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街33號是清外務部迎賓館 袁世凱在此就任民國總統

2020-12-20 江蘇頻道

漫步在東城的外交部街,就如同在品賞一幅工筆繪製的北京歷史畫卷。這條在元代已現雛形的街巷,長雖不過700米,但歷經800年的滄桑,無數叱吒風雲、彪炳史冊的政治家、軍事家、科學家、藝術家在這裡演繹了一幕幕精彩篇章。其中33號院的過往煙雲,無疑是最為華麗的章節:這裡在清末是外務部迎賓館,民國初年的外交部和新中國的外交部也曾設立於此,它還是民國北洋政府的第一個總統府,孫中山先生在民國元年(1912年)來京進行國事活動,也曾下榻於此,並在這裡會晤了各界人士,成就了民國史上的一段佳話。

原清外務部迎賓館東大門

袁世凱復出後在此謀劃

外交部街原稱「石大人胡同」,因明朝將領、「奪門之變」的主角石亨的府第在此而得名。石亨的府第建於1456年,佔據了胡同北側約四分之一的地段。然而好景不長,1460年石亨即以圖謀不軌罪下獄死,這座壯麗不遜王府的宅第被沒收歸官。後此宅相繼成為鹹寧侯仇鸞、成國公朱庚、駙馬冉興讓府第。冉駙馬在此築園,取名「宜園」,是當時東城八大名園之一。明末至清代,宜園變成鑄造錢幣的工部寶源局。

1907年,清政府為招待來華訪問的德國皇太子,特命外務部將已廢棄的寶源局舊址改建為迎賓館,「特聘美國人堅利遜承包西洋式迎賓館的修建」。堅利遜就是北京近代建設史上頗有些名氣的詹美生,他是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會員,20世紀初來華,在北京開設詹美生洋行,1907年被清政府聘為外務部監理工程司和建築師。

外務部迎賓館於1910年建成,現存的33號院「洋風」十足的東大門,就是出自詹美生的手筆。當時的迎賓館是清末所建最豪華、質量最好、也是最地道的西式風格樓房。整個建築造型雄偉,「高樓巍巍,聳入雲際。庭前碧柳垂陰,芳草宜人。濃陰深處,參列銅製鹿馬數具,洵佳境也」。然而,計劃中的德國皇太子的訪問並未成行,1911年11月13日,被清廷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的袁世凱將內閣設在迎賓館內,在這裡謀劃南北議和及逼清帝退位。

南北議和成功,清帝於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次日,袁世凱即通電南京臨時政府贊成共和,並對國民作出鄭重承諾:「共和為最良國體,世界之所公認。今由帝政一躍而躋及之,實諸公累年之心血,亦民國無疆之幸福。大清皇帝既明詔辭位,業經世凱署名,則宣布之日,為帝政之終局,即民國之始基。從此努力進行,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16日下午,在迎賓館官邸內,袁世凱命海軍部軍制司司長蔡廷幹剪掉了自己的辮子,「在剪的時候,袁自己不斷哈哈大笑,談話中顯出異乎尋常的高興」。然而,正如時任美國駐華公使芮恩施說的:「蔡將軍用力一剪,就把袁世凱變成了一個現代人。但是袁世凱的內心並沒有從此發生很大變化。」

3月10日下午3時,袁世凱在迎賓館主樓禮堂內正式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大總統,與會者百餘人,「內有洋服者,有中服者,有有辮者,有無辮者,有紅衣之喇嘛,有新剃之光頭,五光十色,不一而足」。英國公使朱爾典也親臨觀禮。

據《泰晤士報》駐北京記者莫裡循所記:「袁世凱入場,像鴨子一樣搖搖晃晃地走向主席臺,他體態臃腫且有病容。他身穿元帥服,但領口鬆開,肥胖的脖子耷拉在領口上,帽子偏大,神態緊張,表情很不自然。」袁世凱佩長劍,面南正立,宣讀了誓詞,蔡元培代表參議院接受誓文並代表孫中山致祝詞。就職典禮看似莊重,然而以記者身份在場的梁漱溟發現,袁世凱「既不蓄鬚,亦不修面,著軍人舊服裝,殊欠整潔,顯然蔑視此一重大典禮」,在穿著西式大禮服、神情莊重的各部總長和段祺瑞等「軍裝整齊,神態嚴肅」的軍官的簇擁下顯得十分不協調。典禮後,袁世凱對一親信說:「吾生五十三年,今日為妄舉。」說罷狂笑不已。這一倨傲的表現,為日後袁世凱最終背棄了自己對四萬萬國民的承諾,走上背叛民國、帝制自為的不歸路埋下了伏筆。

孫中山北上時曾居於此

臨時政府遷往北京後,南北統一初步告成。袁世凱即多次邀請孫中山先生入京共商國是,尤其在政府與國會屢起衝突,內閣不穩的情況下,更是敦請中山先生北上。1912年8月18日,中山先生抱著疏通南北感情、「融合意見」的良好願望,由上海啟程赴京。在此之前的7月,為表示禮讓,袁世凱將總統府遷往鐵獅子胡同的陸軍部,將迎賓館作為中山先生在京的居所。北京政府遵照袁的指示,鄭重其事,一切布置整整齊齊,結彩懸燈,鋪張揚厲。24日,中山先生抵達北京。袁世凱派代總理趙秉鈞等大員到前門車站迎接,還有大批軍警儀仗隊和軍樂隊以壯觀瞻,並特命開啟以前只有皇帝才能通行的正陽門,使用自己乘坐的朱漆金輪馬車,飾以黃緞,迎接孫中山先生至迎賓館下榻。北京市民塞巷填街,政學紳商軍警各界排班列隊,鼓舞歡騰,爭睹共和偉人的風採,中山先生所受到的熱烈歡迎,實為民國以來未有之盛事。

當晚袁世凱即派人迎接中山先生至總統府參加歡迎宴會,並親至大門口相迎。在晚宴上,袁世凱為孫中山親自執盞,可謂是殷勤備至。兩人在席間相談甚歡,幾乎有相見恨晚之感。在宴會結束後,兩人又繼續探討國家大事。在會談中,中山先生對國家的美好未來充滿憧憬,他說:「袁公任大總統十年,練兵百萬;我則經營鐵路,延伸二十萬裡。到那時,我們民國難道還能不富強嗎?」袁世凱聽後,連連點頭。兩人談到半夜,這才告別。

26日袁世凱至迎賓館回拜。27日袁世凱在迎賓館為中山先生舉行盛大的宴會,到場者有四五百人,「在大廳布置冂形餐案,孫及其隨員北面南向坐,袁及內閣閣員及高級官吏皆北向坐,北洋一般軍官坐在東西兩排,孫、袁在正中對坐」。席間的融洽氛圍被北洋軍官所破壞,「西南角開始吵嚷,聲音嘈雜,說的都是『共和是北洋之功』,隨著又罵同盟會,認為是『暴徒亂鬧』。這時兩排的軍官已經都站了起來,在吵嚷的同時,還夾雜著指揮刀碰地板、蹬腳和杯碟刀叉的響聲,但都站在自己的座位上呼喝亂罵」。帶頭鬧事的是軍事處副處長傅良佐,他想等中山先生或隨員起而反駁,便藉機由北洋軍人侮弄一番,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中山先生還是從容如常,始終沒加理睬,坐在他旁的秘書宋靄齡等也不理會。軍官們鬧了半個小時左右,自覺沒趣,也就消停了。

中山先生在北京的25天裡,分別在迎賓館和總統府與袁世凱長談共計13次,談話時間多為自下午4點至晚上10點或12點,有時甚至延長至翌日凌晨2點。多數會談只限孫、袁及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3人,內容都是國家大政、中外情形,如內閣、土地、實業、軍隊、外交、遷都、黨爭、對外借款等事務。中山先生還坦誠相告,支持袁世凱做10年(兩屆)大總統。還多次公開勸誡國民黨人破除黨界,勿爭意見,與政府保持一致,和衷共濟。這段時間裡,迎賓館中外賓客雲集,中山先生在這裡接見、會晤各國公使、政府官員、紳商、記者、平民,日夜操勞,釋疑化怨。

外交部遷到此辦公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先生主動去醇親王府會晤不久前還勢同水火的敵人——前清攝政王載灃。中山先生說,1901年載灃出使德國時,本是以御弟的身份去賠禮道歉,處在十分尷尬和被動的地位,卻能做到不卑不亢,國外評論不錯,是十分難得的。中山先生還高度讚揚載灃在辛亥革命時承認共和,避免了國內一場大血戰,歷史罕見,是明智之舉。他說:「載灃身為皇帝的生父和攝政王,在遜位問題上,能把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家族的利益擺在第二位,極其難能可貴,這是有益於革命、有政治遠見的愛國行動。」載灃深受感動,認為「前嫌亦可化解矣」。次日,載灃即到迎賓館回拜。中山先生還將自己的一幅照片贈送給載灃,照片上寫有先生的親筆題字:「醇親王惠存,孫文贈。」載灃在清帝退位後的一段時間裡,常常把報紙上中山先生的照片挖去眼睛以洩憤,但這次會晤後,他一直鄭重地將這張照片擺放在書房正面的書桌上,直至他去世。

經過中山先生的努力調解,組閣危機徹底化解,政局得以穩定。經四巨頭(孫中山、黃興、袁世凱、黎元洪)的同意,發布了「內政大綱」八條:(一)立國取統一制度;(二)主持是非善惡之真公道,以正民俗;(三)暫時收束武備,先儲備海陸軍人才;(四)門戶開放,輸入外資,興辦鐵路礦山,建置鋼鐵工廠,以厚民生;(五)提倡資助國民實業,先著手於農林工商;(六)軍事、外交、財政、司法、交通,皆取中央集權主義,其餘斟酌各省情形,兼採地方分權主義;(七)迅速整理財政;(八)竭力調和黨見,維持秩序,為承認之根本。政綱的公布,無疑滿足了民眾對於和平建國的熱切期望,英國《旁觀者》報發表駐北京記者通訊說:「此間情勢已有驚人的進步,民眾對民國政府深為滿意,對臨時大總統的反對聲浪也沉寂下去了。」 社會上呈現出一派鶯歌燕舞、和諧融洽的景象。中山先生民國元年的北京之行,展現了他政治家的高風亮節和坦誠豁達的君子之風。

9月18日,中山先生離京後,原在東堂子胡同的外交部遷入迎賓館,「石大人胡同」變成了「外交部街」。1916年,迎賓館西側的雙忠祠併入外交部,在其址新建一座西洋風格大樓,稱為西樓,通過天橋與原先建成的東樓相連。原雙忠祠的大門左右各添建了三間耳房,作為外交部西邊的大門。這座大門是面闊三間、黑琉璃瓦硬山頂的中式建築,與西洋風格的東大門相映成趣。北伐戰爭後,國都南遷,此處成為外交部的檔案保管處。日偽時期,偽「臨時政府」、「華北政務委員會」設於此。抗戰勝利後,這裡又成為傅作義的北平警備總司令部。1949年後,新中國的外交部仍設於此,直至1966年。此後,原址改為倉庫。從1974年起,院內建築全部被拆除,建成了外交部宿舍樓群,只剩下兩座大門倖存。但中式大門被堵死,改為外交部宿舍管理人員休息室及儲物間使用至今。西式大門曾被加裝門窗和樓梯,作為世界知識出版社讀者服務部,門前石獅被移到釣魚臺國賓館。2004年西式大門得到修復,門口且新制了兩座石獅,繼續見證著這段不凡的歷史。

相關焦點

  • 民國初年的外交部
    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因其存在的時間太短,未能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外交機構,科學的管理機制也未能形成,但是,就其職掌範圍、機構設置和人員安排上,則是朝著符合國際通例的道路上大大地邁進了一步,確立了一種模式,構建了民國外交部的基本框架。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是辛亥革命的產物,成立時清王朝還未覆滅,與清政府的外務部並存了一個多月。
  • 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的歷任總統(組圖)
    12月20日孫中山趕赴上海,並於12月28日被推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於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並循革命軍與袁世凱的秘密協議,特申「顛覆滿洲專制政府,鞏固中華民國,圖謀民生幸福……至專制政府既倒,民國卓立於世界,即當解臨時大總統之職」。月底組成臨時參議院。
  • 民國歷屆總統史——八位民國總統的悲喜人生
    從歷屆民國總統的歷史中,系統的可見中華民國的辛酸悲憤史。中華民國的歷史,其基本特徵就是軍閥政治。除孫中山以外,從北洋軍閥統治到國民黨執政,民國的總統們無一不是軍閥出身,無一不是靠強權政治,無一不是靠槍桿子裡面出政權。嚴格地說,1912年到1948年的民國史上共產生了八位大總統:孫文(臨時)、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代)、徐世昌、曹琨、蔣中正、李宗仁(代)。
  • 「辮子」難剪,效忠大清數十年的袁世凱,走進民國身份卻變不過來
    山東大學的前身就是袁世凱創辦的山東大學堂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之後,袁世凱東山再起,成為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掌管北洋新軍,並與革命黨人進行南北談判。袁世凱是君主立憲制的倡導者與有力推動者,但最終接受了革命黨人的建議,1912年3月就任中華民國第二任臨時總統,次年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總統。
  • 作為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後來的結局怎麼樣了?
    袁克定是民國第一任總統袁世凱的長子,是他與原配于氏所生唯一一個兒子,既是長子又是嫡子,袁克定得到了袁世凱的另眼相看。袁世凱稱帝夢碎,在舉國的唾罵聲中下野後,很快便因尿毒症不治而亡,而失去了依靠的袁克定則變得窮困潦倒,最後於1958年病逝於表弟張伯駒家中。
  • 民國初年袁世凱對中國民主化進程的貢獻
    為了避免全國戰爭,1911年12月下旬,雖然袁世凱派出代表與革命派代表和談之期,袁世凱已經在試探清帝退位,他指示梁士詒暗中活動,梁又與駐俄公使陸徵祥並聯合駐外使臣電請清帝退位。到1912年1月14日,南北雙方第六次議和,革命派把「清帝退位,宣布共和」做為議和的首要條件。
  • 民國軍閥史(一):小站練兵,袁世凱的發家之路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終結都會出現軍閥或是軍閥割據,例如東漢滅亡後的三國爭霸,西晉滅亡後的五胡十六國,唐朝滅亡後的五代十國,還有我們接下來要講的民國軍閥。今天開始,我們將通過民國軍閥時期發生的十場大戰,為大家梳理從1911年辛亥革命到1930年中原大戰這20年時間裡風雲激蕩的民國軍閥史。
  • 民國最牛嶽父,生了16個女兒,先後嫁給袁世凱和盛宣懷等人的兒子
    孫寶琦孫寶琦,字幕韓,浙江杭州人。奕劻是清朝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在光緒二十九年出任了首席軍機大臣,同時總理外務部。1909年10月,在奕劻的推薦下,孫寶琦就任山東巡撫一職。上任伊始,他便開展立憲活動。之後,他還向德國收回了部分鐵路的主權,為時人所稱頌。辛亥革命爆發後,孫寶琦順應民意,於1911年11月13日宣布山東獨立,自任山東都督。
  • 1912年民國大總統選舉,孫中山先生與袁世凱誰才是眾望所歸?
    而後袁世凱玩弄權術,使得孫中山等革命派被迫向他交權,竊取了辛亥革命成果,就任臨時大總統。但卻少有人知道,在孫中山之前,革命政府其實已經選舉了一位「大元帥」——黎元洪。另外,撥開歷史迷霧,袁世凱真的自始至終都那麼不堪嗎?
  • 民國的「精蟲總統」他是:曹錕
    1919年12月28日,直系掌門,前任民國代總統——馮國璋翹了辮子,接下來的直系掌門由我們今天主角曹錕接任,也就是未來中華民國的第五任大總統。那麼曹錕是如何得來「精蟲總統」這麼個雅稱的?
  • 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為何走向復闢帝制,失敗更是讓他一塌糊塗
    然後面對著已經被破壞的斷壁殘垣的中國,孫中山嘆息:「民國肇建,百廢待舉,況以數千年專制一變而為共和,誠非旦夕所能為力。」無奈將大總統讓位與手握重兵的袁世凱。那袁世凱怎麼走向復闢和黃袍加身的呢?袁世凱稱帝現場袁世凱當上了大總統,反而覺得治理起國家來處處不能得心應手。在晚清,袁世凱當過直隸總督、北洋大臣,也當過外務部大臣和軍機大臣。
  • 晚清外務部之承政官制
    【關鍵詞】外務部 承政官制 積極作用 負面影響 【中圖分類號】K25 【文獻標識碼】A迫於辛丑議和眾列強的壓力,當然也有清廷自身的反省和探索,光緒二十七年六月初九(1901年7月24日),清政府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組為外務部,位列在六部之前。改組後的外務部,對於部內組織架構進行了全新的設計。
  • 袁世凱的政治理想:袁就職民國大總統的演說詞
    10月10日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時的就職演說翻譯稿。後清帝遜位,共和告成,以五大族之不棄,推為臨時大總統。此種政體,吾國四千年前已有雛形,本無足異;乃事權牽掣,無可進行,夙夜彷徨,難安寢饋。然且忍之又忍,希望和平。
  • 千夫所指:袁世凱的臨終遺言到底是什麼
    原標題:千夫所指:袁世凱的臨終遺言到底是什麼   1912年3月10日 (農曆正月廿二),袁世凱在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1912年3月10日下午3時,袁世凱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儀式在北京石大人胡同前清外務部公署舉行。與會者百餘人,「內有洋服者,有中服者,有有辮者,有無辮者,有紅衣之喇嘛,有新剃之光頭,五光十色,不一而足」。
  • 新中國成立前民國的8位總統,第七位貢獻巨大,對中國有深遠影響
    民國時期可是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一時期。各行各業的人才湧現,今天我們來說說民國時期的八大總統,第三人可以說是幸運的,連續當了兩任,第七人實至名歸。第一任國民總統孫中山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
  • 袁世凱稱帝後,曾建了一個石室金匱,裡面裝的東西一般人想不到
    袁世凱在逼迫清帝遜位後,當上了民國大總統,當上總統後的袁世凱,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還特意建了一座神秘石室,而石室裡裝的東西您一定想不到。石室內裝的究竟是什麼呢?如果你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1912年,袁世凱連用手段逼迫清帝遜位。隆裕太后可沒有慈禧太后的權謀手段,只能每日哭哭啼啼任袁世凱擺布,隨即便籤下了《清皇室優待條件》,並鄭重宣布大清宣統皇帝退位。大清國「迎」來了自己的壽終正寢。袁世凱隨後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一時之間風光無兩。
  • 袁世凱已經是終身制總統了,為何還要稱帝?馮鞏的曾祖父說:跟大蛤蟆...
    1915年12月12日,大總統袁世凱復闢帝制,改民國為"中華帝國",改民國5年(1916年)為「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稱帝83天之後,由於各方反對,老袁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最後在國人的謾罵中因尿毒症去世。1912年2月15日,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1913年,國會選舉袁世凱為第一任大總統。
  • 唐紹儀為何做不成民國領袖?
    他在外務部右侍郎任內與英商中英公司談判廣九鐵路路權時被迫在經濟利權上讓步,以換取該公司同意中國擁有廣九路的行政管理權,都是唐氏試圖力挽狂瀾,但受時代所制約的例證。民國時期,唐紹儀也面臨同樣的狀況。1912年唐氏出任國務總理,一心以建立一個健全的責任內閣制為己任,卻處處受到袁世凱的掣肘,使唐紹儀不得不掛冠求去。
  • 你知道民國最早出處及含義嗎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直到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溥儀頒布了《退位詔書》,才算清廷正式滅亡。
  • 宮苑雜談|民國初年故宮太和殿的三次「換匾」
    作為帝制時代中心的紫禁城太和殿,在民國初年經歷了三次易名、三次換匾,見證了近代中國的社會動蕩與政治變遷。太和殿始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奉天殿,是紫禁城外朝三大殿之首。因歷史上的數次焚毀,太和殿曾多次重建、修繕,並在明嘉靖朝更名曰「皇極殿」、清順治朝更名曰「太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