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大洋相當於多少人民幣?北大圖書館管理員月薪才600元

2021-02-08 送歷史個救生圈

幾年前,江西省贛縣長洛鄉某施工工地驚現大量銀元,幾個小孩當玩具撿回家,家長們認出這是能換錢的「老大洋」,於是引起村民們哄搶。

消息傳開後,當地村民通宵達旦地挖銀元,據粗略估計,有200餘枚銀元被哄搶一空。

說起銀元,大家並不陌生,這是民間年間的通用貨幣,俗稱大洋。清朝滅亡後,北洋當局鑑於當時的貨幣鑄造複雜,流通混亂,折算繁瑣,非常不便,於是頒布《國幣條例》,由政府統一鑄造新式貨幣。1914年,北洋政府造幣總廠開始統一開鑄一圓銀幣,背面鐫刻袁世凱頭像,學名「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俗稱大洋。從1914年至1951年,大洋成為國內流通統一貨幣。由於大洋採用銀本位制度,每枚銀幣總重七錢二分,含銀量89%,使用十進位換算,交易簡便,容易識別,成色好,分量足,很快被老百姓接受,擁有很好的口碑。雖然後來北洋政府倒臺,但「袁大頭」仍是老百姓使用的主要貨幣,有些地方甚至只認銀元,不認紙幣。

在民國初年,大洋的購買力還是相當高的。那時候有100大洋就相當於九十年代的「萬元戶」了,三塊大洋就能買一頭牛。魯迅先生在北京師範大學做教授,月薪300大洋,花了八百大洋在北京買了一套四合院。某領導曾在北大圖書館做管理員,月薪八塊大洋,拋去每月房租,只能勉強圖個溫飽。那麼,大洋在當時相當於多少錢呢?民國前十年物價穩定,大米每斤3分錢,一斤豬肉一角錢,黃包車每次一角錢,一個五口之家,每月15圓左右的開銷足可維持溫飽以上的水平。粗略折算下來,民國初年一塊大洋大約相當於60-70元,後期由於通貨膨脹,銀元貶值,僅相當於35-50元。

也就是說,那位北大圖書館管理員的月薪只有不到600元,他和八個人住在一間單身公寓,擠在一張大炕上,翻身前都得打聲招呼。

圖書館經常欠薪倒也罷了,還不受人重視,無奈之下只好辭職,最後做了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相關焦點

  • 民國初年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所以一塊銀元差不多相當於1克黃金。在不考慮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一塊銀元以現在的金價算差不多350塊左右!然而你如果用當時的物價來換算的話,情況又不同了!這就意味著那時候的一塊銀元至少得600塊。如果從工資來看,一個月6000的收入,雖然有些低,但結合當時工人們實際相對較低的地位,其實不算低了。咱再除去通貨膨脹和物價水平所導致的一個誤差,一塊銀元500塊是少不了的。甚至於會更高,吳清源先生曾在他的回憶錄裡寫到過。
  • 之前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
    所謂"財不露白"中的"白"說的就是銀元,而銀元便是過去人們常說的"大洋"。在民國的電視劇裡,我們常常能夠看到他們的計錢單位基本上都是大洋,甚至一個五口之家一個月靠幾塊大洋便可以餬口度日,而購買一輛汽車也只需要幾百大洋……對於錢,大家多少是有些敏感的,這所謂的"大洋"到底值多少錢呢?
  • 一塊大洋值多少人民幣?一塊大洋最新消息
    那麼一塊大洋現在值多少錢呢?據悉大洋也被稱為銀元,其價格一般與年份或者種類有關,現在很多收藏家都愛好收藏銀元,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大洋的價格以及收藏市場。  大洋通常被稱為銀元,其中也以「袁大頭」的分量為最足。中華民國成立時,是一個新時代新氣象,其次是袁世凱好面子,大多數的銀元也被稱為「袁大頭」。
  • 民國時期的「一萬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
    形狀為圓形,價值相當於七錢二分白銀。我們經常能在歷史紀錄片中聽到「一萬大洋」這樣的字眼,甚至有些人家裡也會收藏過去時期的大洋,不少人都會好奇,民國時期的「一萬大洋」到底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呢?大洋主要就用於日常飲食消費之中,購買力也不會太高,對於一個五口之家並且只有兩個勞動力來說,維持基本溫飽已是踮起腳尖才能做到的事,更不會將大洋花在新衣服的添置上。一萬大洋可能並不能使大家對大洋的購買力有較確切的認識,一塊大洋更能反映當時銀元的購買水平,那麼一塊大洋在民國時期能買到哪些東西呢?據資料顯示,一塊大洋在1912年的北京能買60斤普通大米,或者供6個人吃一頓羊肉火鍋。
  • 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
    導語:古代的一塊「大洋」,如今折合成人民幣是多少錢?大家都知道,社會的運行離不開經濟的發展,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實現商品的價值,已經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金錢對人來說是極其重要的生存介質。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而普通人則沒有這麼高工資了,1917年聖約翰大學的學生曾經做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薪15元」;「常見男工謀10元,女子作絲廠每月所入亦如此。」
  • 民國時期的1塊大洋,相當於今天的多少人民幣?
    這麼一對比,當年魯迅所花的800塊銀元,可以換成多少人民幣?那1塊銀元怎麼也得相當於12.5萬人民幣了。不過,房價畢竟太過特殊,很難作為一個衡量銀元價值的參照物。而工資相對更低的學徒,每個月2角小洋,一個已經滿師了可以出師了的學徒每月也才1塊銀元。陳家綢緞鋪既然是在上海,那我們就以上海來說。2020年上海最低工資標準為2480元人民幣,倘若將學徒每個月2角小洋的工資視為當時的最底工資的話,那麼這2角小洋自然就相當於今天2480元人民幣。
  • 一塊「大洋」折合人民幣是多少錢?難怪古人能娶好幾個老婆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一塊「大洋」折合人民幣是多少錢?民國是一個十分動蕩不安的年代,所以很多時候在不同的年代不同地方物價都是不一樣的,但是都有一個大致的「平衡」。1919年魯迅和弟弟周作人一起合夥買了西直門八道灣胡同的一座四合院,花了3500塊大洋;1924年在阜成門的胡同中買下了另一座四合院,才花了800塊大洋;西直門的先不算了,單算阜成門的那套小一點的,現在房天下類似房源的7月份報價是7200萬人民幣不含稅費。
  • 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放現在相當於多少人民幣?你可能永遠不會信
    1912年清朝淪陷後,袁世凱於1914年頒布了《國幣條例》,規定在全國範圍內使用銀元,並規定「元」是一種價格單位。銀元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海洋」。由於硬幣上有袁世凱的頭像,所以白銀幣也稱為「元大頭」。 1914年,白銀幣在天津造幣廠鑄造。白銀的金額為6美分,4美分和8美分。
  • 天上地下 民國時期教師收入究竟有多少
    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人民幣在談論民國時期教師收入之前,先了解一下民國貨幣大洋的購買力。民國時明的大洋種類極多。其中以「洋"、「龍洋"、「袁大頭"、「孫大頭」流行最廣,存量最多,這幾種大洋也得到了全國各地以及海外居民的認可。
  • 民國時期一塊大洋到底有多值錢,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家裡有的看看
    從袁大頭本身的所含的金屬銀的成分來說,它並值不了多少錢,但是作為一個收藏品,並不是可以這樣的來衡量其價值的。從國內收藏品市場的拍賣情況來看,「光緒元寶雲南造庫平七錢二分」以160萬元人民幣起拍,而最終以769.5萬元的高價成交了。
  • 一塊「大洋」能換成人民幣多少錢?說出來你可別不信,不是一般的多
    一塊「大洋」能換成人民幣多少錢? 當時國民黨腐朽無能,印刷了很多法幣,面額十分大,所以出現了通貨膨脹,但是老百姓最認可的還是「大洋」,所以大多數熱愛歷史的人都表示一塊「大洋」能換成人民幣多少錢?
  • 龍海市檔案館曬民國時期工資單 校長月薪35元警察局長180元
    原標題:回到民國你工資有多少 校長月薪35元警察局長180元   教師滿足溫飽 警察局長買不到30斤米   看了這兩份工資單,你也許已經驚呆了。警察局長月薪180元,比現在低保還低啊!   據龍海市檔案館館藏資料,1941年,漳州地區米價一鬥(12斤)在7元左右。折算下來,當年小學校長陳承敏每月35元的工資,大概能買60斤米。粗略一算,假設陳校長一家四口人,一天吃2斤米,陳校長的月薪也只夠管全家不挨餓。   而到了1943年,根據當年龍溪縣政府調查上報的《全國重要都市物價調查表》顯示,一鬥米價格已經漲到75元。
  • 李大釗給毛澤東介紹北大圖書館工作,月薪8元
    1918年冬,從湖南來到北京的毛澤東,經過北大楊昌濟教授的介紹,於十月間到圖書館工作。在紅樓一層東南角的辦公室內,毛澤東和李大釗第一次見面。在剛剛認識的李大釗的幫助下,毛澤東在北京大學獲得了每月可以領到八塊大洋的圖書館助理員的兼職機會。
  • 民國時的一塊「大洋」,放現在能兌換多少錢?跟你想像中是一樣嗎?
    而我們在不少近代題材的電視劇中,經常能夠聽到「大洋」這個詞語,結合劇情來看,一塊大洋的價值還不算少,滿打滿算下來也差不多是一個家庭大半個月的收入了,那麼問題來了,一塊「大洋」放在現在能夠兌換多少錢呢?
  • 一塊現大洋在民國究竟能買到多少東西?
    民國主要的貨幣就是銀元,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現大洋,雖然當時多次想禁止銀元直接流通,改用紙幣,但戰亂年間紙幣實在沒有保障,老百姓最終還是只認現大洋。那麼作為硬通貨的銀元,在民國那會兒,到底值多少錢?現在白銀價格3.5元/克,則一塊現大洋按現在的材料成本看,差不多值90元,按金價275/克計算,合0.3克黃金(不考慮收藏屬性)。而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白銀價格波動比較大,19世紀末1克黃金=15克白銀,則一塊現大洋合1.6克黃金。而到了20世紀初1克黃金=35克白銀,則一塊現大洋合0.7克黃金。英國站洋貿易銀元。
  • 廣州市長的工資是多少?
    那麼這個劉市長的工資是多少呢?1932年,劉紀文剛做廣州市長。根據相關資料,1932年他的月薪是560元毫洋毫洋就是舊中國廣東、廣西等省通行的本位貨幣。其實際使用貨幣為雙毫(即二角銀幣)。雙毫五枚為毫洋一元。民國19年(1930年)前後,上海地區流通的銀角輔幣90%以上是廣東雙毫。通行至三十年代後期結束。
  • 文學家金克木曾任北大圖書館管理員 藉此"偷學問"
    文學家金克木曾任北大圖書館管理員 藉此"偷學問" 2015-01-23 11:15:38當然,更多的學子還是視圖書館為讀書聖地,「北大的學生們走進北大的圖書館是為了吃他們的精神上的食糧」。  柳文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寫到的一位在校圖書館大閱報室幹了二十多年的管理員。當時那裡也只有這一位管理員。這位管理員沒有讀過圖書館專業,「但實際上他的技術訓練卻早已超過任何常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