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真正初具雛形,並正式以革命綱領的形式提出則是在興中會創立之時。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這個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的最早的組織的入會誓詞是:「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建立合眾政府」。
1895年孫中山在廣州起義流產而逃亡國外期間,認真研讀了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實地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制度,正是由於在此過程中經過孫中山的革命實踐和理論學習,三民主義得到了豐富和發展。因此在後來的同盟會政綱中,三民主義被完整地表述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四句話。其中,「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被視為民族主義;「創立民國」屬民權主義內容;「平均地權」則被認為是民生主義的實現方式。
1905年春,孫中山由美赴歐,先後在巴黎、柏林宣揚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號召留學生,了解革命組織的團體,加入共有七十餘人。1906年12月2日在東京演講《三民主義與中國民族之前途》中正式提出三民主義和五權憲法的主張。孫中山對三民主義的不斷完善主要表現為依據中國革命實踐的經驗,在民族、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方面均提出了系統、具體的理論體系和實施方針。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孫中山指出:「重新來研究國家的現狀,重新來解釋三民主義。」他從1月到同年8月,作了16次講演以闡發三民主義,由黃昌谷全程速記、翻譯。這是孫中山一生宣講三民主義的最後、也是最有系統、最詳盡的篇章。這標誌著孫中山思想的轉變,賦予了「三民主義」以新的含義。通過聯合共產黨及其所代表的工人、農民階級和社會主義俄國,為「三民主義」注入了新鮮血液和新的生命力,並最終成為國民黨新的政治綱領。
孫中山在1924年6月16日於廣州黃埔軍官學校開學典禮中,以三民主義為綱,對該校師生之訓詞,後來成為中華民國國歌。
1924年,孫中山生前對其「三民主義」思想作出的最後修正,演變為新三民主義。新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晚年聯俄聯共、扶助和依靠農工的思想體現。但由於其中涉及中國國民黨聯合蘇俄和中國共產黨的問題,加之孫先生逝世後兩黨交惡,所以兩黨對此存在著截然相反的說法,並且爭議保持至今。
1929年,在南京完工的中山陵,處在山頂最高峰的祭堂,有3個拱門,分別書寫著「民族」、「民權」、「民生」。
抗戰爆發後,三青團在學生中得到發展,到了1938年7月9日三民主義青年團在武昌成立。蔣介石以國民黨總裁身份兼任三青團團長。 創立時規定年滿18歲至38歲的男女青年均可入團。後因黨團爭奪青年,改為16歲至25歲的青年學生,其他職業團體及青年軍官均可集體入團。初創時期有團員1034人。到1947年黨團合併時,發展到1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