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到民國你工資有多少 校長月薪35元警察局長180元
教師滿足溫飽 警察局長買不到30斤米
看了這兩份工資單,你也許已經驚呆了。警察局長月薪180元,比現在低保還低啊!
龍溪縣下葉保國民學校教員工資單
但當時的貨幣購買力到底如何呢?
據龍海市檔案館館藏資料,1941年,漳州地區米價一鬥(12斤)在7元左右。折算下來,當年小學校長陳承敏每月35元的工資,大概能買60斤米。粗略一算,假設陳校長一家四口人,一天吃2斤米,陳校長的月薪也只夠管全家不挨餓。
而到了1943年,根據當年龍溪縣政府調查上報的《全國重要都市物價調查表》顯示,一鬥米價格已經漲到75元。兩年間,米價足足上漲了10倍以上。折算下來,警察局長劉長泗180元的月薪,能買到的大米還不到30斤。
【解讀】 工資沒有固定標準 隨物價變化決定
就這兩份工資單,海都記者請教了漳州市政協文史委學者、福建省錢幣學會理事林南中。
他介紹,1941年到1943年間,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漳州雖沒有淪陷,不過由於臨近的廈門、浯嶼島(今屬龍海市轄)處於敵佔區,當時的龍溪縣實際上也處在戰爭前線。戰爭期間,國內生產遭到破壞,加上國家主要物資、精力都投在戰場,國內糧食等主要商品物價上漲幅度很大。
1941年到1943年間,龍海市現年82歲的鄭厚根老人正讀小學。他回憶,戰爭時期,物資匱乏,紙幣購買力波動很大,教師和職工的工資沒有固定的標準,而是隨著物價的變化決定,用食物的價格計算。以小學校長陳承敏為例,他的月薪通常能買60斤米,但物價水平波動時,就用60斤大米的市價,再折算成工資發放。
鄭厚根回憶,當時小學教師的工資大概2/3用於維持基本生活,剩下的1/3可以用於其他花銷。從生活水平看,僅比滿足溫飽的層次稍微好點。
【趣讀】 漳州籍名人 民國時期工資
楊騷:曾向魯迅借過200銀元
漳州籍著名詩人楊騷的兒子楊西北告訴海都記者,其父生前的文字並沒有太多關於收入的記載。「父親的收入來源主要靠稿費維持,不太穩定,生活並不富裕,他在上海出的很多書,主要靠稿酬來維持生活。」楊西北查閱魯迅的日記發現,楊騷跟魯迅認識時,魯迅還曾資助過作為晚輩的楊騷,大概在1928到1929年期間,因為生活難以為繼,楊騷還向魯迅借過200元。
林語堂:一個月生活費300元
平和林語堂文學館館長介紹,據他整理的林語堂年譜,1923年,林語堂從回國任教以後,包括稿酬、演講,各項收入加起來是高收入群體了。1928年,林語堂給開明書店編3本英語讀本時,按版稅能提前預支每月300元的生活費。到1929年,書編完,林語堂在上海已經有一棟別墅,裡面有40棵白楊樹,家裡還請了五六個傭人。
民國大學名人工資(出處:360doc個人圖書館)
1912~1919年,1銀元平均購買力約相當於今人民幣100元。
魯迅:1913年1月薪220銀元,1916年1月任教育部科長,月薪300銀元
蔡元培:1917年1月出任北大校長,月薪600銀元
陳獨秀:北大文科學長,月薪300銀元
胡適:北大文科教授兼哲學研究室主任,300銀元
周作人:北大教授兼國史編纂處主任,240銀元
李大釗:任圖書館主任,月薪120銀元
鬱達夫:經濟學講師:117銀元
李四光:京師圖書館副館長,月薪500銀元(他只支取一半,另一半捐給圖書館)
梁實秋:青島大學圖書館館長,月薪400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