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1910年,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社會清朝滅亡之後,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當時的北洋政府也廢除了以前的計量單位:銀兩,而是採取了一種新的貨幣單位:大洋,當然由於這塊大洋之上有袁世凱的頭像,所以當時又可以稱之為袁大頭。
現在我們也經常看到民國時期的大教師有多少多少工資云云,那麼我們不妨換算一下當時民國時期的大洋等同於現在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工資大概多少?
現在我們有些人常常抱怨工資不夠花,的確,現今各方麵條件都好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開始想要的更高,所以便感覺這不夠花那不夠花,可是真的要應付日常開銷的話,吃飽穿暖就夠了,而對普通人來說三四千塊足矣,當然這只是包括吃穿水電部分。
而在民國時代,由於長年戰亂,所以人們也不會要求太多,只要求能夠每天吃飽穿暖也足夠了,因此就拿這兩點來做比較。
比如我們常說的魯迅先生,當時他任教的時候一個月的工資大概是60塊大洋,後來隨著年限的提升漲到了350塊大洋,後來憑藉著這筆錢在北京買了一套四合院,從這就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在當時絕對是屬於高收入人群。
而普通人則沒有這麼高工資了,1917年聖約翰大學的學生曾經做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薪15元」;「常見男工謀10元,女子作絲廠每月所入亦如此。」
從這就可以看出,當時一個月開銷要在15塊大洋左右,而人均需要三塊大洋,《大染坊》之中陳六子初到上海時也明確了這一點,比如陳六子和林氏家族的員工聊天時就提到了當時社會的平均現狀:
普通工人大概在1塊到1塊半,五個最好的是在4塊半到6塊大洋之間。
當時的上海是遠東第一大都市,普通工人的現狀就是如此,可見當時民生之艱難。
民國一塊大洋大概多少錢?
現在人們常說魯迅先生當時是年薪過百萬的高薪人士,的確在當時普遍只有兩三塊大洋的時代,像魯迅先生這樣一個月350塊大洋的確可以稱得上年薪百萬了,當時像魯迅先生這樣一個月收入能有幾十塊大洋的人,這日子絕對是過得很好的。
那麼民國時期的一塊大洋通常是多少呢?其實現在很多人換算這種方式都是按照兩種方式,一種是按金價,一種是按物價,可是這兩種都並不怎麼合適,因為民國時期正處於世界大戰時候,那個時候動不動就會通貨膨脹,由於世界都在大戰之中,所以造成了時局動蕩。
就拿黃金來說吧,1914年一戰爆發,由於中國沒有牽連其中,那個時候國內還算太平,所以黃金和大洋比例就是1:15,然而一戰結束後世界回歸了太平,所以金銀比則變成了1:40。
當然,我們這邊暫時放棄通貨膨脹的考慮,就按照銀元之中金銀比的價格來換算,當時一塊銀元之中有24克純銀,而平時金銀比的價格就是在20到30左右,也就是說1塊大洋約等於1克黃金,按照現在的價值來算的話,一塊銀元大約等同於如今的350人民幣。
而拿物價來算的話,這換算比例又不一樣了,當時市面上除了流行大洋之外,同時還流通著銅板,由於當時大洋發行量極少所以價值極高,故而人們日常交易還是以銅板為主。
比如《賣報的小女孩》之中唱的:「七個銅板就賣兩份報。」
而銅板和大洋換算比和古代也是一樣的,1個大洋等同於1000個銅板,而當時兩個銅板就能買1個包子,如今的市面上1塊錢也能買1個包子,所以我們按照這個來換算的話2個銅板約等於1塊錢,所以1000個銅板約等於500塊,也就是說當時的一塊大洋和現在的500元人民幣差不多。
所以綜合以上來論述的話,當時一塊大洋的價值按照如今的人民幣來換算的話約等於350元至500元人民幣不等。所以也難怪魯迅先生當時是年薪百萬,按照比例來計算的話確實是年薪過百萬的高薪人士。
你若喜歡,請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