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預告
歐洲佛學研究:從語言學到哲學與社會學
European Buddhist Studies:From Philology to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主講嘉賓
巴得勝 教授
(Prof. Bart Dessein)
歐洲漢學學會主席(EACS)
比利時根特大學教授
(Ghent University, Belgium)
主持人
洪修平 教授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東方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5月20日(周一)
19:00-21:00
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哲學系314室
(註:此次為中文演講)
主講人簡介
巴得勝教授,歐洲漢學學會(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Chinese Studies,EACS)主席,歐洲中國學學會理事,比利時皇家海外科學院研究員,布魯塞爾歐洲亞洲研究所研究員,比利時根特大學東方語言與文化系教授。主要從事佛教阿毗達磨、般若學、新儒學等方面的研究。
講座內容簡介
直至13世紀,歐洲關於佛教的知識仍然非常零碎。即使歐洲和元朝之間經由馬可·波羅這些人物而有所接觸,這也沒有從根本上增加歐洲對於佛教的了解。從16世紀開始,作為航海大發現的結果,佛教世界才逐漸變得有形,並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歐洲佛學研究也由此深受文藝復興運動所形塑的歐洲科學傳統的影響。對佛教的研究始於語言學,其主要內容是將佛教文本翻譯成歐洲語言(英語、法語、德語)。歐洲早期佛學研究的主要焦點是通過對佛教文本的分析來重構「原始佛教」。以「理性」為中心的啟蒙時代也帶來了對佛教哲學的興趣。這種興趣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人對歐洲哲學的興趣相輔相成。這導致同樣的佛教宗派成為中國和歐洲的研究興趣。20世紀末,歐洲佛教研究的焦點已經離開了語言學,轉而聚焦於佛教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本講座將以歐洲和中國歷史為背景,討論歐洲佛學研究的歷史。
編輯 | 劉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