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初期國立大學教師的薪酬

2020-12-11 騰訊網

民國時期,為推動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民國歷屆政府都推行了教授高薪制度。

1917年5月,北洋政府頒布《國立大學職員任用及薪俸規程》,將國立大學教員分為4等,每等又分6級,共24級。其中,正教授月薪300~400元,本科教授月薪180~280元,預科教授月薪140~240元,助教月薪50~120元。當然,各校在實行過程中又根據各自的情況制訂了不同的標準,但浮動不大。

1927年國民政府建立以後,對教師薪俸的等級規定和發放形式建立了較完善的體系,教師薪俸額保持增長的趨勢。1927年9月,教育行政委員會公布《大學教員薪俸表》,規定:教授月薪400~600元,副教授260~400元,講師月薪160~260元,助教月薪100~160元。1929年12月制訂的《國立中央大學教員薪俸現行標準》就遵照了這一規定,稍有不同的是將助教月薪最低定為90元,但同時規定助教可每年加薪10元。如清華大學,在1928~1936年期間,教授月薪300~400元,高的可達500元;專任講師128~160元;教員120~200元,助教90~140元。資料顯示,教授最高月薪600元,與國民政府部長基本持平。當時普通警察一個月2塊銀洋,縣長一個月20塊銀洋。因此,教授們的生活狀況可想而知。

抗戰期間,物價飛漲,高校教師的實際收入大為減少,多數教授生活困難。但國民政府和一些地方教育部門為確保高等教育的發展,通過提高薪金、平價供應及實物補貼等不同的方式,來解決高校教師的待遇問題。

總之,在整個民國時期,高校教授雖然說在不同時期待遇有所不同,但總體上來說 ,教授們的薪金待遇始終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準上。尤其是1927年到抗戰爆發前的十年間,由於政局相對穩定,物價平穩,教育經費相對充足,這一時期大學教授們的生活狀況非常優裕,如不少教授出門有車、家有傭人、居處有獨家院落,在生活必要開支外仍剩有不少閒錢。

民國高校教師高薪制度得以推行的原因

民國時期之所以在高等教育領域推行教授高薪制度,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民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積貧積弱的晚清民初之際,有識之士愈發重視教育對於提高人民素質的作用。尤其是一批從海外留學歸國的知識精英,他們看到了西方高等教育對社會發展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因此,在他們的大力倡導下,不管是民初的北洋軍閥政府還是後來的南京國民政府,對中國的近代教育事業特別是高等教育都予以高度的重視。

在兵荒馬亂的民國時期,經費是教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因素,為了確保現代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南京國民政府頒布的《教育憲法》規定:「邊遠及貧瘠地區之教育文化經費,由國庫補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業,得由中央辦理或補助之。」「教育、科學、文化之經費,在中央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15%,在省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25%,在市、縣不得少於其預算總額35%,其依法設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產業,應予保障。」雖然由於種種原因,教育經費在實際上並沒有達到憲法中的規定,但是以憲法的形式來規定教育經費的數量,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對教育的高度重視,另一方面也促使地方政府在各項開支中,要優先保證各地教育經費的使用。

其次,這一制度之實現,也得益於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的規模較小。在兵荒馬亂、內戰頻仍、軍費開支巨大的民國時期,教授的薪水能夠得到基本的保障,與當時的高校規模小、教授數量少有密切的關係。民國時期,由於中國現代高等教育剛剛起步,因此,高校的數量和規模都比較小。資料顯示,民國時期中國大學的數量直至抗戰前夕的黃金時期,也只有110所左右。1932――1933年,全國大專院校學生註冊人數是42710名,1933――1934年增加到46785名。1934年,中國高校共有教員7205人,其中教授2801人。北京大學只有教授56人,清華大學只有教授87人,便是規模最大的中央大學也只有教授197人,而國際馳名的協和醫學院則只有十餘名教授。

1936年,學校有108個、在校生41922人、教員7000餘人。其教師的總體數量相當於現今國內三所一流大學之和,這一數量遠遠少於軍政界、黨務界主流人員之總數。正因如此,教授們的高薪制度才得以基本保障。抗戰前夕,曾任羅家倫助手、兼具清華和中大背景的郭廷以有言:「一九三二年後,教費從不拖欠,教授生活之安定與近二十年來所未有。」試想,如果民國時期的高校規模與現在相當的話,那麼在那個政治較量和軍費開支優先的年代,教授們如此優越的薪水待遇是無論如何也保證不了的。

民國教授高薪制度的影響

1.促進了民國學術的卓越發展

高薪制度保證了教授們相對優越的物質條件,使其可以專心地從事自己的學術研究而無後顧之憂;同時也為他們的教育、科研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民國時期,中國大學達到世界前沿的學科數量已不少,如清華的文史、數理,北大的文史,協和的醫學(以及中央研究院涵蓋的部分領域)都蜚聲國際;此外,交大和北洋的工學、金陵的農學、南開的經濟學、東吳的法學等,都初具國際知名度。與此相伴的還有一批具有國際前沿水平的一線學者:以清華為例,中國學方面的陳寅恪、趙元任、馮友蘭、蕭公權、劉文典等都是當之無愧的國際前沿學者;數學方面的孫光遠、華羅庚、陳省身等;物理方面的薩本棟、吳有訓、趙忠堯等;化學方面的高崇熙、薩本鐵;生物學農學方面的戴芳瀾等都是享有國際盛譽的一線學人。

2.有利於知識分子保持獨立自由的精神風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物質條件成為知識分子能否保持精神獨立的重要因素。比照當今學術界,「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這幾乎成為民國教授們的精神寫照。在時代夾縫裡生存的民國教授,之所以能夠堅守其獨立立場,在種種藩籬之中,捍衛並享受著精神的自由,除卻時代和個性的因素之外,不能不說優裕的物質條件是其人格獨立的物質基礎。

3.有利於推動社會事業的發展

充裕的物質條件,使教授們在生活工作之餘仍有不少資金節餘,這為他們從事其它社會活動創造了物質條件。他們利用這些資金或是辦學、或是資助青年學生留學、或是創辦刊物,這些活動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事業的發展。例如,胡適在抗戰前十餘年間便先後辦有《新青年》、《現代評論》、《新月》、《獨立評論》等大牌名刊,而且資助林語堂遊學多年。

相關焦點

  • 民國初期國立大學教師的薪酬與官俸
    薪酬制度的確定是推動大學教師職業化的前提,也是提升教學質量,推動學術發展的重要步驟之一。民國初期國立大學在吸納新式知識分子時遭遇政府競爭,難以聘得優秀學者,此種情形反覆引發教育部、學界與大學對於國立大學教師是否納入官僚體系的爭論。為保障大學質量,教育部逐漸限制官員與專任教員相互兼任,國立大學教師的薪酬也從依附於官僚薪酬體系中逐步獨立出來,且薪酬水平得到提升。
  • 民國時期高等教育的創辦,國立蘭州大學是甘肅最早的一所高等院校
    民國2年(1913年),省教育司鑑於原來法政學堂管理、生源、教學等混亂的狀況,改組法政學堂,籌設法政專門學校。法政學校建立初期,有教員11名,職員3人,以後人數逐年增加,最多時教職員達到38人。1915年,經教育部立案,正式成立了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設政治、經濟、法律本科和法政、法律別科。9月,中央教育部正式批准備案,委任蔡大愚為校長。
  • 1947年民國教育部國立大學排名,大部分仍是名校,復旦、河大巨變
    而教育部沒有進行過明確的官方排名,只不過每隔幾年會進行一次學科評估,而且學科評估並不進行準確的排名,只是以A、B等等級進行區分,所以並不能稱得上是大學排名。但是在1947年,民國教育部曾評選出20個最強國立大學,並進行了排名,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當時的民國大學是怎樣的一個狀況。
  • 為何民國時期國立中央大學能夠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九!
    中華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位於南京市玄武區四牌樓2號,其前身三江師範學堂,是張之洞署理兩江總督時於1902年創立的。國立中央大學是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的最高峰,為當仁不讓的民國第一學府,即使合併後的西南聯大也與中央大學有所不及。
  • 民國時期的國立大學排名,國立中央大學才是當時的巨無霸!
    大家都知道,國內當前的很多知名高校都擁有過百年的校史,其中部分在民國時期就已經聲明顯赫了。小編最近得到了一份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的一份各公立大學第一志願報考人數名單,這份名單很清晰的表明了當時各所大學的實力和排名情況。其中,裡面很多大學如今依舊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高校。
  • 民國時期20大國立高校今何在
    中華民國時期,我國共有五所國立中山大學,這五所中山大學與當時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同濟大學共同組成了民國時期的十大名校。如今這五所國立中山大學除廣東的中山大學外,其餘四所均已不再使用中山大學的校名。
  • 最後的貴族:國立中央大學
    確實,南京大學知名度不高(一度被問「南哪兒」)是我們的軟肋,小蛋深覺得非常有必要讓南大登一下頭條,就是隨便扒出來一個「國立中央大學」的名頭,就足以在四海稱雄。說我們以大欺小、倚老賣老的人實是其心可誅,我們的底蘊、文化、血統擺在那裡,隨你怎麼說,這都是無法篡改的事實。
  • 民國五大名校:國立中央大學領銜,清華、北大均入選
    民國的高校一直是我們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而在民國高校中,名校也是最引人注意的一個方面,關於民國時期的高校,有「四大名校」和「五大名校」的說法。其實,無論是民國五大名校,還是民國四大名校,它們的成員都基本是固定的,主要差別就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國立清華大學,國立北京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城聯合組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 大學教師才是香餑餑,民國大學教師收入超高!
    民國教師待遇是真的好跑題了,咱再扯回來,要說起來福利,民國時候的教師福利才是真的好!尤其是大學老師!有多好?要比熟練工人或其他一般職業的待遇高上十幾倍!胡適能領多少工資?1917年8月,海龜胡適結束了7年的留美學習生活,來到北京大學,從事中國哲學和英文修辭學的課程。
  • 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現在咋樣了?
    現在大家的心目中,國內大學首屈一指必屬清華和北大啦!其原因不說自明。那民國時期的中央大學,差不多應該是現在的清北的地位啦!那它現在啥近況啦?我們先看看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是個啥子情況:1902年5月,湖廣總督張之洞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向清廷上奏,呈請在兩江總督署江寧(即南京)辦一所師範學堂,同年,三江師範學堂開始籌建,開啟南京現代意義的高等學府之先河。(詳見「三江師範學堂」)。1905年,三江師範學堂易名兩江師範學堂。李瑞清出任兩江師範學堂監督(校長)。
  • 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村裡
    沒想到,真沒想到,江西民國時期的「國立中正大學」竟在這個縣的一個小鄉村裡!造化弄人,否則現在的泰和一定會更輝煌!談起211、985大學,有部分人就認為(我也是其中之一),江西省內的高等教育相對落後,省內只有南昌大學這一所211大學。
  • 臺灣頂尖大學 國立 清華大學
    臺灣頂尖大學國立 清華大學本校成立於民國前一年,校址為北平西郊的清華園,最初名稱為「清華學堂」。
  • 國立中央大學-南京民國建築
    國立中央大學位於玄武區四牌樓2號。其前身三江師範學堂,是張之洞署理兩江總督時於1902年創立的。不久,一分為二,分別改名為兩江師範學堂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1年,在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簡稱南高)基礎上建立起東南大學,它是南京最早的國立綜合性大學。1927年,改名為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2月,更名為江蘇大學;同年5月,又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 國立中央大學舊址——南京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最有民國風的大學
    談到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就不能不提到民國時期的國立中央大學,它是當時中國的最高學府,也是中華民國國立大學中科系設置最齊全、規模最大的大學,當時的清華大學
  • 民國大學教授收入有多高?
    民國時期,不僅不同歷史時期的高校教師待遇相差巨大,即使同一時期,不同職級的高校教師以及各地區高校教師的待遇也有相當的差異。高校教師的待遇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有密切的關係,而造成這種差異最直接的原因還在於有關教師待遇的政策法令的執行。民國初期高校教師待遇差異巨大民國政府對教育比較重視。
  • 民國大學教授收入竟這麼高!
    民國大學教授收入究竟有多高?歷史學家為您分析。民國高校教師待遇的歷史考察文 | 葛福強來源 | 《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2年3月)民國時期,不僅不同歷史時期的高校教師待遇相差巨大,即使同一時期,不同職級的高校教師以及各地區高校教師的待遇也有相當的差異。
  • 民國時期的國立重點高校排名,唐山交通大學最讓人惋惜!
    民國時期的國立重點高校排名,唐山交通大學最讓人惋惜!小編最近得到了一份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的一份各公立大學第一志願報考人數名單,這份名單很清晰的表明了當時各所大學的實力和排名情況。其中,裡面很多大學如今依舊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高校。小編將這些歷史數據分享給大家,同時和大家一起追憶一下那些高校的輝煌:
  • 民國時期就很牛的高校!國立大學14所,省立9所,私立大學19所!
    國立大學14所、省立大學9所、私立大學19所】眾所周知,我們國家是世上少有的文明古國,得益於幾千年來中華文明的持續發揚與傳承,得益於一代又一代人的積累與沉澱,而非一日之功。一、民國政府時期,全國14所國立大學名單1、國立大學名單有:中央大學、北平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北平師範大學、浙江大學、暨南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交通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
  • 民國的大學:清華曾是留美預備學校 後改為國立
    一  民國的大學,分國立(如北大、清華)、教會(如燕京、聖約翰)、私立(如南開)、民辦(如中國大學)四種。囿於篇幅,此文只約略談談前面兩種。  若論國立大學的代表,厚德載物的清華園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它始建於1911年,初名清華學堂,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而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28年改制為國立大學。
  • 臺灣各大學歷史系、所之有關民國史部分博碩士畢業論文目錄(2012-2017年)
    學生題目指導教師時間學校學位徐敏蕙李濟深人際網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