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主要的貨幣就是銀元,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現大洋,雖然當時多次想禁止銀元直接流通,改用紙幣,但戰亂年間紙幣實在沒有保障,老百姓最終還是只認現大洋。
那麼作為硬通貨的銀元,在民國那會兒,到底值多少錢?當然銀價也是有波動的,而且在那個時期波動還很大,而且物價也變化很快,所以我們只能做一個大概的描述,有不對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
民國在中國流通的現大洋有很多種,最常見的是袁大頭,此外還有後來的船洋,和早期的墨西哥鷹洋(上圖)、日本龍洋、英國站洋等,這些銀元基本都是26.7克上下,成色90%,則一塊現大洋含純銀24克多(每種銀元的重量、成色都有不同,這裡簡單的取均值,不糾纏細微的差別)。
現在白銀價格3.5元/克,則一塊現大洋按現在的材料成本看,差不多值90元,按金價275/克計算,合0.3克黃金(不考慮收藏屬性)。
而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白銀價格波動比較大,19世紀末1克黃金=15克白銀,則一塊現大洋合1.6克黃金。而到了20世紀初1克黃金=35克白銀,則一塊現大洋合0.7克黃金。
英國站洋貿易銀元。
然後就是物價,以大米為例,19世紀末,每斤米價格0.015塊銀元,一塊現大洋能買66斤大米。到了20世紀初,每斤米價格0.022塊銀元,一塊現大洋能買45斤大米。而現在24克銀子能買22斤大米。
而一個成年人一個月的主糧大概是20斤的樣子,則一塊現大洋差不多夠2個人吃一個月。
民國時期的米店。
在當時的北平,一塊現大洋吃一頓豪華火鍋肯定沒問題,在上海則可以3個人吃一頓高檔西餐。而一個大學教授一個月工資能有200~300塊銀元,紡織廠女工月薪則為4塊銀元,而4塊銀元足夠3、5口人的一家一個月的生活費。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房子,1924年,魯迅在北平阜成門內西三條胡同買下一座四合院,不算契稅和改造費,花了800塊大洋。而魯迅是大學教授,一個月工資有300塊銀元,也就是他只要攢2個月的錢,就能買一個四合院。
標準的2進四合院,只要800塊現大洋,差不多合現在80000元。
而當時北平的樓房,一間屋子差不多170塊現大洋(20平米),同樣面積的普通平房則更便宜,只要80塊現大洋。即使是普通的工薪階層(當時工薪階層平均工資15塊銀元/月),攢半年多錢就可以買間屋子,而攢幾年錢就能輕鬆買個普通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