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人們普遍知道,孫中山是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而後袁世凱玩弄權術,使得孫中山等革命派被迫向他交權,竊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就任臨時大總統。但卻少有人知道,在孫中山之前,革命政府其實已經選舉了一位「大元帥」——黎元洪。另外,撥開歷史迷霧,袁世凱真的自始至終都那麼不堪嗎?
1 孫中山並非革命黨屬意的臨時大總統第一人選
1911年11月13日,武昌起義成功後,江蘇都督程德全代表本省及浙江都督湯壽潛、 上海都督陳其美通電各省,請派代表赴上海開會: 每省各派代表二人,商討組織臨時政府,以便統一指揮。到了11月15日,各地區代表抵達上海,開了第一次會議——「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
滬方各省代表在江、浙兩省都督及各方代表慫恿之下,於12月4日在滬票選黃興為革命軍「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帥。黎元洪聞訊立刻表示反對,黃興同樣不願就任。直到漢、滬兩方代表陸續抵達南京後,12月15日在南京重新選舉,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 黃興為副,但黃興仍然不願就任。
正是由於這來來回回拖延的一個多月,使得遠在美國的孫中山有足夠時間回國。
當時孫中山認識了不少華僑巨富,在孫中山回國時,中外各報盛傳他將攜巨款回國主持革命,社會各界一片歡騰,人心振奮。然而等到12月25日孫中山出現在上海碼頭,面對各界人士關於革命巨款的詢問,孫中山答日:「我沒有一文錢,我帶回來的只是革命的精神!」
由於黎元洪、黃興態度矛盾,革命陣營的統一又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孫中山當選民國臨時大總統也就成為必然了。整個選舉中,孫中山可謂是一匹「黑馬」。
2 眾望所歸的袁世凱
2.1 革命黨的態度
從現有資料看,最先主張袁世凱出山收拾武昌起義後局面並有具體行動的正是革命派。還在袁世凱於河南老家「垂釣」之際,川籍同盟會員煌就趕至彰德,「勸袁世凱乘機把清朝政府的軍政權力奪取過來,然後投效革命,那麼革命方面一定會推袁出來統一中國……」
而對於孫中山,革命黨的態度卻並不是非常理想。章太炎曾說:「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吳玉章說:「同盟會自廣州起義失敗以後,即已趨於渙散,而至武昌起義以後,幾乎陷於瓦解狀態。」 革命黨中頗具聲望和實力的首領如黃興、宋教仁、譚人鳳、陳其美等都認為孫中山「傾於理想…『一切政見不易見諸施行…『中山先生既束手無策,國家更瀕於」 ,而中華民國總統應由有「新思想、舊方法」的人來擔任 。
《神州日報》是革命黨人在上海掌握的報紙,但從1911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卻先後發表多篇鼓吹爭取袁世凱做第一任大總統的言論。
當時革命派中有觀點認為,袁世凱並非和清廷一條心,革命黨不能逼袁世凱走曾國藩、胡林翼這條路。袁的問題只是條件問題,不是原則問題,利用袁可以事半功倍。
2.2 民眾的態度
我們知道,由於歷史原因,滿漢對立的民族情緒在當時的漢人中非常普遍。而袁世凱是靠著自己的才能一步步當上朝廷高官的漢人,卻因滿清貴族的猜忌被貶,這種經歷極大地引發了民眾的同理心。此外,作為清臣袁世凱沒有做過逼宮之類的事。在當時的環境下,「忠君」還是很有市場的。袁世凱不但沒有逼宮,還為小皇帝「孤兒寡母」極力爭取了民國政府的「優待」,盡到了「臣子」的本分。所以在當時民眾眼裡,袁世凱是一個傳統的「忠臣」,漢人的「英雄」。
相比而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雖然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但因理論性太強,而且西方色彩濃厚,不免有些水土不服。正如《阿Q正傳》裡所描述的,底層的農民嚮往革命,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民主共和」?陽春白雪註定只是少數人的遊戲,民眾對孫中山和袁世凱的態度就不難理解了。
結語
1912年2月14日,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召開。南京參議院的十七省代表投票,每省一票,袁世凱以全票當選。可見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的結果,是辛亥革命前後社會各界人士期盼的,眾望所歸——至少在當時的情況下確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