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風雲:三民主義永遠的光輝,百年前孫中山先生的奮鬥

2020-12-23 如此動人的映雪

南京,現在是江蘇省省會,在古代也被稱為金陵,與北京、西安、洛陽共稱為我國四大古都。無論中國古代的皇帝定都在哪裡,南京始終作為我國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曾經有六個王朝在南京定過都,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有著「六朝古都」的美稱。南京從古至今都非常的崇文重教,現在的南京更是名校林立,同時在古代有「東南第一學」的美譽。在宋朝時期便在秦淮河邊建立了江南貢院,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明清時期,國家有一半的狀元都出自南京的江南貢院,後來也為中國近代的建設和抗戰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在近代的中國,南京更是成為了世人的焦點,民國政府一開始便是定都南京。而且民國政府締造者之一的孫中山先生也埋葬在此。孫中山先生是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最為偉大先行者,三民主義是中山先生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他也是我國近代第一個深刻認識到要徹底反帝反封建的人,同時他也做到了這一點,終結了兩千多的封建帝制,而且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完全可以讓近代中國變得更好,卻被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但是孫中山先生那些不可磨滅的功績,終將會被歷史所銘記,三民主義更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

孫中山先生出生在廣東省香山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但是青少年時期深受洪秀全的影響,特別羨慕太平天國所幹的反清事業。成年之後去到日本,在1905年跟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了同盟會,也就是國民黨的前身。回國後看到中國的現狀,於是便到國外去募捐,籌集資金已求推翻腐敗的清政府。幾年後便發動了辛亥革命,在革命成功後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是隨後便被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

1924年的秋天,馮玉祥發動了北京政變,推翻了曹錕所領導的政府,想要邀請孫中山先生北上當大總統。但是等到孫中山先生到達北京時,馮玉祥已經和張作霖商量好了,接受段祺瑞到北京擔任「臨時執政」攝行大總統,並且廢除了曹錕時期頒布的憲法,終止了《臨時約法》和取消了國會。孫中山極力主張召開民選的國民會議,但是段祺瑞卻主張召開軍政商學實力派組成的善後會議。孫中山先生沒能如願,1925年善後會議召開。隨後孫中山先生在北京去世,根據他的遺囑,國民政府將其葬於南京。

孫中山先生的一生都在為人民而奮鬥,為了紀念他對中國近代所做出的貢獻,國民政府在南京為他修建了中山陵。中山陵位於南京紫金山南邊,而且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在他的陵寢四周建立很多的附屬紀念建築群,總面積有八萬多平方米。中山陵在1929夏天建成後,直到現在已經經歷了將近一百年,但是肅慕的氛圍一點都沒有改變。中山陵的正面是一片平原,音樂臺便在其正前面;後面依靠著青鸞疊嶂的紫金山,東邊是靈谷寺,西邊是明孝陵,可謂是一塊寶地。

而且整個中山陵都是依照山勢建造的,主要的幾個建築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建築中對稱的傳統。中山陵的每個建築在整體組合和色彩運用上都達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中山陵四周的附屬紀念建築群如同眾星捧月般環繞著陵墓,色調非常的和諧統一,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而且這些建築全部都是建築名家的傑作,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所以說來到南京,中山陵是必遊的景點。提醒大家噢,現在進中山陵需要提前預約啦!

相關焦點

  • 從新舊三民主義的發展變化看孫中山的復興中國夢
    舊三民主義的演變及新三民主義的重新解釋:當中國革命歷程進入新民主主義階段時,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國際無產階級的幫助,「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 孫中山三民主義在抗戰時期的迴響
    按照中共的解釋,他們從來不反對三民主義,但他們所要的三民主義並不包括孫中山思想中的「糟粕」,即唯心和消極的因素,而是革命的三民主義。他們說:「因為三民主義雖是孫中山先生創造出來的,但是中山先生的著作關於三民主義的部分卻有許多矛盾的地方,有些論點是保守的,是武斷的。
  •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核心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同盟會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國的覆亡,促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權——中華民國的建立。同盟會政治綱領或革命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有人簡稱為16字綱領。同盟會綱領即舊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是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主要內容。其基本思想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走狗清王朝統治,挽救民族危機,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為民族獨立中國。
  • 考研政治複習:關於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個問題的原則和綱領。
  • 1912年民國大總統選舉,孫中山先生與袁世凱誰才是眾望所歸?
    當時孫中山認識了不少華僑巨富,在孫中山回國時,中外各報盛傳他將攜巨款回國主持革命,社會各界一片歡騰,人心振奮。然而等到12月25日孫中山出現在上海碼頭,面對各界人士關於革命巨款的詢問,孫中山答日:「我沒有一文錢,我帶回來的只是革命的精神!」
  • 孫中山先生的四位妻子,第二位是日本女人,最後一位被稱國母
    孫中山先生,中國近代額度偉大革命先行者,領導辛亥革命,推行「三民主義」,創建國民黨,是推翻中國封建統治的第一人。我們常說偉大的男人身後都有賢淑的女人相伴,孫中山的夫人,大家知道的就是宋氏姐妹裡的二姐宋慶齡,孫中山被國民黨尊為「國父」,宋慶齡就是「國母」。但是,真實的情況是宋慶齡僅僅陪伴了孫中山先生10年,他還有3個未公開的夫人。
  • 歷史故事——三民主義青年團(三青團)成立
    因此在後來的同盟會政綱中,三民主義被完整地表述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四句話。其中,「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被視為民族主義;「創立民國」屬民權主義內容;「平均地權」則被認為是民生主義的實現方式。
  • 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新、舊三民主義」練習題
    這些革命成果均離不開孫中山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的引導。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也與時俱進,歷經了由舊到新的轉變,更加貼近中國實際,更加豐富和完善。「新、舊三民主義」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見知識點,著重考查民族、民權、民生在不同時期的含義以及作為革命指導思想的意義等內容。題型多以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出現,故精選幾道習題,以供大家備考。
  • 孫中山先生誕辰紀念日|逝者長存,精神永駐
    三民主義:孫中山畢生堅持三民主義,堅持民族、民主、民生救中國的信念與理想。 聯俄容共:實行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賦予三民主義思想以新的內涵。三大政策是孫中山的重要政治主張,是他倡導的民族民主革命從屢受挫折轉向成功,進而取得顯著成就的正確道路
  • 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張作霖聽說後給加了一民,到現在依然實用
    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同盟會的《民報》發刊詞上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隨後馮自由將三大主義稱作三民主義。自此,三民主義成為孫先生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而我們所熟知的也正是「民族、民權、民生」這三民。
  • 2015考研政治: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區別
    作為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遺產,三民主義的考點歷來是考研政治中的熱點問題,新三民主義、舊三民主義是如何提出、形成、發展的,結果又如何?舊三民主義的思想集中代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利益,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和發展經濟的共同願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但未能真正給中國社會指明出路。舊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是:  (1)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它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勢力,但它沒有意識到帝國主義的壓迫是中華民族獨立的最大障礙,沒有明確的提出反帝的要求。
  • 孫中山「三民主義」 與林肯主張一脈相承(組圖)
    本報訊 (記者蔣太旭)在哲夫先生捐贈的資料文物中,有一套「中華民國」發行的著名革命志士紀念郵票在大陸較為罕見
  • 齊廉允|孫中山逝世後的輿論對峙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於「國基飄搖,國命傾危」之際在北京辭世。作為民國象徵與國民黨領袖,孫中山的逝世引起了政治生態的強烈反響。對於媒體與社會的反應,學界多有關注,但對這些反應特別是輿論反應呈何特點,國共兩黨有何應對之策,效果如何等問題卻關注甚少。
  • 如何評價孫中山先生
    主要論著有:《孫中山傳》(有日、朝鮮、蒙、維吾爾、哈薩克等文譯本)、《廖仲愷傳》、《宋慶齡傳》(合著)、《何香凝傳》、《孫中山與國民黨左派研究》、《孫中山及辛亥人物論叢》、《民國之父孫中山》、《中華歷史名人孫中山》、《革命烈士廖仲愷》、《鄒容傳》等書;主編《孫中山的歷程》、《孫中山全集》(第二、三、四卷)、《雙清文集》、《孫中山年譜》、《孫中山生平事跡追憶錄》、《宋慶齡年譜》和《宋慶齡年譜長編》等10
  • 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創立的政治思想,並成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綱。但是,自孫中山逝世以後,國民黨領導階層表面上繼承、實踐和發展了三民主義,實則在保持其基本形式及構架的幌子下,改變了它的基本精神和本質內容,尤其在1949年逃臺後更甚。
  • 孫中山|中國近代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
    1920年(民國九年)8月,孫中山指示駐閩、粵軍回師廣東,驅逐了桂系軍閥。11月,孫中山回到廣州,重舉護法旗幟。孫中山從1920年(民國九年)開始與蘇俄人士接觸。1921年(民國十年)5月,在廣州就任非常國會推舉的非常大總統,接著出師廣西,消滅了桂系軍閥陸榮廷的勢力,準備以兩廣為根據地北伐。
  • 你知道孫中山先生遺囑的內容嗎?雖短短幾句,但十分感人
    他們分別是帶領中國人民推翻帝制,創立中華民國的孫中山和推翻封建制度和地主階級開創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偉人毛主席。孫中山作為三民主義的倡導者,第一次將民主共和的新思想傳遞給國人。他倡導博愛,但是你知道孫中山先生遺囑的內容嗎?雖短短幾句,但十分感人。特殊遺囑由於常年勞累,加上熬夜工作,孫中山的身體一直處於亞健康狀態。
  • 臺灣人眼中國父變遷:孫中山曾被歸入外國史(圖)
    本報記者餘福卿/攝 如今的臺灣青年,更看重孫中山的奮鬥精神,而非政治理念 1949年之後的臺灣,孫中山敬享尊榮50年,但在最近10多年裡,隨著臺灣政治民主化、政黨輪替,以及「臺獨」勢力囂張,孫中山的形象和地位也受到影響。今天,臺灣人依然尊稱他為「國父」,但在內心深處,他就如孔子一樣,只是一個歷史人物。
  • 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是什麼意思?
    孫中山平生最喜歡題寫的內容,可能莫過於「天下為公」。據統計,在孫中山的題詞中,「僅目前所輯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為公」,就達32件,其中有贈馮玉祥的,有贈張學良的。孫中山為何對「天下為公」情有獨鍾?我認為,這是他提倡和實行三民主義所企望達到的境界,或許可以這樣說,他的理想,他的目標,他的思想體系的基本精神,都濃縮在「天下為公」這四字之中。
  • 高二歷史教案:《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教案》教學設計
    (二)教材地位     本課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主題,以「三民主義的提出」、「三民主義的實踐」和「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三目為線索,介紹了三民主義的提出背景和過程,解釋了三民主義的含義,揭示了三民主義的實踐,闡述了三民主義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