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法國哲學的中國視角
人文與社會的多重呈現
和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較,法國哲學更注重對人和社會的研究。法國哲學家們不只沉湎於理智王國而缺乏情感,他們中的不少人同時又是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
同歐洲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法國近代哲學似乎有以下幾個風格和特徵:
第一,法國哲學一直貫穿著一種懷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
懷疑精神和崇尚理性的精神可以說是同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如果說,懷疑是否定的、批判的一面,那麼,崇尚理性則是肯定的、有建樹的一面。懷疑的目的就是要崇尚理性,或者說懷疑只是理性的一種手段。
從中世紀的唯名論者阿伯拉爾、文藝復興時期的蒙田,到近代哲學的創始人笛卡爾、18世紀的貝爾、伏爾泰等人的懷疑論,這種敢向傳統、權威挑戰的懷疑精神,在法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甚至20世紀後半葉的後現代主義哲學也體現了懷疑精神。它懷疑被人們頂禮膜拜的理性主義和科學精神,懷疑歷史進步論和啟蒙精神,懷疑現代性和現代化的成果等。
第二,人和社會是法國哲學聚焦的對象。
自然和人是哲學的永恆主題。而和其他國家的哲學相比較,法國哲學更注重對人和社會的研究——
愛爾維修注重人的靈性、強調人的精神性,把人作為一個文化的對象、教育的產物。存在主義哲學就是一種人學。而孔德直接就是近代社會學的奠基人。從涂爾幹到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他們都十分注重對於現代社會的研究。這些都應該看作是法國哲學對人類社會認識的貢獻。後現代主義對於後工業社會的反思和批判,對於正在大力推進現代化的我們不亞於一劑清醒劑。
第三,開放性。
18世紀的法國哲學家極大地吸收了英國唯物主義哲學(特別是洛克的經驗論),狄德羅還極大地吸收了萊布尼茲哲學中的辯證法因素。19世紀,不僅勒努維埃的新批判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康德哲學的繼承,而且阿默蘭的唯心主義和黑格爾哲學有著緊密的聯繫。「3H」(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3M」(馬克思、馬克斯·韋伯、馬爾庫塞)和尼採都是德國哲學家,克爾凱格爾是丹麥哲學家,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的心理學家,這些哲學家的思想元素都影響著20世紀法國哲學的面貌。
第四,社會參與性。
法國哲學不是書齋裡的哲學,而是與現實鬥爭緊密相連的哲學。法國哲學家不喜歡身居鬥室去進行玄學的思辨,而更加關注社會的變革和政治的鬥爭。他們有一種使命感和時代感,是現實革命運動的積極參與者。
第五,和文學有著不解之緣。
法國哲學家們不只沉湎於理智王國而缺乏情感,他們中的不少人同時又是詩人、文學家、藝術家和社會活動家。不僅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人是名垂史冊的文學家、戲劇家、文藝批評家,擅長用文學來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比他們晚一些的柏格森、薩特和加繆,更是捧走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
法國哲學的中國傳播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的興趣逐漸超過了對德國哲學的興趣。這種在學術興趣點上的變化,和法國哲學自身的發展變化相關,也與中國哲學界學術生態的發展變化緊密相聯
從近100年來法國哲學在中國的傳播來看,中國人對於法國哲學的主要興趣大致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笛卡爾哲學。中國人對笛卡爾哲學有著雙重的興趣:一方面是他高揚主體性的哲學和理性主義的認識論,另一方面是他的二元論哲學在物理學領域堅持了機械唯物主義、他的唯物主義對於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有著重要的啟發、他的心身關係學說開啟了西方心靈哲學之先河。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大陸對於主體性問題、認識論問題和對於西方心靈哲學研究的加強,笛卡爾哲學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18世紀的啟蒙哲學和唯物主義哲學。由伏爾泰、孟德斯鳩和盧梭這三位啟蒙思想家所提出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社會政治理論的重要理論來源。18世紀狄德羅、霍爾巴赫等人的唯物主義思想,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理論來源。
孔德的實證哲學。孔德的實證科學的方法論及其實證哲學的基本原則,是我們了解英美實證主義哲學的基礎,對於我們理解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哲學、理解分析哲學和科學哲學都具有導引意義。孔德的實證社會學和涂爾幹的社會學,被中國人看作是社會學的開山鼻祖。
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在20世紀初,柏格森關於生命創造進化的哲學和達爾文的進化論、赫胥黎的天演論一起被傳進中國,為當時想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知識分子提供了生命的活力。
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場關於「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之後,大學校園裡曾經一度流行「薩特熱」和「尼採熱」。儘管薩特所強調的「存在先於本質」等一些極端個人主義和絕對自由觀不盡合理,但他強調青年人要自我奮鬥、自我創造,在自主選擇的時候,要主動承擔責任。這些觀念正好契合了當時青年人樂於自我謀劃、自我選擇的想法,對於解放思想、煥發社會活力起到了正面的推動作用。
法國現象學思潮。德國哲學家胡塞爾、海德格爾的現象學流傳到法國,在法國產生了廣泛和長久的影響,出現了現象學思潮。它對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和德希達、福柯等人的後現代主義都產生了影響。近十年來,隨著對於胡塞爾和海德格爾研究的深入,年輕一代中國學者也對法國現象學家的研究和思潮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結構主義。上世紀末,中國研究索緒爾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列維·史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和阿爾都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學者眾多。進入新世紀以來,對於拉康的後弗洛伊德主義的研究,在中國學界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近幾年來,對於深受阿爾都塞和拉康影響的巴丟的研究在中國也逐漸升溫。
後現代主義哲學。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後現代主義在中國形成了新的研究熱潮。包括德希達、福柯、利奧塔、德勒茲、鮑德裡亞在內,都成為中國哲學專業博士論文的重要研究對象。這些哲學家的思想是對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西方幾百年現代化進程、尤其是西方的現代性理論的一種反省和批判。他們反對技術至上,反對過分強調以人為中心,主張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不能過分強調工具理性而忽視了價值理性等。這些觀點對現當代中國的發展(尤其是科學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可以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研究的興趣逐漸超過了對德國哲學的興趣。在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對於17、18世紀法國哲學、對於存在主義和結構主義的研究感興趣,而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對於法國哲學中的現象學思潮和後現代主義哲學的研究更感興趣。這種在學術興趣點上的變化,與法國哲學自身的發展變化相關,也與中國哲學界學術生態的發展變化緊密相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