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舊三民主義的發展變化看孫中山的復興中國夢

2020-12-16 中國法院網

2014-06-18 09:00:19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趙其明

  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由民族主義(Principles of Nationalism)、民權主義(Principles of Democracy)和民生主義(Principles of People's Livelihood)構成,簡稱「三民主義」,是中國國民黨信奉的基本綱領。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這兩個階段的發展變化和重新解釋,成為了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遺產,是激勵中國人民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力量。

  舊三民主義的形成因素:1896年11月,孫中山在倫敦脫險後在英國流亡期間,面對革命活動的一次失敗,下決心潛心學習研究外國的先進思想,接觸到了在1848年歐洲革命失敗後的工人階級運動領袖和資產階級革命家等各國革命運動的領導者,如德國的馬克思、恩格斯;義大利的瑪志尼、加裡波;匈牙利的柯樹特;法國的雨果;俄國的赫爾岑、奧加遼夫等,他們在一起總結本國革命失敗的原因,發表政治主張。這時,馬克思的《資本論》一、二、三卷陸續出版,這些總結革命運動的歷史文獻和各派的政治學說,都是孫中山涉獵的內容,都對他產生了一定影響。其中還有法國盧梭的《民約論》、孟德斯鳩的《法意》、美國亨利.喬治的《進步與貧困》、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以及中國孔子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太平天國的「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口號,都是孫中山創立政治學說的參考內容。因此,孫中山從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觀點,對這種學說加以取捨,並結合中國的歷史特點,制定出了他的以民族、民權、民生為內容的三民主義。也正如他自己所說, 「餘之謀中國革命,其所持主義,有因襲吾國固有之思想,有規撫歐洲之學說事跡者,有吾所獨見而創穫者」。「三民主義實在是集合古今中外的學說,順應世界的潮流,在政治上所得的一個結晶品」。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這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組織的入會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誓詞同《興中會章程》中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內容,成為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的簡要表述。從1905年的〈同盟會宣言〉(即《民報》發刊詞)開始,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反映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觀歷史進程提出的三大鬥爭任務。

  孫中山舊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就是興中會和後來的同盟會政治綱領中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雖然只有八個字,但卻包含著深刻的戰鬥內容。它是半殖民地的中國國內外民族矛盾激化的產物。它的矛頭直接指向造成中國社會災難的禍根——清政府。這個帶有濃厚的大漢族主義色彩的口號在鼓勵反清的同路人參加革命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成為辛亥革命前全體反對滿清政府的志士的旗幟。關於民權主義,孫中山曾經解釋說:「民權主義就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是三民主義的核心。他推翻清朝政府,不只是要把一個賣國政府趕下臺,而是要打垮它所代表的兩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民權主義就是孫中山要在推翻滿清後建立共和政體的政治綱領。關於民生主義,反映在政綱上,只有「平均地權」四個字,這是他實行社會革命的根本方針。孫中山想通過這個方針,來預防資本主義發展起來的以後造成貧富不均「的惡果。孫中山認為:「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就是社會主義。」他是這樣讚揚社會主義制度的:「鄙人對於社會主義,實歡迎其為利國福民之神聖,本社會之真理,集種種生產之物產,歸為公有,而收其利。實行社會主義之日,即我民幼有所教,老的所養,分業操作,各得其所。我中華民國之國家,一變為社會主義國家矣。予言至此,極抱樂觀。」還說:「社會主義為人類謀幸福,普遍普及,地盡五洲,時歷萬世,蒸蒸芸芸,莫不被其澤惠。」但是,他的民生主義決不能實現他嚮往的社會主義,他的這種不經過農民大革命,而只是通過國家收購的改良政策,達到「土地國有」,實行「平均地權」,在封建勢力根深蒂固的中國,只能是空想。所以,無論從哪一方面說,列寧稱它為「主觀社會主義」,是正確的。雖然在孫中山的舊三民主義即興中會或同盟會的政綱裡,沒有提出來如何對付中國人民的另一個敵人——帝國主義的政策。他只看到清政府「喪權辱國」的一面,而沒有看到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的一面。所以,在辛亥革命後,他推翻了一個賴於帝國主義生存的政治敵人,接著又出現另一個帝國主義勾結的反動勢力。此伏彼起,左右掣肘,總使他遭到挫敗。但是在三十年後,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在帝國主義不斷打擊下,孫中山才認識到帝國主義是「完成革命之歷史的工作之最大障礙物」,到1924年改組國民黨時,才把反對帝國主義的政策,列入三民主義中去,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民族主義,解釋為「健全之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主義。在舊的三民主義中,孫中山也沒有動員和組織勞動大眾參加革命的措施,這是由於他的資產階級世界觀和歷史條件限制所決定的。

  舊三民主義的演變及新三民主義的重新解釋:當中國革命歷程進入新民主主義階段時,孫中山接受了中國共產黨和國際無產階級的幫助,「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在民族主義中突出了反帝的課題:「民族解放之鬥爭,對於多數之民眾,其目標皆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民權主義中進一步揭露了封建軍閥、官僚的暴戾恣肆,對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制度作了某些批判,稱道了「比較代議政體改良得多」的蘇維埃國家「人民獨裁政體」,重申了「主權在民」的原則;民生主義則強調了「耕者有其田」的觀點,闡發了「使私有資本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的思想。新三民主義是舊三民主義的發展,反映了新的歷史特點,表現了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在新的革命階段的進步性,並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思想基礎。

  「孫中山從西方資產階級文化中尋找救國真理,結果都是失敗。孫中山和他代表的苦難的中國人民,一齊被西方影響所激怒,下決心『聯俄聯共』,和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拼命,當然不是偶然的」。他的三大政策即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是在遭受無數失敗和流血犧牲後,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確定下來的,是堅定不移的。為了表達聯共政策的決心,孫中山在與國民黨右派的鬥爭中,反駁他們說:「你們怕共產黨,不贊成改組,可以退出國民黨呀!你們不贊成改組,那就解散國民黨,我個人可以加入共產黨。」1924年1月20日,孫中山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在宣言中指出「國民黨主義」,即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族一律平等」,即對外「反對帝國主義」,對內「諸民族宜可得平等之聯合」,「承認中國以內各民族之自決權」,推翻帝國主義及軍閥勢力,由於舊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包含著大漢族主義色彩,因此在新的形勢下已經失去了革命的意義。舊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就是實現共和政體。「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但「國民」的概念很籠統,沒有政治派別的區分。而新民權主義規定:「蓋民國之民權,唯民國之國民乃能享之,必不輕授此權於反對民國之人,使得藉以破國之民國」。舊三民主義的民生主義,反映在同盟會的宣言中內容很簡單,只是「核定天下地價」,實行「平均地權」。而新民生主義比較深刻地反映發中國工農勞動大眾痛苦的社會處境,也比較明確地提出了改善這種處境的方針,後來孫中山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方針。

  重新解釋的三民主義,不僅與當時的革命任務相結合,而且具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把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綱領,基本體現出來了,「成為國共兩黨和各個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的政治基礎」。毛澤東說:「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是革命的三民主義,是新三民主義,真三民主義,是新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是舊民主主義的發展,是孫中山先生的大功勞,是在中國革命作為社會主義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時代產生的。只有這種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才稱之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才宣布『願為其徹底實現而奮鬥。』」毛澤東又說:「在這以前,三民主義是和教育界、學術界、青年界沒有多大聯繫的,因為它沒有提出反帝國主義的口號,也沒有提出反封建社會制度和反封建文化思想的口號。在這以前,它是舊三民主義,這種三民主義是被人們看成一部分人為了奪取政府權力,即是說為了做官,而臨時應用的旗幟,看成為純粹政治活動的旗幟。在這以後,出現了三大政策的新民主主義。由於國共兩黨的合作,由於兩黨革命黨員的努力,這種新民主主義便被推廣到了全中國,推廣到了一部分教育界、學術界和廣大青年學生之中。這完全是因為原來的三民主義發展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三大政策的新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之故;沒有這一發展,三民主義思想的傳播是不可能的。」「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義,曾經因為孫先生與共產黨合作加以堅決執行而取得人民的信仰,成為1924年至1927年的勝利的革命的旗幟。孫中山曾說:「繼續並完成1911年所開始的革命,以求中國之復興,使其擺脫軍閥和資本主義之壓迫」。「而統一了的,解放了的中國則是亞洲和全世界和平的最好保證。」 孫中山對三民主義重新作了解釋,這是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人幫助的結果,也是孫中山與時俱進、發展自己學說的結果。新三民主義成了革命向前發展的保證,標誌著孫中山的思想的確達到了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家所能達到的最高點。因此,三大政策和重新解釋的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在自己的政治豐碑的頂端鑲嵌的兩顆明珠,必將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放光,留芳千古。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孫中山三民主義在抗戰時期的迴響
    孫中山三民主義在過去一百年幾乎始終是現實政治的主流話語,所以其政治上的傳人也像許多偉大的思想家一樣非常多,這些傳人從各自側面解讀、發展或者說歪曲、曲解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不過從解釋學的立場看,這一切又都顯得那樣自然、真實。中國共產黨在很多時候都自認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正宗傳人,但對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消極內容也持批評態度。
  • 2015考研政治:新舊三民主義有哪些區別
    作為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遺產,三民主義的考點歷來是考研政治中的熱點問題,新三民主義、舊三民主義是如何提出、形成、發展的,結果又如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新舊三民主義的區別,希望能對各位考生有所幫助。
  • 2015考研政治: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區別
    一、舊三民主義  舊三民主義的提出,是由於清政府統治日益腐敗,政治上民族危機加深,各種救國方案先後失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進一步傳播,他們以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思想武器,以美國、法國的民主思想作為政治思想,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革命綱領,並用以指導了辛亥革命的實踐。
  •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核心
    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亦稱為中國革命同盟會,是中國清朝末年,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一個全國性的革命政黨。同盟會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國的覆亡,促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政權——中華民國的建立。同盟會綱領即舊三民主義。民族主義是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主要內容。其基本思想是以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國主義走狗清王朝統治,挽救民族危機,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為民族獨立中國。民權主義是以建立民國為主要內容,即主張國民革命推翻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並且把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緊密結合起來。
  • 三、三民主義
    :孫中山、黃興等二、指導思想:三民主義(一)舊三民主義1.背景:經濟上,甲午戰後,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政治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民族危機加劇;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登上政治舞臺思想上,西學傳播,國人思想得到啟蒙,近代西方政治和社會革命的影響實踐:孫中山放棄改良思想,走上革命道路(廣州起義)
  • 考研政治複習:關於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個問題的原則和綱領。
  • 「中國夢」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但古代的所謂盛世,一般是指這個朝代具有國家統一、政局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力強大、文化繁榮等主要特徵,而不是完全意義的強盛。由於生產力水平低下,封建時期的盛世一般都無法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富裕。另外,由於封建社會自身的局限性,任何一個朝代的盛世也無法達到「小康」與「大同」的理想境界。因此,古老的中國夢在封建帝制的時代只能成為中華民族美好的烏託邦。
  • 《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是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 三民主義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即舊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它為中國國民黨信奉的基本綱領。
  • 高二歷史教案:《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教案》教學設計
    (2)認識其在推動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  命中的作用。(二)教材地位     本課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主題,以「三民主義的提出」、「三民主義的實踐」和「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三目為線索,介紹了三民主義的提出背景和過程,解釋了三民主義的含義,揭示了三民主義的實踐,闡述了三民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 民國風雲:三民主義永遠的光輝,百年前孫中山先生的奮鬥
    無論中國古代的皇帝定都在哪裡,南京始終作為我國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且曾經有六個王朝在南京定過都,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有著「六朝古都」的美稱。南京從古至今都非常的崇文重教,現在的南京更是名校林立,同時在古代有「東南第一學」的美譽。在宋朝時期便在秦淮河邊建立了江南貢院,隨著時間的流逝,到了明清時期,國家有一半的狀元都出自南京的江南貢院,後來也為中國近代的建設和抗戰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
  • 三民主義
    三民主義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創立的政治思想,並成為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政治綱。但是,自孫中山逝世以後,國民黨領導階層表面上繼承、實踐和發展了三民主義,實則在保持其基本形式及構架的幌子下,改變了它的基本精神和本質內容,尤其在1949年逃臺後更甚。
  • 【精品原創】2015考研政治各種「主義」系列之二:三民主義
    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也就是孫中山說的社會革命)。孫中山主張核定全國土地的地價,其現有之地價,仍屬原主;革命後的增價,則歸國家,為國民共享。國家還可按原定地價收買地主的土地。他試圖探討一種一勞永逸的辦法,既使中國富強,又避免產生貧富懸殊的現象,避免社會危機。為此,他希望"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於一役"。
  • 高中歷史必修三:16.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內容)③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後,孫中山先後發動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維護民主共和,但都先後失敗。(教訓)如果我們將中國傳統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樹,洋務運動只不過剪斷了一些枝葉,辛亥革命則相當於將這棵大樹砍斷了。但是樹斷了,樹墩還在,還可以萌發。
  • 「三民主義」新思考
    百年銳於千載,只有透過這前後兩個一百年世界歷史的發展變化,才能更為深切地理解辛亥革命。僅以三民主義為例,就能引發許多新的思考。」   記者:如果從思想理論的角度回顧辛亥革命,三民主義顯然是最重要的內容。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義,是不是西方「民主」「人權」觀念和共和制度在中國的投射?   章開沅:過去有些論者,常常譏刺孫中山為空想主義者,其實大謬不然。
  • 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張作霖聽說後給加了一民,到現在依然實用
    1905年,孫中山先生在同盟會的《民報》發刊詞上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隨後馮自由將三大主義稱作三民主義。自此,三民主義成為孫先生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而我們所熟知的也正是「民族、民權、民生」這三民。
  • 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知識點「新、舊三民主義」練習題
    這些革命成果均離不開孫中山所倡導的「三民主義」的引導。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也與時俱進,歷經了由舊到新的轉變,更加貼近中國實際,更加豐富和完善。「新、舊三民主義」是教師招聘考試中的常見知識點,著重考查民族、民權、民生在不同時期的含義以及作為革命指導思想的意義等內容。題型多以單項選擇題、材料分析題的形式出現,故精選幾道習題,以供大家備考。
  •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因而,近代以來,救亡和進步,就成為中華民族的兩大歷史性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憧憬的理想。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他描繪:「一旦我們革新中國的目標得以實現,不但在我們的美麗的國家將會出現新紀元的曙光,整個人類也將得以共享更光明的前景。」
  • 人教版必修三《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教學設計
    我們該如何評價三民主義在歷史進程和發展中起到的作用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進入今天的學習。(板書:第22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環節二:新課教學(一)三民主義的提出1.提出背景過渡:三民主義的提出預示著中國的思想變革和社會變革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那麼三民主義是如何提出的呢?
  • 孫中山「三民主義」 與林肯主張一脈相承(組圖)
    另外,哲夫先生還捐贈了一枚1942年由美國發行的紀念郵票和首日封,孫中山先生與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林肯肖像並列於郵票幅面之中。有意思的是,林肯肖像下方印有林肯主張的三排英文字「of the people(民有)」、「for the people(民享)」、「by the people(民治)」,與之對應的是孫中山肖像下方的三行中文字——「民生」、「民權」、「民族」(見上圖)。捐贈物中還有一枚是中國臺灣發行的同樣內容的彩色郵票。
  • 歷史故事——三民主義青年團(三青團)成立
    三民主義真正初具雛形,並正式以革命綱領的形式提出則是在興中會創立之時。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這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組織的入會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1895年孫中山在廣州起義流產而逃亡國外期間,認真研讀了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實地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正是由於在此過程中經過孫中山的革命實踐和理論學習,三民主義得到了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