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歷來被視為」天之驕子「,雖然現在的含金量越來越低,但在中國擁有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的人還是佔比例非常少的,即使不是以前的鳳毛麟角也是千裡挑一。而大學生的學費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大學已經不是義務教育階段,除了一部分國家補貼之外,大部分都是有家庭負擔,學費因為學校專業不同有多有少,但對一個普通家庭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開支,在八十年前的民國上大學需要花多少錢呢?
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中國的大學分為三類,第一類國立大學,第二類教會大學,第三類私立大學。其中國立大學自然是收費最少的,國立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每年學費22塊現大洋,住宿免費。交通大學學費每學期20塊現大洋,一年就是40塊,住宿免費。國立上海商學院,醫學院每學期學費10塊現大洋,每年20塊現大洋,但需要支付住宿費一年12塊大洋。學費最少的要屬於師範類大學,一年學費在15塊大洋左右,而且住宿全部免費。
第二類大學是教會大學,最出名的要數燕京大學,1934年燕京大學規定普通本科生一學期55塊大洋,複習生每年加五塊,住宿費每學期20塊現大洋,醫療費等學雜費六塊。一年的學費換算下來就是172塊現大洋,像聖約翰大學,輔仁大學,嶺南大學一年學費基本在160塊現大洋以上,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了。
第三類是私立大學,私立大學的學費並不是最貴的。南開大學,學費一年60塊現大洋,住宿費一年30塊現大洋,每年一共收九十塊。北京市私立平民大學,一年學費51塊。北京鐵路大學,一年58塊。
但在上海的私立大學學費較高,復旦大學和光華大學一年學費100塊,大同大學一年120塊,大夏大學一年九十塊,住宿費還要另收費。
那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一塊大洋相當於多人民幣呢?在三十年代一塊大洋能買7斤豬肉,現在一斤豬肉在13元左右,7斤91元,算去通貨膨脹和各種因素,三十年代的一塊大洋相當於100人民幣。國立大學平均一年學費在30塊左右就是3000元人民幣。在北京的私立大學一年學費約為60塊,也就是6000元人民幣,而在上海的私立大學一年學費約為100塊換算成人民幣為10000元人民幣。最貴的是教會大學,一年學費170塊,大概是17000元人民幣。
雖然現在從數字來看這些錢並不算什麼,但要知道1935年中華民國人均GDP為18美元,而且百分之七十以上集中在地主,官僚,資產階級手中,廣大的普通群眾一年到頭賺不了幾塊大洋。而2017的人均GDP有望達到9100美元500多倍的差距,可想而知當時上大學不是一般家庭能上的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