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在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提出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個問題的原則和綱領。是中國國民黨信奉的基本綱領。隨著時代的不同,三民主義的內容有新舊的區別。一般來講,我們把孫中山1924年重新解釋前的三民主義稱為舊三民主義。在資產階級革命派進行反清鬥爭過程中,1905年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把中國同盟會的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闡發為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
三民主義反映了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社會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觀歷史進程提出的三大鬥爭任務。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民族主義的基本內容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統治。面對中國人在西方列強侵略面前所表現出的渾渾噩噩、萎靡不振的狀況,孫中山將民族問題作為三民主義的首要問題提出來,確立了近代思想文化運動的更高的奮鬥目標
以「創立民國」為內涵的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學說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義就是進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民權主義從理論上解決了當時革命派迫切需要解決的奪取政權與建立政權的問題。
以「平均地權」為核心內容的民生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會革命」綱領。通過平均地權實現土地國有,是孫中山設計的解決土地問題的方案。
三民主義存在著歷史的局限,主要表現為缺乏明確的、徹底的反帝反封建內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襲了農民戰爭和維新運動的積極內容,從西方借取了民主主義思想素材,成為中國近代社會中具有比較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綱領。
新三民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單方面稱謂孫中山生前對其「三民主義」思想作出的最後一個版本的修正,是孫中山晚年聯俄容共、扶助和依靠農工的思想的體現。但由於其中涉及中國國民黨聯合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問題,加之孫先生逝世後兩黨交惡,所以兩黨對此存在著截然相反的說法,並且爭議保持至今。中國國民黨方面始終堅決否認曾有「新三民主義」這個概念存在過,在現今可以查閱到的國民黨方面保存的所有文件裡也找不到關於新三民主義的記載。而只有在共產黨方面保存的歷史文件裡能找到這個新主義的蹤跡。現在金門島上著名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標語,與廈門對岸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標語遙遙相望。
根據中國共產黨的記載,1924年孫中山在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提出具體反帝鬥爭要求,認清了國內反動勢力和帝國主義的本質及關係,以及對中國革命的危害。孫中山的民族主義的內容演變成排滿興漢→反滿貴族→明確反帝鬥爭。新三民主義中的民權主義:強調國家政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即強調它的人民性、群眾性。這樣將資產階級民權政治與反帝民族主義鬥爭相結合,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和飛躍。新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重新解釋了「平均地權」,提出了新的方針,即「耕者有其田」,明確反對封建剝削。「節制資本」,使私有資本制度不能操縱國民之生計,對於工人,則由國家「制定勞工法,以改良工人之生活」。民生主義和扶助農工政策緊密地結合起來,推動了國民大革命。
與舊三民主義相比,新三民主義有了質的飛躍和巨大的進步。因此,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又被中國共產黨人稱為「革命的三民主義」和「新民主主義的三民主義」。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在考研中,三民主義的考點主要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第三章「三民主義學說和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這一具體體現,在教材中隊三民主義的闡述也較為詳細,在考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是考研重點之一。考生須認真掌握其內容,但是對國共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的爭論並不做考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