,已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金錢對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生存介質。
  • 一塊大洋值多少人民幣?一塊大洋最新消息
    那麼一塊大洋現在值多少錢呢?據悉大洋也被稱為銀元,其價格一般與年份或者種類有關,現在很多收藏家都愛好收藏銀元,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大洋的價格以及收藏市場。  大洋通常被稱為銀元,其中也以「袁大頭」的分量為最足。中華民國成立時,是一個新時代新氣象,其次是袁世凱好面子,大多數的銀元也被稱為「袁大頭」。
  • 民國時的一塊「大洋」,放現在能兌換多少錢?跟你想像中是一樣嗎?
    而我們在不少近代題材的電視劇中,經常能夠聽到「大洋」這個詞語,結合劇情來看,一塊大洋的價值還不算少,滿打滿算下來也差不多是一個家庭大半個月的收入了,那麼問題來了,一塊「大洋」放在現在能夠兌換多少錢呢?
  • 一塊大洋相當於多少人民幣?北大圖書館管理員月薪才600元
    說起銀元,大家並不陌生,這是民間年間的通用貨幣,俗稱大洋。清朝滅亡後,北洋當局鑑於當時的貨幣鑄造複雜,流通混亂,折算繁瑣,非常不便,於是頒布《國幣條例》,由政府統一鑄造新式貨幣。1914年,北洋政府造幣總廠開始統一開鑄一圓銀幣,背面鐫刻袁世凱頭像,學名「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俗稱大洋。從1914年至1951年,大洋成為國內流通統一貨幣。由於大洋採用銀本位制度,每枚銀幣總重七錢二分,含銀量89%,使用十進位換算,交易簡便,容易識別,成色好,分量足,很快被老百姓接受,擁有很好的口碑。雖然後來北洋政府倒臺,但「袁大頭」仍是老百姓使用的主要貨幣,有些地方甚至只認銀元,不認紙幣。
  • 一塊「大洋」折合人民幣是多少錢?難怪古人能娶好幾個老婆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一塊「大洋」折合人民幣是多少錢?難怪古人能娶好幾個老婆民國時期,銀元一直是市場上流通的硬通貨,雖然1936年國民党進行了法幣改革,但由於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國民黨大量印刷法幣,引起法幣嚴重貶值,從而引發惡性的通貨膨脹,所以直至新中國成立時,銀元一直是市場的主要流通貨幣。一塊「大洋」相當於多少人民幣?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值多少錢?放到現在,能買到什麼
    在戰爭時代,紙幣毫無價值,銀元才得以流通,最流行的時候,那便是民國時期了,那麼在當時一塊大洋能買到什麼東西呢?民國時期戰爭不斷,因運輸不便,貨物相對都比較缺少,價格相對也比較高。如果當時在北京,上海這些比較發達的城市,一塊銀元,我們買的東西還是比較多的,在當時可以買到三斤大米,八斤豬肉,和三米棉布,當然不是全買,是買其中的一樣。
  • 民國1塊「大洋」,在2020年能值多少錢?1萬銀元購買力嚇死人?
    除了春秋戰國、唐宋元明清之外,很多人對於民國時期的感情更為特殊。作為一個特殊的時代,民國時期也誕生了無數位名人。雖然我們將從清朝到新中國建立的這段期間,統稱為「民國」,但其實民國大體是分為三個階段的,從1912年開始,1月到3月是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時期。而1912年3月至1928年,則是北洋政府時期,也就是以袁世凱為首的軍閥統治時期。
  • 一塊「大洋」能換成人民幣多少錢?說出來你可別不信,不是一般的多
    一塊「大洋」能換成人民幣多少錢?說出來你可別不信,不是一般的多 【導語】:說起「大洋」很多小夥伴是十分的熟悉,一方面是我們在看民國時期的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某一個富人從袖中或者口袋中掏出一塊大洋等等,另一方面就是很多小夥伴的家中會有老一輩留下的東西,這個東西也是十分常見的,在如今並不是什麼太稀罕的東西,但是在民國時期,「大洋」可謂是很值錢的
  • 一塊現大洋在民國究竟能買到多少東西?
    民國主要的貨幣就是銀元,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現大洋,雖然當時多次想禁止銀元直接流通,改用紙幣,但戰亂年間紙幣實在沒有保障,老百姓最終還是只認現大洋。那麼作為硬通貨的銀元,在民國那會兒,到底值多少錢?當然銀價也是有波動的,而且在那個時期波動還很大,而且物價也變化很快,所以我們只能做一個大概的描述,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民國在中國流通的現大洋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袁大頭,此外還有後來的船洋,和早期的墨西哥鷹洋(上圖)、日本龍洋、英國站洋等,這些銀元基本都是26.7克上下,成色90%,則一塊現大洋含純銀24克多(每種銀元的重量、成色都有不同,這裡簡單的取均值,不糾纏細微的差別)。
  • 在民國買得起車的人,得多有錢?按現在算是過十億身家
    按現在算是過十億身家在如今汽車確實很普遍了,每個家庭都可以擁有自己的汽車,現在社會給人的體驗確實很好,大家可能都無法想像在民國時期能夠擁有一輛汽車是多麼大的榮耀,因為在那個時候一套房子需要十個大洋,但是一個汽車就需要四百套房子的價格,買得起車的人相當於現在的十億身家了,是否難以想像呢,不過現實就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