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年間,隨著孫中山先生建立的同盟會,策劃組織的革命活動。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形式,點綴在中國大地上。各方勢力,紛紛響應。頃刻間,清王朝土崩瓦解。時日1912年,在南京臨危受命成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
然而,卻被袁世凱以逼迫清帝退位的條件,讓中華民國正式名義一統理由下。逼迫孫中山把大總統的位置讓給自己。孫先生顧全大局下,只好給了袁世凱。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經過幾代人的辛苦革命下,好不容易推翻的中國封建帝制。卻又被袁世凱,重新提了上來,準備稱帝。
那袁世凱為什麼會這麼做,結果又是怎樣的?
袁世凱的小心思
在1913年10月6日,中華民國國會選舉袁世凱為第一任大總統,第二年5月就修改《中華民國約法》,改責任內閣制為總統制,意味所掌握的權力更大。接著在1914年12月29日,宣布了《修正大總統選舉法》,規定總統任期十年,可以連選連任。
一系列的操作,使得他和真正的「皇帝」相差不多了,就只差一個名號了。然而他還不滿足,覺得時處的中國是整個世界的異類。因為,許多國家都是實行君主立憲制度,而中國就恰恰相反,施行的是共和國的制度。
這樣一來,迫於時代的背景,使得袁世凱的心蠢蠢欲動想稱帝。然而這只是其中的一點,更重要的一點是形勢所迫,輿論所致!
形式所迫
袁世凱是個治世之才,不僅懂得打仗、外交、更是懂得經濟。畢竟帶兵打仗,一般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所以經濟是非常重要的。據相關資料記載:
袁世凱執政時期,中國的工業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12%以上, 全國商品的出口量逐年增長1913年時,的出口量是4.03億海關兩,到了1916年時,就增加到了4.81億海關兩。
當時的經濟迅速發展,長此發展下去中國能慢慢走向富強。然而,當時的中國是個非常鬆散的國家,各地軍閥林立,全靠袁世凱手中先進的準備,戰鬥力極強的北洋軍作為震懾,才勉強維持現狀。
當然,袁世凱是始終明白的。這種繁榮就像泡沫一樣,一觸碰就碎。經受不起考驗與挫折。 必須為自己的政權尋找一種能表明合法性的象徵。於是就想到「稱帝」這個辦法。起初本袁世凱是有個這個想法,很微弱。但是經過一陣輿論過後,就認為自己是天命所歸,就依然稱帝了。
兒子的輿論,造就了袁世凱的稱帝
袁世凱起先稱帝的想法很微弱,但是無意間與大兒子袁克定的交談中,暴露了這個想法。頓時,袁克定就有了想法。如果父親稱帝了,那自己就是太子,意思就是皇帝也是自己的了。
於是,他和謀士楊度等人就在北京不斷組織群眾上街勸袁世凱稱帝,什麼工商、洋人、妓女,乞丐所組織的請願團都有,可以說社會各階層的民意全有了。就這樣袁世凱看著,形式也不是自己想的那樣差,於是稱帝的心思就更加濃厚了。
於是就在1915年12月,袁世凱下定決心稱帝了!
袁世凱本以為,稱帝後中國形式會有所好轉,結果令他大失所望。不僅各地軍閥討伐他,連自己信任的北洋三傑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都集體反對他。於是他稱帝的喜悅一下就被衝散了。終於在83天後,鬱鬱寡歡的死亡。當了83天的皇帝,也非常不錯了!卻留下了罵名。
想想反對袁世凱稱帝的人也正常,畢竟大總統還有退位的一天,說不定還有自己份。而一旦改為帝制,就沒有戲了。更是對好不容推翻清朝統治的否定,這是與革命人心中的理念不合的。所以,袁世凱稱帝的失敗,也是在所難免的!
圖源網絡,侵者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