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始至終,從最早的「物物交換」,到後來的貝幣、金屬貨幣,再到後來的紙幣,在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交易方式和貨幣形式都在不斷地變化。一九一二年,隨著滿清政權的衰落,民國逐漸走上歷史舞臺。到了民國,當時使用的貨幣是銀元,也就是所謂的「洋錢」,那麼,當時的「洋錢」,如果放在現在,值多少錢呢?
一九一四年,民國政府頒布國幣法令,正式實行「銀本制」。「圓」的單位,在《幣制條例》中有正式的定義,當時,銀幣一圓,重七錢二分,是無限法償的本幣。一九一四年十二月,「圓銀幣」正式開始製作,每枚銀幣上,都刻有袁世凱的頭像,因此,大家都習慣地稱圓銀幣為「袁大頭」,也有人稱它為「袁大頭」。
那時候,除了發行這種「銀幣圓」外,還發行了許多「角幣」,那時候的元幣、角幣、分幣、分幣、分幣之間的換算,和現在一樣,單位和數量沒有變化。那時候除了銅錢外,當然還有一塊「銅板」,不過,那時候一塊銅板是一文錢,一千塊銅板是一塊銀元。"
這1枚銀元,無論看起來或聽起來都不像是什麼東西,但實際上,在民國時期,買一頭大水牛,要花5塊錢,買一袋米,要花1塊錢。那時候,1與1之間的差值不等於0.9,但是,在那個時候,會考慮到「損耗」,所以,1與1之間的差值,基本上就是1與2。因此,從目前的價格來看,民國時期一枚銀幣大約相當於現在的250元。
1930年代,如果你想在北平吃一頓當地地道的「涮羊肉」,那你只需要1個銀元就能實現;如果你是去上海玩,並對西餐著迷,1個銀元就能得到2套西餐;當然,如果你想去看演出,那你只需要1個銀元就能得到2套西餐;當然,如果你想去看電影,那你只需要1個銀元就能實現……因為,在那個時候,僅僅1個銀元就能獲得10張劇院觀影票或10張電影票……因此,把現在的價格比較一下,你就會發現,當時的1個銀元有多值錢。
雖然,1銀元看起來的確是那麼一點,但一旦使用了,還是能做很多事的。那時候,如果是在經濟發達的上海地區工作,那麼,一個普通工人每月能拿到20塊錢,如果是做老師、做護士,每月能拿到50塊錢以上,還是能拿到更高的薪水的;當然,最高的是醫生、律師之類的工作,那時一個月能拿到200塊錢左右。因此,技術類的工作,任何時候都會吃香。
因此可以看出,民國時期貨幣的價值較高。如果您目前的薪水是民國的話,您每月能拿到多少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