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創辦
宣統元年(1909年),清學部將原來的甘肅法政館改為甘肅法政學堂,學生除原來法政館人員願意入堂學習者10餘人,還有由蘭州府保送的具有生員、監生、捐生資格的學生20餘人,其他府州、縣保送的地方舉人、貢生、生員、監生等60餘人,共計百人。
根據學員身份,分為官班(候補人員)、紳班(本省籍的舉、貢、生、監)、客班(外籍有功名者)三種。學員年齡參差不齊,最大者60餘歲,小者12歲。每月有白銀8兩、4兩的津貼不等。該校管理鬆散,教員編好講義後,印發學生,由學生在教室或在宿舍自學,悉聽自便。這種懶散的學校管理辦法,使有些學生常年不在學堂,但津貼卻由他人代領。
民國2年(1913年),省教育司鑑於原來法政學堂管理、生源、教學等混亂的狀況,改組法政學堂,籌設法政專門學校。法政學校建立初期,有教員11名,職員3人,以後人數逐年增加,最多時教職員達到38人。1915年,經教育部立案,正式成立了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設政治、經濟、法律本科和法政、法律別科。9月,中央教育部正式批准備案,委任蔡大愚為校長。這是甘肅第一所按照民國新學制建立的具有高等教育性質的專門學校,校址設在蘭州西關萃英門原貢院。
從1913年到1927年,甘肅法政學校設立過法律科、政治經濟科和經濟科,共畢業學生275人。1927年,甘肅省政府議設大學,計劃將法政專門學校改建為蘭州中山大學;1928年春天,蘭州中山大學正式成立,學校暫設教育學院、文史學院、醫學院、農學院和國文、藝術、農業三個專修科,並附設高中、小學部,原法政專門學校教職員工全部轉到中山大學任職。教育廳廳長鄭道儒兼任校長。
民國18年(1929年)初,省教育廳又將蘭州中山大學更名為甘肅大學,鄧春膏任校長。1932年又命名為省立甘肅學院,鄧春膏繼任院長,院長下設教務、訓育、事務、秘書四處,設有圖書館、實驗室、出版社,分設文學、法律、教育三系,附設政治、藝術兩專科以及高級中學一所。當時,學校有教師38人,三個系、兩個專科和一所中學,共有學生186人。
1944年7月,經教育部批准,省立甘肅學院改為國立甘肅學院。從蘭州中山大學到國立甘肅學院的17年時間裡,教職工人數從40人左右增加到100餘人,共有442名(也有記載為436名,其中本科178人,專科生258人)學生畢業。
1946年8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決定改國立甘肅學院為國立蘭州大學,並任命生物學家、教育家辛樹幟為校長,將國立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併入。學校設有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和醫學院,文學院、理學院、法學院下設系,醫學院不設系。到1949年7月,有4個學院15個系,學生690餘人,教師176人,職工147人。[4]1947年10月,教育部決定以蘭州大學獸醫學院為基礎,獨立設置國立獸醫學院,盛彤笙任院長。
國立蘭州大學作為甘肅最早的一所高等院校,其創辦歷史顯示出甘肅高等教育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其從行政機構的設置、學校管理的方法、院系的完善、課程的開設等方面都對甘肅高等教育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也是民國時期甘肅高等教育辦學的樣板和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