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逝世120周年|他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哲學?

2020-12-25 新京報

尼採(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德國哲學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 《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

今年8月25日是德國哲學家尼採逝世120周年的忌日。這位思想史上的巨人在1900年去世,其思想遺產深刻地影響了二十世紀的的哲學思潮,並引發社會深刻變革。

許多人都知道,尼採的妹妹伊莉莎白曾篡改尼採的文章,使得尼採思想成為第三帝國的重要思想。在二戰後,在法國知識分子圈裡,尼採開始被「重新發現」。德勒茲所寫的《尼採與哲學》,成為了尼採思想在法國哲學史上的轉折點。尼採的思想從此深刻地改造了法國「後現代」哲學甚至人文學科的面貌。

說到法國哲學的「新尼採主義」轉向,我們不得不提到該運動的旗手德勒茲和福柯。其中,德勒茲的《尼採與哲學》是該轉向的最重要的轉折點。因此,德勒茲是我們理解尼採思想在法國哲學流變中的重要人物。理解德勒茲有助於我們理解尼採思想在當代法國哲學裡的變遷,也有助於我們去除尼採身上第三帝國的陰影。

在1962年《尼採和哲學》出版之後,尼採成為了法國後現代哲學家的「顯學」。我們今天所接觸到尼採思想的形態,大部分也是經由這些法國後現代左翼哲學家「轉譯」過來的。尼採到底是如何影響了戰後的法國後現代哲學的?德勒茲又是如何理解尼採的「權力意志」和「永恆回歸」的?以下經出版社授權,摘選自《尼採與哲學》的修訂後記,略有刪節。

《尼採與哲學》,[法] 吉爾·德勒茲著,周穎、劉玉宇譯,河南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

原文作者 | 周穎

摘編 | 徐悅東

德勒茲對尼採的解讀,是法國哲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尼採與哲學》是德勒茲的早期作品,1962年付梓刊行,反覆再版。有論者甚至說它的問世像一枚重磅炸彈,攪擾了法國知識界的神經,開啟了一場後現代主義的地震。這地震是否由德勒茲引發,我沒有做充足的研究,不敢妄言;不過,上世紀60年代之前,雖有巴塔耶、克羅索夫斯基、布朗肖等人紹介尼採,但直到《尼採與哲學》問世,尼採才真正受到法國知識界的重視,成為思想家尋求靈感和動力的源泉,卻是不爭之事實。可以說,德勒茲的尼採解讀,是法國哲學史上的一個轉折點。

吉爾·德勒茲(1925—1995),法國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德勒茲的研究,大致有兩塊:一是傳統意義上的哲學。自1953至1966年,德勒茲致力於解讀盧克萊修、休謨、康德、萊布尼茨、斯賓諾莎、柏格森和尼採——說是解讀,其實有借他人之弦,譜自家之曲的意味。對古典哲學的反思,將要勾勒出德勒茲自己的思想輪廓。果不其然,迨及20世紀60年代末,德勒茲通過《差異與重複》和《意義的邏輯》,完成了從深入清理古典哲學到建構自己哲學的轉向。二是美學與文化,涵蓋文學、電影、建築、美術等領域。他在這方面的主要著作,比如《時間影像》、《卡夫卡——為弱勢文學而作》、《反俄狄浦斯》、《千高原》(後三種與菲利克斯·迦塔利合作撰寫),對北美的文學理論發生了持久深厚的影響。

1967年,由義大利學者柯利和蒙迪納利擔任統一主編的《尼採全集》(Nietzsche Werke)在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同時面世。法文版的主編就是德勒茲和福柯,兩人還合寫了導論。其中第12、13卷依照時序收入了尼採作於1885年秋至1889年初之間的全部殘篇遺稿,包含了尼採妹妹伊莉莎白1898年編輯的《權力意志》,但不再使用《權力意志》的書名,因為《權力意志》一書——據同年10月德勒茲接受《新觀察家》採訪時的說法,原本是伊莉莎白為了取悅納粹政權,將尼採遺作做斷章取義的摘取,拼湊而成。她不僅對塵囂日上的納粹事業表示支持,而且嫁了一個臭名昭著的反猶分子。德勒茲形容伊莉莎白的舉措極為有害,篡改、損害了尼採的思想。

《尼採與哲學》第一章以「悲劇」為題,清理尼採的悲劇哲學、悲劇文化和悲劇思想。德勒茲指出,尼採悲劇的要義,是肯定多元和多樣的生命,反對哲學史上以蘇格拉底、基督教、黑格爾為代表的否定生命的傾向。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將本質與表象視為哲學中最重要的二元對立:現實世界是表象,瞬間即逝,無足輕重,永恆本質只有在這表象的背後,在另一個世界才可尋得。既然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超越生命求真理,於是生命成為虛假表象的代名詞,只有非難作為表象的生命,才能走向作為本質的彼岸世界和終極真理。基督教呢,作為柏拉圖主義的一種變形,弄出一個「原罪」的概念來,在生命的源頭就烙上罪惡印記,讓人感到「內疚」,自願接受懲罰,承受苦難,不如此不可以贖清罪孽,不如此不能升入天堂。「內疚」、「罪與罰」、「痛苦的內向化」,德勒茲說,通通是基督教的新發明。而黑格爾的苦惱意識,在他看來,也是內疚意識的翻版,至於否定之否定,更是將一和多施予辯證的綜合,鞏固統一和本質的首要地位。對於黑格爾的辯證法,德勒茲不以為然,認為它「並未意識到諸種力及其本質與關系所由生的真正因素」。尼採的路數與上述三種傾向恰好針鋒相對。他反對否定生命,要求肯定生命,甚至要求肯定生命中的痛苦,肯定多樣性、生成和差異。

從黑格爾到尼採,不是德勒茲一人的轉向,而是法國哲學的一個大轉向。正如凱爾納和貝斯特所言,由於「人們對左派的厭惡,以及1968年五月事件中包含的政治力量的複雜性」,當時整個法國思想界出現了背離馬克思主義,尋求馬克思、黑格爾、辯證法之替代物的傾向。這個轉向,名之為「新尼採主義」也好,「尼採的復興」也好,雖然不是德勒茲一人的獨角戲,卻實實在在是以他與福柯為先導,為領唱的。

德勒茲用了一整章的篇幅來談「批判」。頭一節便是「人文科學的改造」。這雄心勃勃的標題,說明德勒茲一早就懷抱鴻鵠之志,要依憑尼採來改造法國哲學甚至人文科學。一講批判,我們很自然會想到康德。事實上,《尼採與哲學》問世不久,德勒茲緊接著就出版了一本小冊子,名叫《康德的批判哲學》(La Philosophie Critique de Kant)。顯然,康德也令德勒茲著迷。不過,著迷歸著迷,德勒茲仍然認為康德的批判不夠徹底:它質疑了傳統的理性、靈魂、上帝和世界等概念,卻依然給真、善、美留出了一方不可觸碰的聖地。基於這個認識,德勒茲指責康德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批判:「他把批判當成一種力量,認為它應該針對一切企圖佔有知識、真理和道德的要求,卻並不需要針對知識、真理和道德本身。全面批判就這樣變成了妥協的政治學。」德勒茲指出,康德作為這些價值的臣服者,把價值移出了批判領域。真正將批判貫徹到底的是尼採。那麼批判的任務在尼採那裡是如何實現的呢?通過系譜學的方法,德勒茲說。

少年時期的尼採。

舊的人文科學需要改造,因為它「無視力的起源和系譜乃是隨處可見的顯然事實」。科學家,不管他是人文的,還是自然的,都喜歡聲稱自己熱愛事實,尊重真理。可事實是什麼?真理又是什麼?尼採回答:「事實不過是一種闡釋,真理無非是表達一種意志」。傳統觀念認為,真理具有穩定、超越、恆久的價值,而價值是評價的先決條件,影響和左右著每一次具體的評價。因而,尋求具有這種價值的真理,乃是哲學的首要任務。德勒茲筆下的尼採卻拿起他的鐵錘,衝我們大喝一聲:錯啦!評價和評估的視角才是價值的先決條件,「後者自身的價值是從前者那兒衍生而來的」。價值如何獲得自身價值,如何被創造,德勒茲說,這是比傳統哲學更深刻的問題,也是尼採意義上的系譜學和批判哲學。所以,相比於事實和真理,後面的問題更重要:誰想要真理?宣稱「我在尋求真理的人」想要什麼?他表達什麼樣的意志?

怎樣區分系譜學家和形上學者?端看他問什麼樣的問題。「什麼是美?」「什麼是正義?」這是柏拉圖式的提問。「哪一個是美?」「哪一個是正義?」這才是與辯證法相對的系譜學問題:「在尼採看來,『哪一個』的問題意味著:哪些力支配著給定的事物?哪種意志佔有了它?哪一個被表現和彰顯,哪一個被隱匿?只有『哪一個』的問題才能把我們領到本質的問題上。因為本質只是事物的意義和價值;本質由與事物密不可分的力和與力密不可分的意志確定」。位於德國著名古城瑙姆We位於德國古城瑙姆堡的尼採故居。

尼採的「權力意志」沒有「武力和暴力」的意思,而是內在的意志

力,la force,是德勒茲在尼採的著述中抓住的關節點,通過這關節,導引出更重要的「權力意志」,以及多樣性,生成,能動與反動,肯定與否定等其他核心概念。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可概括如下:

「對於一個事物而言,有多少種力能夠佔有它,它就存在著多少種意義」,故而世間一切,不論是事件,還是現象、詞語、觀念,都蘊含有豐富的含義,都是多元和多樣的;因為佔有事物的力變動不居,也就沒有永恆不變的本質,一切都是生成,連存在本身也是生成之在;生成不僅定在當下,而且總是尚未到來,或剛剛過去;所有發揮其能力極限的力都是能動力,所有本身與其所能分離的力則是反動力,怨恨、內疚、禁欲主義是反動力的三種主要表現形式;意志(權力意志)是力與力的關係,支配與被支配的關係;肯定和否定是權力意志的兩種原則,有肯定的權力意志,也有否定的權力意志。「力是所能,權力意志是所願」,這力究竟是能動還是反動,要看所願的意志是肯定還是否定。

上述概念中,權力意志是肯綮,最重要,也最容易引起誤解。

這個詞在漢語中,一直沒有好的翻譯。尤其在今天的中國社會,權錢交易造成的腐敗更容易招致誤解。譯為「強力意志」也不能盡意,因為「強力」一詞,既有「強大有力」、「堅忍有毅力」的意思,也有德勒茲著意要摒棄的「武力和暴力」的涵義。還有人建議譯為「力量意志」或「衝創意志」。權衡再三,我們還是採取了「權力意志」的通行譯法。除《尼採與哲學》外,德勒茲1965年還寫過一本介紹尼採的小冊子,中文譯本的名字是《解讀尼採》。在這本書裡,他講到尼採的讀者必須避免四個可能的誤解:1. 關於權力意志(即相信權力意志意味著「支配慾」或「渴望權力」);2. 關於強者和弱者(即相信在一個社會體制中,最「有力者」是由於最有力而成為強者);3. 關於永恆回歸(即相信它與從希臘人、印度人、巴比倫人那裡借來的一個舊觀念有關……相信它與循環,或「同一」的回歸,向自身回歸有關);4. 關於後期著作。這四個誤解,統統與權力意志有關。

葉秀山(1935年6月4日—2016年9月7日),研究領域包括西方哲學、中國傳統哲學及美學研究。首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圖片來源於中國社會科學網。

我曾聽葉秀山先生說,理解權力意志,要把握一點,不是有權才有力,而是有力才有權。我揣摩先生所說的「力」,是自身之能力。也就是說,要成為尼採意義上的「主人」或「超人」,手握權柄絕對是不夠的。德勒茲曾經講,希特勒不是查拉圖斯特拉,不是尼採意義上的超人,而是查拉圖斯特拉肩膀上那隻猴子。掌握權柄的通常是奴隸,他們即使勢焰燻天,卻依然還是奴隸,因為奴隸只會通過否定別人,宣稱別人是邪惡的、低劣的、骯髒的來表明自己的純潔、善良和高貴,來達到肯定自己的目的。他永遠不會像高貴的靈魂那樣,直接肯定自己和自己的生存。這也是為什麼德勒茲在《尼採與哲學》中反覆強調,「不能以鬥爭的結果和成功與否作為評判強弱的標準。因為弱者獲勝本來就是事實,它甚至是事實的本質」。

權力意志不是外在的權力,而是內在的意志。它所以重要,因為它是力的系譜學因素——當我們問「哪一個在詮釋?」時,那背後的詮釋者其實是「權力意志」。權力意志究竟意味著什麼?「首先,它並不意味著意志想要權力,或把權力作為目標來追尋或苛求,而權力也不是意志的動力。」將外在的權力解釋為意志的終極目的或根本動機,德勒茲說,是錯誤的認識,而將權力理解為攫取既定價值的人,是那些平庸之輩,他們「只會接受灌輸的價值,自己並無任何價值觀念」,「從不習慣於設定價值,除了已經在他心中根深蒂固的價值以外,他不會再去尋找新的價值」。聽任舊價值遮蔽生命,生命就註定要晦暗,乏味,消沉,要遭到否定。

反過來,與平庸之輩相對的是有創造意志的藝術家和哲學家。「意志=創造,意志=歡樂……創造價值,這天生就是主人的權利!」德勒茲在另一處講得更明白:「權力意志的最後規模,是藝術家意志」。剝離舊價值對生命的遮蔽,使生命澄明,活潑,昂揚,這才是肯定的權力意志的真正含義。為肯定的權力意志所驅使的力,是能動力。這力是「可塑的、支配的和徵服的」,是「全力以赴、盡其所能的」,也是「肯定差異、把差異作為歡樂和肯定對象的」。反動力呢,它不去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力,而一門心思揣摩怎麼樣才能使能動力與其所能分離,腐化、瓦解、摧毀能動力,獲得那弱者或奴隸的勝利。反動力被動地接受已然秩序化的世界,試圖用陳舊的秩序來遏制積極創造的能動力。

倫理學意義上的愛,在尼採那裡,也是一種能動的意志。他抨擊基督教:「你愛鄰人,是出於你對自己的不正當的愛。你逃往鄰人,是為了逃避自己,並想因此樹立起一種美德來!不過我看透了你的『無私』」。所謂愛鄰人,往往是冒無私之名,行退縮之實,是出於本身的無能,那不叫愛,而只是虛偽。愛應該是肯定生命,是生命豐富的表現,因而是富有創造力的能動的愛。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德]尼採著,錢春綺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9月。

權力意志有肯定和否定之分,當德勒茲宣稱,「權力意志就其本質而言是創造者和施予者:它不渴求,不尋求,也不欲求,最重要的是它不渴望權力。它只賦予」,這裡說的權力意志,其實是肯定的權力意志。否定的權力意志,是否定生命、貶低生存的虛無主義,由否定意志驅使的力是反動力。德勒茲延續尼採的批判,將猶太教、基督教的內疚、怨恨和禁欲主義界定為三種主要的反動力。它們要麼只會給生命挑錯——內疚說:「這是我的錯」,怨恨則說:「這是你的錯」,要麼奉行禁欲主義的理想,將虛無主義貫徹到底,不僅貶抑生命,連生命中一切能動的因素也拔除乾淨。

尼採的「永恆回歸」 是強調絕對差異的思想

明了權力意志,才能理解尼採的「永恆回歸」。「永恆回歸」一定是肯定的思想,「無論你想要什麼,用這種方式來想:你也想要它永恆回歸。如果每次你想要什麼的時候,事先總問:我一定能無限次地重複我想做這件事的意願嗎?這種追問應當成為你最堅實可靠的重心」。但回歸是否原來那東西的複製品?

不是。德勒茲說得很清楚:「永恆回歸不能被解釋為存在之物的回歸,即一或同一的回歸。……不是存在回歸,而是回歸本身只要肯定生成和流逝就構成存在。不是某一事件回歸,而是回歸本身是由差異和多樣性肯定的事件」。德勒茲發揚了尼採「事實是一種闡釋」的思想,認為所謂闡釋,就是對已有的詮釋再做詮釋,從而改造事物,改變生命。永恆回歸是選擇,也是創造,「它使意志變為創造,它帶來了意志=創造的等式」。回歸的絕不是同原來一模一樣的東西,而總有新的事物產生,所以,「永恆回歸絕不是同一的思想,而是綜合的思想,是強調絕對差異的思想」。真正的「新」不單有新的內容,還有視角的切換,通過這切換的視角,舊物才換上新顏。哲學家齊澤克評論德勒茲,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創新與永恆的聯繫:「新事物出現的時刻恰是時間中的永恆時刻。」那回歸的,願意回歸的,不僅是新的,也是更好的。單有「新」不成,還必須更好。所以,時尚不見得回歸,但真正好的思想、好的藝術一定回歸,一定引發新的詮釋和理解。

尼採。

當然,這永恆回歸說摻入了德勒茲自己的發揮。我們可以贊成,也可以反對,或者依據《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某些章節(如《拯救》、《七印記》、《幻相和謎》等)和《權力意志》的部分內容,得出自己的理解。齊澤克說,哲學從來不是對話,所以他自己那本討論德勒茲的《無身體的器官》,導言就取了一個「遭遇而非對話」的副標題。

此文開篇就講,柏拉圖的著述名義上叫「對話錄」,實際上是一個巨大的反諷,因為在早期對話裡,蘇格拉底不斷質疑談話對手,直到將對方認為對的知識來一個釜底抽薪,徹底顛覆,哪兒有真正的對話!後期呢,則是主角說個不停,嘮叨不休,聽者全然插不上嘴,只剩下「就是這樣」、「憑宙斯之名,你是對的!」如此哼哈應和之語。接著,齊澤克又出來替柏拉圖辯解:這原本也怪不得他,對話原本就不是哲學的特質。哲學的特質是什麼?是批判,是特例,是創造性的思考。故而,一切哲學家之間的對話,無一不是誤讀和誤解:亞里斯多德誤解柏拉圖,阿奎那誤解亞里斯多德,黑格爾誤解康德和謝林,馬克思誤解黑格爾,尼採誤解基督,海德格爾誤解黑格爾……那麼,德勒茲究竟有沒有誤解尼採?再進一步問,齊澤克有沒有誤解德勒茲?見仁見智,請讀者諸君自己評判罷。

面對尼採這樣一位滿懷激情、思想深邃而且最終瘋狂的哲學家,要理解他到底說了什麼,絕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詮釋尼採,取決於如何閱讀他的作品。不論怎樣,我們得承認,德勒茲為詮釋尼採提供了一個極其精彩的範例。《尼採與哲學》不單有對尼採的嚴謹系統的闡述,同時還糅入了作者富含創見和想像力的解釋。解釋,對於德勒茲,就是重複(répétition),以重複出新,以重複創造——重複是形成差異的唯一通道。他後來的許多創見,包括事件、差異、重複、生成、時間性在內的核心概念,都能在這部作品中找到最初的萌芽。

原文作者 | 周穎

摘編 | 徐悅東

編輯|羅東

導語部分校對|李項玲

相關焦點

  • 法國最具影響力哲學家之一,薩特十句哲理名言,感受其哲學人生
    20世紀,法國最重要的兩位哲學家,一位是阿爾貝·加繆,另一位是讓·保羅·薩特。起初兩人是好友關係,後來因為加繆發表哲學論文《反抗者》,二人開啟長達一年的論戰,最終導致兩人關係決裂。薩特出生於1905年,逝世於1980年4月15日。
  • 孫周興:尼採與哲學的未來性
    這是尼採晚期的一個筆記,這個筆記裡面提到的五條,我們都可以做一個解釋。這個解釋裡面最重要的三點:「解釋」「超善惡」和「鏡子」,傳達出尼採的形上學批判姿態,也就是他的「後哲學」「後宗教」「後種族主義」的立場。根據尼採的這個思路,我們可以看到他所謂的未來哲學,首先是一種科學批判,是一種哲學批判和宗教批判。
  • 法國在疫情中低調紀念戴高樂逝世50周年
    中新社巴黎11月9日電 (記者 李洋)11月9日是戴高樂將軍逝世50周年。由於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法國官方當天舉行規模很小的紀念活動。今年不僅是戴高樂逝世50周年,還是戴高樂誕辰130周年,以及他發表《告法國人民書》80周年。因此,今年是名副其實的「戴高樂年」。
  • 太多人只知道尼採的哲學面孔,卻不知他的詩人面孔
    ——題記很多人只知道尼採是個哲學家,中國讀者很多接觸到的也是他的哲理書,人們一提到尼採往往就是哲學,但是尼採還有詩人的一面,很多人都忽視了。今天哲學詩畫就帶領大家了解下尼採作為詩人的一面。尼採的詩1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獨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2狹小的心靈
  • 尼採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所創造的新哲學論述風格:格言形式
    它對弗洛伊德、託馬斯曼、海德威爾、米蘭昆德拉、魯迅等人的思想和創作產生過重大影響。尼採它就是尼採創作哲學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同時尼採還創新性的使用了一種新的哲學論述風格:格言形式。當然僅就對哲學論述表現形式而言,這種風格的並沒有之前我們介紹過的四種論述模式更重要。
  • 法國哲學的中國視角
    「3H」(黑格爾、胡塞爾、海德格爾)、「3M」(馬克思、馬克斯·韋伯、馬爾庫塞)和尼採都是德國哲學家,克爾凱格爾是丹麥哲學家,弗洛伊德是奧地利的心理學家,這些哲學家的思想元素都影響著20世紀法國哲學的面貌。 第四,社會參與性。 法國哲學不是書齋裡的哲學,而是與現實鬥爭緊密相連的哲學。法國哲學家不喜歡身居鬥室去進行玄學的思辨,而更加關注社會的變革和政治的鬥爭。
  • 法國大學哲學教育的必經之路 ——法國中學哲學教育
    黃裕生老師饒有興趣地觀察著這一切,過了一會兒說道:「法國的服務生很不一樣,他們非常優雅。」我對黃老師說:「如果一個法國年輕人完成了義務教育,那麼他一定學過一年哲學,一定思考過形上學的基本問題。」基於以上原因,我感到非常有必要將法國的中學哲學教育介紹給大家。眾所周知,法國是世界上唯一在中學階段將哲學定為必修課的國家,中學哲學教育對法國的社會文化和民族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哲學早在19世紀就已經成為高中的教學科目,在高中設立哲學課的最初目的是讓學生運用哲學的思考方法將所學的全部知識統一起來,做到融會貫通。
  • 法國大學哲學教育的必經之路——法國中學哲學教育
    黃裕生老師饒有興趣地觀察著這一切,過了一會兒說道:「法國的服務生很不一樣,他們非常優雅。」我對黃老師說:「如果一個法國年輕人完成了義務教育,那麼他一定學過一年哲學,一定思考過形上學的基本問題。」基於以上原因,我感到非常有必要將法國的中學哲學教育介紹給大家。眾所周知,法國是世界上唯一在中學階段將哲學定為必修課的國家,中學哲學教育對法國的社會文化和民族精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哲學早在19世紀就已經成為高中的教學科目,在高中設立哲學課的最初目的即讓學生運用哲學的思考方法將所學的全部知識統一起來,做到融會貫通。
  • 紀念列維納斯逝世25周年:論列維納斯的身體哲學
    謹以此文促進對列維納斯哲學的理解,紀念他逝世25周年。他逝世之日,暗合他理論中的彌賽亞精神。這是本號2020年最後一篇原創論文,縮減許多,略去引證,過段時間再繼續發送哲學文。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現代主義哲學掀起了反主體性的高潮,列維納斯卻要捍衛主體性,乃至重建形上學,這讓他在當代法國哲學乃至當時哲學中看起來是一股「逆流」。他曾向胡塞爾學習現象學並遇到海德格爾,成為法國最要研究胡、海二人的學者。後來,他成了現象學的「叛徒」,雖然他運用了很多現象學,但更深刻地批判了現象學;他幾乎從不提及薩特,尤其是在他的代表作中,但他的理論和薩特多有共鳴。
  • 尼採的哲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看看此文就懂了
    法國哲學家薩特提出存在先於本質是存在主義的基本原則。薩特認為,人與物不同,事物或器具的特質可以被預先確定,它們的本質先於其存在,這種存在被他成為自在存在:人的存在則表現為種種可能性,經領會、籌劃、選擇獲得本身的規定性,這種叫自為存在。他認為存在先於本質。
  • 「你被拋入世界中,持續定義自己」|紀念薩特逝世40周年,人民文學...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1980年4月15日,法國哲學家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逝世。幾天以後,五萬人群聚集到巴黎參加他的葬禮,伴隨著儀式的結束,一個存在主義的黃金時代也畫上了句號。1964年薩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領取。
  • 德語翻譯家朱雁冰逝世,政治哲學類譯著對國內影響深遠
    撰文丨吳俊燊據華夏出版社,2020年3月2日下午,翻譯家朱雁冰先生逝世,享年87歲。朱雁冰朱雁冰在少年時代就熱愛文學,進入德語專業後,對德國古典文學和古典哲學,尤其是萊布尼茨哲學產生巨大的興趣。長期教學,使得朱雁冰沒有時間進行翻譯。1997年退休後,朱雁冰將全部精力投入翻譯事業,二十年來碩果纍纍,發表譯著三十餘種,涉及文學、哲學、政治、宗教、音樂等諸多領域。
  • 尼採的「超人哲學」到底是什麼?如何解讀「超人是大地的意義」?
    尼採認為上帝死了,人陷於孤獨之中,被新的悲哀與新的幸福所困擾。他感覺到自己被遺棄了,有一種無目的的鄉愁,要提出最痛苦的問題就是:我在內心的什麼地方能感受到我自己呢?他為什麼這樣問?因為他向外尋找已經沒有什麼根源了,向內自己又經常在猶豫不定、驚慌尋找之中;這樣一來,就出現虛無主義的危機。
  • 揭示文明世界的謊言: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
    一般認為,尼採在這個時期擺脫了叔本華和華格納的影響,從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藝術形上學/藝術家形上學,轉向了具有實證主義傾向的科學思想。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尼採就開始重審藝術、科學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 尼採哲學為什麼迷人?揭示了文明世界的謊言!
    一般認為,尼採在這個時期擺脫了叔本華和華格納的影響,從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藝術形上學/藝術家形上學,轉向了具有實證主義傾向的科學思想。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中,尼採就開始重審藝術、科學以及兩者之間的關係。
  • 德彪西逝世一百周年,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懷念他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 阿希爾·克勞德·德彪西,法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在法國音樂傳統影響下,結合東方音樂,西班牙舞曲和爵士樂特點,創造出其別具一格的和聲,這就是「印象主義音樂」。
  • 尼採的「超人」真的那麼可怕嗎
    尼採把權力意志視為人的必然性,和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他說,西方文明的演進,是權力意志和命運抗爭的結果,是人的必然性不懼命運主宰,奮起反抗的鬥爭過程。那麼,根據尼採的觀點,人類的命運又將如何?為此,尼採把蘇格拉底宣揚的道德理想,如正義、美德、克制、中庸統統說成是毒蜘蛛!尼採虛無主義價值觀,對西方現代哲學和文化,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使得西方人對人生意義和人類命運產生嚴重懷疑。西方人恐慌不已,上帝已死,前方似乎無路可走。人生活的意義究竟為何?人類的命運又將何去何從?
  • 紀念福柯逝世30周年︱福柯的幽靈凝視著你
    福柯宣告了人之終結,他的面孔卻像幽靈般在當下無處不在,凝視著永恆的話語生成。       一個跨越歷史、哲學、藝術、文學、心理學、社會學的僭越者,一個反歷史的歷史學家,一個反人本主義的人文科學家,一個反結構主義的結構主義者,一個死於愛滋病的同志,一個離經叛道的狂人。
  • 尼採哲學:兩個原則,讓你成為最好的自己
    尼採主張唯意志論,提倡超人哲學。他認為,人之偉大處,正在於它是一座橋而不是一個目的。生活的重點在於持續的參與,在生活的過程中,我們要儘可能成為最好的自己,永遠對生活的所有Say YES」。德國哲學家尼採,無疑是西方哲學中最具革命性的思想家之一。他在校期間學習特別棒,十幾歲就開始攻讀博士學位,24歲就獲得終身教授職位。他是一個會在早上起的很早的人,在他事業的巔峰時期,他獨自度過了很多時間——大部分是他自己選擇的。
  • 尼採是自然主義者嗎?
    在《尼採論道德》一書中,他把自然主義分為方法性自然主義和實質性自然主義,並認為,無論在方法性上,還是在實質性上,尼採都是自然主義者。理察·沙赫特批評認為,萊特試圖將尼採的自然主義科學化,然而,科學自然主義卻是尼採所鄙視的東西。與其說尼採的哲學是一種科學自然主義,不如說他的哲學是科學自然主義的解毒劑,也就是說,尼採在尋找一種科學自然主義的替代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