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民國大總統選舉,孫中山先生與袁世凱誰才是眾望所歸?

2020-12-20 南華文說

導語

人們普遍知道,孫中山是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而後袁世凱玩弄權術,使得孫中山等革命派被迫向他交權,竊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就任臨時大總統。但卻少有人知道,在孫中山之前,革命政府其實已經選舉了一位「大元帥」——黎元洪。另外,撥開歷史迷霧,袁世凱真的自始至終都那麼不堪嗎?

孫中山

1 孫中山並非革命黨屬意的臨時大總統第一人選

1911年11月13日,武昌起義成功後,江蘇都督程德全代表本省及浙江都督湯壽潛、 上海都督陳其美通電各省,請派代表赴上海開會: 每省各派代表二人,商討組織臨時政府,以便統一指揮。到了11月15日,各地區代表抵達上海,開了第一次會議——「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

滬方各省代表在江、浙兩省都督及各方代表慫恿之下,於12月4日在滬票選黃興為革命軍「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帥。黎元洪聞訊立刻表示反對,黃興同樣不願就任。直到漢、滬兩方代表陸續抵達南京後,12月15日在南京重新選舉,推舉黎元洪為「大元帥」, 黃興為副,但黃興仍然不願就任。

黎元洪

正是由於這來來回回拖延的一個多月,使得遠在美國的孫中山有足夠時間回國。

當時孫中山認識了不少華僑巨富,在孫中山回國時,中外各報盛傳他將攜巨款回國主持革命,社會各界一片歡騰,人心振奮。然而等到12月25日孫中山出現在上海碼頭,面對各界人士關於革命巨款的詢問,孫中山答日:「我沒有一文錢,我帶回來的只是革命的精神!」

黃興

由於黎元洪、黃興態度矛盾,革命陣營的統一又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孫中山當選民國臨時大總統也就成為必然了。整個選舉中,孫中山可謂是一匹「黑馬」

2 眾望所歸的袁世凱

2.1 革命黨的態度

從現有資料看,最先主張袁世凱出山收拾武昌起義後局面並有具體行動的正是革命派。還在袁世凱於河南老家「垂釣」之際,川籍同盟會員煌就趕至彰德,「勸袁世凱乘機把清朝政府的軍政權力奪取過來,然後投效革命,那麼革命方面一定會推袁出來統一中國……」

袁世凱

而對於孫中山,革命黨的態度卻並不是非常理想。章太炎曾說:「革命軍起,革命黨消。」吳玉章說:「同盟會自廣州起義失敗以後,即已趨於渙散,而至武昌起義以後,幾乎陷於瓦解狀態。」 革命黨中頗具聲望和實力的首領如黃興、宋教仁、譚人鳳、陳其美等都認為孫中山「傾於理想…『一切政見不易見諸施行…『中山先生既束手無策,國家更瀕於,而中華民國總統應由有「新思想、舊方法」的人來擔任 。

《神州日報》是革命黨人在上海掌握的報紙,但從1911年10月28日到11月10日,卻先後發表多篇鼓吹爭取袁世凱做第一任大總統的言論。

神州日報

當時革命派中有觀點認為,袁世凱並非和清廷一條心,革命黨不能逼袁世凱走曾國藩、胡林翼這條路。袁的問題只是條件問題,不是原則問題,利用袁可以事半功倍。

2.2 民眾的態度

我們知道,由於歷史原因,滿漢對立的民族情緒在當時的漢人中非常普遍。而袁世凱是靠著自己的才能一步步當上朝廷高官的漢人,卻因滿清貴族的猜忌被貶,這種經歷極大地引發了民眾的同理心。此外,作為清臣袁世凱沒有做過逼宮之類的事。在當時的環境下,「忠君」還是很有市場的。袁世凱不但沒有逼宮,還為小皇帝「孤兒寡母」極力爭取了民國政府的「優待」,盡到了「臣子」的本分。所以在當時民眾眼裡,袁世凱是一個傳統的「忠臣」,漢人的「英雄」。

袁世凱任命狀

相比而言,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雖然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但因理論性太強,而且西方色彩濃厚,不免有些水土不服。正如《阿Q正傳》裡所描述的,底層的農民嚮往革命,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民主共和」?陽春白雪註定只是少數人的遊戲,民眾對孫中山和袁世凱的態度就不難理解了。

結語

1912年2月14日,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召開。南京參議院的十七省代表投票,每省一票,袁世凱以全票當選。可見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的結果,是辛亥革命前後社會各界人士期盼的,眾望所歸——至少在當時的情況下確實如此。

相關焦點

  • 袁世凱的臨時大總統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孫中山突然就退位了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這意味著清朝和反清勢力之間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了。在武漢的黎元洪和上海的黃興為了加速清朝統治的結束,都把主意打到了袁世凱身上。偷偷與他通信,向他承諾,如果他能幫忙結束清朝的封建統治,那麼未來新成立的民國,必定由袁世凱擔任大總統。這麼大一個餅畫給袁世凱,他能不動心嗎?
  • 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為何走向復闢帝制,失敗更是讓他一塌糊塗
    袁世凱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響了第一槍。孫中山應聲而起,當選民國臨時大總統。然後面對著已經被破壞的斷壁殘垣的中國,孫中山嘆息:「民國肇建,百廢待舉,況以數千年專制一變而為共和,誠非旦夕所能為力。」無奈將大總統讓位與手握重兵的袁世凱。那袁世凱怎麼走向復闢和黃袍加身的呢?
  • 周末讀史| 1912年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組閣風波
    1911年12月29日,舉行臨時大總統選舉會,孫中山當選。12月29日,來自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廣西、福建、雲南、直隸、山東、河南等17省的45名代表,齊聚南京丁家橋江蘇諮議局會場,召開臨時大總統選舉會,結果孫中山以絕對優勢當選臨時大總統。投票揭曉後,各省代表起立歡呼中華共和國萬歲三聲,「是時音樂大作,在場代表及列席之軍、學各界,互相慶賀,喜悅逾恆」。
  • 民國初年袁世凱對中國民主化進程的貢獻
    為了避免全國戰爭,1911年12月下旬,雖然袁世凱派出代表與革命派代表和談之期,袁世凱已經在試探清帝退位,他指示梁士詒暗中活動,梁又與駐俄公使陸徵祥並聯合駐外使臣電請清帝退位。到1912年1月14日,南北雙方第六次議和,革命派把「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做為議和的首要條件。
  • 民國風雲:三民主義永遠的光輝,百年前孫中山先生的奮鬥
    在近代的中國,南京更是成為了世人的焦點,民國政府一開始便是定都南京。而且民國政府締造者之一的孫中山先生也埋葬在此。孫中山先生是我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最為偉大先行者,三民主義是中山先生一生所追求的最高理想,他也是我國近代第一個深刻認識到要徹底反帝反封建的人,同時他也做到了這一點,終結了兩千多的封建帝制,而且中山先生所倡導的三民主義完全可以讓近代中國變得更好,卻被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但是孫中山先生那些不可磨滅的功績,終將會被歷史所銘記,三民主義更是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
  • 民國初年的政體之爭:總統制還是內閣制?最後還是成了「軍閥制」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職務,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在革命陣營當中具有無與倫比的威望,這奠定了他當國家總統的深厚基礎,他不是「名義」上的國家領袖,而是真正的領導人,也就是說,新組建的中華民國還是選擇了美國式的總統共和制。
  • 已是權利最高峰的袁世凱大總統,為什麼非要稱帝?只因形式所迫!
    晚清年間,隨著孫中山先生建立的同盟會,策劃組織的革命活動。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形式,點綴在中國大地上。各方勢力,紛紛響應。頃刻間,清王朝土崩瓦解。時日1912年,在南京臨危受命成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
  • 清末名臣袁世凱,是如何一步步當上民國大總統的?
    ,南北各省都會聽命於他;11月12日,黎元洪又向袁世凱表示,只要袁「能來歸」,第一任之中華共和國大總統就非袁莫屬。1912年1月11日,北洋軍全體將領通電清政府,稱軍情緊急,請求王公大臣捐獻私財,毀家紓難,共濟時艱。這其實是袁世凱壓制清室主戰派的手段。1月12日,袁世凱指使奕匡在宮廷會議上提出皇帝退位和民國政府優待清室條例。1月16日袁世凱親自上奏隆裕太后,說自古無不亡之國,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號,享受歲費。
  • 民國時期最牛的大總統不是孫中山,而是這位,在位四年寸土未丟
    民國時期最牛的大總統不是孫中山,而是這位,在位四年寸土未丟對於民國大家能想到些什麼?軍閥混戰?北伐戰爭?辛亥革命?要說民國大總統呢?大家一定都會說孫中山了,確實孫中山他老人家的歷史功績是沒人可以替代的,作為革命先驅者也是付出了一生,值得我們尊敬,但是今天小編要講的這位同樣是民國大總統,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袁世凱,堪稱最牛的民國大總統,但是他的名字應該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徐世昌你聽說過嗎?民國是不誇張的講,絕對可以稱得上亂世,能在那個年代混得有模有樣肯定是有自己的看家本事的。
  • 外交部街33號是清外務部迎賓館 袁世凱在此就任民國總統
    其中33號院的過往煙雲,無疑是最為華麗的章節:這裡在清末是外務部迎賓館,民國初年的外交部和新中國的外交部也曾設立於此,它還是民國北洋政府的第一個總統府,孫中山先生在民國元年(1912年)來京進行國事活動,也曾下榻於此,並在這裡會晤了各界人士,成就了民國史上的一段佳話。
  • 老照片:1912—1948,中華民國的8屆總統
    1892年畢業於香港西醫醫院。1905年,赴日本成立同盟會。1911年,被十七省代表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2月13日,清帝遜位後一天,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位,並向臨時參議院推薦袁世凱接任。袁世凱,北洋軍閥創始人,1859年出生項城。1892年—1894年成名於朝鮮,1895年受命在天津操練新軍,1898年參與鎮壓白日維新。1908年,手握大權的袁世凱被清朝皇室排擠出閣。
  • 辛亥革命與民國初年的北京大學
    1912年1月3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蔡元培任教育總長。2月25日,臨時大總統下令嚴復署理京師大學堂總監督。1912年5月3日,中華民國教育部呈報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提議將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校,大學堂總監督改稱大學校校長,並請大總統任命原總監督兼文科學長嚴復署理北京大學校長,當天經袁世凱批准並發布臨時大總統令正式任命。
  •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後剷除哪些惡俗政令
    1911年12月2日,東南重鎮南京光復。各省代表從武漢移駐南京,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同年4月1日正式辭職。在履行大總統職權的3個月裡,他時刻踐行三民主義,把「民族、民生、民權」作為履職的原則和內容。無論是新政策的制定執行,還是自身行為,都以民為本,身體力行。其言其行,萬民敬仰。執政風格與親民風範,堪為後世從政者楷模。
  • 「辮子」難剪,效忠大清數十年的袁世凱,走進民國身份卻變不過來
    山東大學的前身就是袁世凱創辦的山東大學堂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之後,袁世凱東山再起,成為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掌管北洋新軍,並與革命黨人進行南北談判。袁世凱是君主立憲制的倡導者與有力推動者,但最終接受了革命黨人的建議,1912年3月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總統,次年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總統。
  • 新中國成立前民國的8位總統,第七位貢獻巨大,對中國有深遠影響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為"中華民國國父"。
  •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
    >  辛亥革命勝利後,以孫中山為首,建都於南京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南京),制定的具有「憲法」性質的根本大法。1912年3月11日取代《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開始施行,於1914年5月1日因《中華民國約法》(袁記約法)的公布而被取代,1916年6月29日為大總統黎元洪所恢復。1917年9月10日以廣東為基地建立的中華民國軍政府展開護法運動,所護者即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該法具有明顯的因人設法的特徵,主要是針對袁世凱的。
  • 一顆赤子之心為何就此隕落,他被暗殺的背後,與袁世凱有什麼聯繫
    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初,他一夜之間就寫成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後來,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後,宋教仁便出任內閣的農林部長。但僅僅三個月,他就因袁世凱不遵守《臨時約法》,辭去了農林部長一職。1912年8月,宋教仁又以同盟會為核心,聯合其他黨派組成了中國國民黨,孫中山選為理事長。
  • 你知道民國最早出處及含義嗎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直到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才算清廷正式滅亡。
  • 袁世凱的政治理想:袁就職民國大總統的演說詞
    年2月20日我們從北京方面獲取了袁世凱於10月10日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時的就職演說翻譯稿。但餘取漸進而不取急進,以國家人民之重,未可作孤注之一擲,而四千年先民之教澤,尤不可使斫喪無餘地!緊接著,袁世凱又進一步闡述了四年前他是如何切斷與公眾生活的所有聯絡並歸隱於鄉間的故居。
  • 袁世凱已是民國大總統,其地位依然無法撼動,為什麼非要稱帝呢?
    1913年10月6日,中華民國國會選舉袁世凱為第一任大總統,第二年的5月,袁世凱公布《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1914年12月29日,公布《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以連選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