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輔之,被遺忘的大師,民國水果畫作的頂級大家
說起天下第一名社"西冷印社",我們首先會想到第一任社長吳昌碩,他集"詩、書、畫、印"為一身,融金石書畫為一爐,被譽為"石鼓篆書第一人"、"文人畫最後的高峰"。
吳昌碩是我國近現代書畫藝術上的關鍵人物。作為藝術一代宗師,他的藝術影響了之後的很多畫家。如近代的陳師曾、齊白石等。
其實,西冷印社中還有一位藝術大師,丁輔之。提到他大家可能會有些陌生,他是民國時期印壇,書法,畫壇叱吒風雲的人物。是印、書、畫、詩四絕的大家,被譽為是近代畫水果畫得最好的畫家。因為其高潔低調的品德,也被稱為遺忘的大師。
丁輔之,近代篆刻家、書畫家,是西冷印社創始人之一。他的繪畫題材不廣,但很有特色。他擅長畫松樹、梅花、水果、花卉,人物。其中果類題材的作品,享有民國時期畫水果第一大家的美譽。
他筆下的果蔬類作品生動鮮活,用色鮮豔,明亮,和諧;視覺衝擊力強,極具個性,別有一番趣味在其中。
果蔬在生活中極其易見,十分的樸實平淡,但就是這種樸素的物體,在丁輔之筆下確實雅致高遠,一點都不平淡。
除了在作畫方面的天賦外,丁輔之在書法和篆刻方面的成績也很傲人。他擅長楷書、行書、篆書,尤其精於甲骨篆文,結字停勻,雖瘦而剛勁。因此,他的繪畫作品搭配甲骨文題跋,成為了丁輔之特有的標誌和特色。
丁輔之從1927年頒布潤例後,畫作一直很受市場的青睞和追捧,即便在當今海內外拍賣場上,儘管他的作品尺幅很小,價位也沒有張大千、傅抱石、徐悲鴻、齊白石等名家那麼耀眼,但是,海內外各大拍賣行都樂意推出丁輔之的畫作、印章、書法及信札,特別是繪畫作品,常常受到海內外藏家甚至大藏家的青睞。
比如2009年北京保利推出了國際大藏家尤倫斯夫婦的舊藏——丁輔之的1944年作《果品12開冊》。這是丁輔之以傳統沒骨技法,運用紅、黃、綠紫,赭等色彩,濃淡交錯,描繪了不同果品的鮮潤姿容,達到了"其香欲泛,其汁欲流"的藝術效果。
這件畫作上拍後便受到眾多藏家的追捧,不少藏者先後爭搶,互不相讓,結果被一位藏者買家以123.2萬元收入囊中。
丁輔之的學習生涯並不長,在他46歲的時候,他才開始學習作畫,屬於無師自通,悟性很高,在這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在他學習作畫時隔2年,他便開始賣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幅畫,短短二十多年的時間,但是繪畫成就卻很高,在畫壇中具有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