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哲學的中國視角

2020-12-17 人民網

原標題:法國哲學的中國視角

人文與社會的多重呈現

和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較,法國哲學更注重對人和社會的研究。法國哲學家們不只沉湎於理智王國而缺乏情感,他們中的不少人同時又是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

同歐洲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法國近代哲學似乎有以下幾個風格和特徵:

第一,法國哲學一直貫穿著一種懷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

懷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可以說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如果說,懷疑是否定的、批判的一面,那麼,崇尚理性則是肯定的、有建樹的一面。懷疑的目的就是要崇尚理性,或者說懷疑只是理性的一種手段。

從中世紀的唯名論者阿伯拉爾、文藝復興時期的蒙田,到近代哲學的創始人笛卡爾、18世紀的貝爾、伏爾泰等人的懷疑論,這種敢向傳統、權威挑戰的懷疑精神,在法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甚至20世紀後半葉的後現代主義哲學也體現了懷疑精神。它懷疑被人們頂禮膜拜的理性主義和科學精神,懷疑歷史進步論和啟蒙精神,懷疑現代性和現代化的成果等。

第二,人和社會是法國哲學聚焦的對象。

自然和人是哲學的永恆主題。而和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較,法國哲學更注重對人和社會的研究——

愛爾維修注重人的靈性、強調人的精神性,把人作為一個文化的對象、教育的產物。存在主義哲學就是一種人學。而孔德直接就是近代社會學的奠基人。從涂爾幹到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他們都十分注重對於現代社會的研究。這些都應該看作是法國哲學對人類社會認識的貢獻。後現代主義對於後工業社會的反思和批判,對於正在大力推進現代化的我們不亞於一劑清醒劑。

第三,開放性。

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極大地吸收了英國唯物主義哲學(特別是洛克的經驗論),狄德羅還極大地吸收了萊布尼茲哲學中的辯證法因素。19世紀,不僅勒努維埃的新批判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康德哲學的繼承,而且阿默蘭的唯心主義和黑格爾哲學有著緊密的聯繫。「3H」(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3M」(馬克思、馬克斯·韋伯、馬爾庫塞)和尼採都是德國哲學家,克爾凱格爾是丹麥哲學家,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的心理學家,這些哲學家的思想元素都影響著20世紀法國哲學的面貌。

第四,社會參與性。

法國哲學不是書齋裡的哲學,而是與現實鬥爭緊密相連的哲學。法國哲學家不喜歡身居鬥室去進行玄學的思辨,而更加關注社會的變革和政治的鬥爭。他們有一種使命感和時代感,是現實革命運動的積極參與者。

第五,和文學有著不解之緣。

法國哲學家們不只沉湎於理智王國而缺乏情感,他們中的不少人同時又是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不僅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人是名垂史冊的文學家、戲劇家、文藝批評家,擅長用文學來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比他們晚一些的柏格森、薩特和加繆,更是捧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法國哲學的中國傳播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的興趣逐漸超過了對德國哲學的興趣。這種在學術興趣點上的變化,和法國哲學自身的發展變化相關,也與中國哲學界學術生態的發展變化緊密相聯

從近100年來法國哲學在中國的傳播來看,中國人對於法國哲學的主要興趣大致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笛卡爾哲學。中國人對笛卡爾哲學有著雙重的興趣:一方面是他高揚主體性的哲學和理性主義的認識論,另一方面是他的二元論哲學在物理學領域堅持了機械唯物主義、他的唯物主義對於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有著重要的啟發、他的心身關係學說開啟了西方心靈哲學之先河。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大陸對於主體性問題、認識論問題和對於西方心靈哲學研究的加強,笛卡爾哲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18世紀的啟蒙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由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這三位啟蒙思想家所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政治理論的重要理論來源。18世紀狄德羅、霍爾巴赫等人的唯物主義思想,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

孔德的實證哲學。孔德的實證科學的方法論及其實證哲學的基本原則,是我們了解英美實證主義哲學的基礎,對於我們理解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哲學、理解分析哲學和科學哲學都具有導引意義。孔德的實證社會學和涂爾幹的社會學,被中國人看作是社會學的開山鼻祖。

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在20世紀初,柏格森關於生命創造進化的哲學和達爾文的進化論、赫胥黎的天演論一起被傳進中國,為當時想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知識分子提供了生命的活力。

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之後,大學校園裡曾經一度流行「薩特熱」和「尼採熱」。儘管薩特所強調的「存在先於本質」等一些極端個人主義和絕對自由觀不盡合理,但他強調青年人要自我奮鬥、自我創造,在自主選擇的時候,要主動承擔責任。這些觀念正好契合了當時青年人樂於自我謀劃、自我選擇的想法,對於解放思想、煥發社會活力起到了正面的推動作用。

法國現象學思潮。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流傳到法國,在法國產生了廣泛和長久的影響,出現了現象學思潮。它對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和德希達、福柯等人的後現代主義都產生了影響。近十年來,隨著對於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研究的深入,年輕一代中國學者也對法國現象學家的研究和思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結構主義。上世紀末,中國研究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列維·史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和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學者眾多。進入新世紀以來,對於拉康的後弗洛伊德主義的研究,在中國學界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近幾年來,對於深受阿爾都塞和拉康影響的巴丟的研究在中國也逐漸升溫。

後現代主義哲學。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後現代主義在中國形成了新的研究熱潮。包括德希達、福柯、利奧塔、德勒茲、鮑德裡亞在內,都成為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論文的重要研究對象。這些哲學家的思想是對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西方幾百年現代化進程、尤其是西方的現代性理論的一種反省和批判。他們反對技術至上,反對過分強調以人為中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不能過分強調工具理性而忽視了價值理性等。這些觀點對現當代中國的發展(尤其是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可以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研究的興趣逐漸超過了對德國哲學的興趣。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對於17、18世紀法國哲學、對於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的研究感興趣,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中的現象學思潮和後現代主義哲學的研究更感興趣。這種在學術興趣點上的變化,與法國哲學自身的發展變化相關,也與中國哲學界學術生態的發展變化緊密相聯。

相關焦點

  • 藍江教授訪談|面向生活世界的哲學: 從當代法國哲學談開去
    您認為當代法國哲學呈現出的這種特點是因為它有著這樣一個傳統,還是它本身是其新的視角的發現?藍:應該說,這不是法國哲學本身的傳統,因為大概在二戰前,比如笛卡爾、斯賓諾莎,包括科學哲學的彭加勒,以及生命哲學的柏格森,其哲學都不是現在的形態。
  • 法國的孩子為什麼要為哲學打架?
    這種哲學咖啡館後來風靡法國,類似的店在全法國有上百家,這種「咖啡館+哲學」模式後來用來泛指「平民化的哲學探討」,被引入到鄉村、醫院、監獄等地。法國小城勒索萊舉行哲學沙龍,討論「我是誰,我從哪來」。法國人對哲學的熱愛,在巴黎天文臺也留下佐證。
  • 法國大學哲學教育的必經之路 ——法國中學哲學教育
    一  法國中學哲學教育是哲學專業教育的重要環節 我於2003 - 2014年在法國裡昂三大哲學系學習哲學,從本科讀到博士,一路走來痛並快樂著,不必累述。「法國大學的哲學教育」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法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我國不同,以哲學專業為例,高等師範學院與大學在教育理念和目的上有極大的差異。
  • 法國大學哲學教育的必經之路——法國中學哲學教育
    一.法國中學哲學教育是哲學專業教育的重要環節我於2003年至2014年在法國裡昂三大哲學系學習哲學,從本科讀到博士,一路走來痛並快樂著,不必累述。「法國大學的哲學教育」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法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我國不同,以哲學專業為例,高等師範學院與大學在教育理念和目的上有極大的差異。
  • 法國哲學年會:深嵌在法國學術傳統中的「自然」與「自由」
    第七屆中國「法國哲學年會」現場2017年11月18日至11月19日以「自由與自然」為題,中國法國哲學專業委員會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主辦了第七屆中國「法國哲學年會」,整個會議設置3個分會場,分為9場系列報告,並特闢3個青年專場,匯聚了來自海內外多所高校、研究機構、編輯出版界的近百名專家學者。本次年會的特色是為每個報告組織針對性的評論。
  • 重思「形上學」:中國哲學的視角
    重思「形上學」:中國哲學的視角 2016年04月24日 10: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 作者:彭國翔 字號 內容摘要:內容提要:對比分析西方哲學傳統中以柏拉圖哲學為代表的「metaphysics
  • 哲學的玄而炫——評《他者之鏡:當代法國思想家隨想》
    朋友知道我喜愛法國文化,近日送我一本油墨未乾的新書《他者之鏡:當代法國思想家隨想》,自然喜不自勝,未開卷,封面就吸引了我,書名中的「之」字如鏡面反映,寓意智巧。作者是北大哲學系杜小真教授,凡是經歷上世紀80年代西方思想湧入中國的年代,大多都知道薩特、加繆等存在主義大師,而三聯出版社出版的《存在與虛無》讓我們知道了杜小真教授。
  • 哲學視角看股市的規律,哲學看股市是偽命題嗎?
    哲學視角看股市的規律,哲學看股市是偽命題嗎?證券投資分析哲學。綜上云云,從哲學視角看視乎以上又都「有解」,以周易的陰陽圖進行舉例說明,用最白的大白話來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就是哲學的基本觀念,股市有漲就有跌這個定律和陰陽圖的基本形態是一致的!所以哲學視角看待股市是成立的,是有跡象可循的。
  • 「哲學」「活在」法國
    原載《哲學研究》2001年03期 作者:葉秀山杜君小真早年就學於法語學校,後來長期在法國學習,回國後仍經常來往於中法文化交流的旅途之中,而任教於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研究所,專門從事法國哲學的研究、教學和翻譯工作,研究法國哲學,已經是她終身的事業了;國內學界曾經有點冷寂的「法國哲學」研究領域,逐漸繁華起來
  • 哲學視角下的繪本閱讀課
    園長蘇毅敏表示,幼兒園所做的是兒童哲學視角下的圖畫書閱讀實踐。說實話,以前我對兒童哲學知之甚少。然而,豐澤一幼用事實告訴我:以哲學的視角走進繪本,兒童才能真正在智慧中成長。為我們上展示課的是一位年輕的周老師,她和一群大班的孩子共讀的繪本是《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是一個關於誠實主題的故事。
  • 法國考哲學,試題很玄妙
    當中國的高三學生在盡情享受高考完的時光,法國高中生還在緊張地準備著一年一度的中學畢業會考(相當於中國高中畢業考試和高考的結合)。法國會考哲學寫作考什麼?鏡鑑(微信號:jingjianpd)告訴你。▌人民日報法國分社記者 王遠是否應該懼怕他人或指望他人?對真理的追求是否擺脫了束縛?工作能使我們更人性化嗎?上面的三個問題,就是法國《巴黎人報》對將於本月17日舉行的第一門考試——哲學寫作題目的「押寶」。
  • 法國中學的哲學教育
    在法國,普通高中和技術高中的所有學生,只有通過哲學會考,才能畢業並有資格進入大學。(崇明/圖)在法國,哲學是高中生的必修課和會考的第一門科目,但法國中學哲學教育的目的並非為了造就哲學家,也不是為了讓法國人掌握哲學,而是為了培養公民法國年輕人的成年禮很多年前,在一堂法語作文課上,聽外教談起她在巴黎高師預備班上的哲學作文訓練。她列舉的幾道作文題中,我還記得一道。
  • 以「自我」視角探析心靈哲學
    以「自我」視角探析心靈哲學 「自我問題」:第二屆心靈哲學南北論壇在京召開 2017年06月16日 13:5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段丹潔 張清俐 字號
  • 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在二戰後,在法國知識分子圈裡,尼採開始被「重新發現」。德勒茲所寫的《尼採與哲學》,成為了尼採思想在法國哲學史上的轉折點。尼採的思想從此深刻地改造了法國「後現代」哲學甚至人文學科的面貌。說到法國哲學的「新尼採主義」轉向,我們不得不提到該運動的旗手德勒茲和福柯。其中,德勒茲的《尼採與哲學》是該轉向的最重要的轉折點。
  • 法國科學哲學中的進步性問題
    面對迪昂、勒魯瓦等對科學確定性所可能帶來的挑戰,巴什拉建立了一種斷裂式的理性主義進步觀,確立了當代法國科學哲學的方向;康吉萊姆「更新」了巴什拉的歷史認識論,將研究視角從理論轉向概念,在認可「斷裂」的同時,承認科學史的「繼承性」,弱化了科學與非科學的分界;拉圖爾作為法國傳統與英美傳統的交匯點,以本體論的方式復興了連續性立場,並將對科學進步的考察拓展到西方文化傳統之外。
  • 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與趨向:內地與海外視角對照與呼應
    會議主題: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與趨向:內地與海外視角對照與呼應 時間:2017 劉笑敢:準確地理解傳統哲學思想,實有利於嚴肅地發展現代中國哲學。「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與趨向:內地與海外視角對照與呼應———北京師範大學首屆京師中哲名家論壇暨道家與中國思想文化國際研究中心籌備啟動儀式」的舉辦,即旨在深入探討中國哲學研究的方法,揭明中國哲學未來發展的趨向。
  • 解析蒙田:在「懷疑」中建構法國近代哲學的開端
    解析蒙田:在「懷疑」中建構法國近代哲學的開端 2015年02月09日 09: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鄧剛 字號 內容摘要:法國藝術家丹尼爾·杜芒斯提爾(Daniel Dumonstier
  • 「法國高考」哲學試題你會做嗎
    原標題:「法國高考」哲學試題你會做嗎  ■劉敏 景立燕   近期,被稱為「法國高考」的法國高中畢業會考(BAC)剛剛結束。根據法國國民教育部發布的最新官方數據,2015年法國高中畢業會考的報名人數總計68.47萬人,比2014年報考人數減少0.32%;其中社會考生(區別於在校學生)2.08萬人。
  • 法國哲學大師奧斯卡·伯尼菲訪華 引導家長應對孩子「為什麼」
    法國哲學大師奧斯卡·伯尼菲訪華 引導家長應對孩子「為什麼」 2017    法國應用哲學大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哲學顧問奧斯卡·伯尼菲博士在北京的工作坊 接力出版社供圖 攝   中新網北京6月4日電 (記者 應妮)「我,是什麼?」
  • 學科哲學視角|英語學科·教學研討會紀實
    12月2日至7日,學科哲學視角下高中教學研討會暨泉州市教學公開周在晉江一中如期隆重召開。 3日上午第二節,陳鳳老師落實學科哲學概念與文本導讀程序,以「教」與「學」兩法則「求新求變求道法,樂學樂思樂收穫」為指導,完美演繹了高考閱讀理解高分能力之主旨大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