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1980年4月15日,法國哲學家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逝世。幾天以後,五萬人群聚集到巴黎參加他的葬禮,伴隨著儀式的結束,一個存在主義的黃金時代也畫上了句號。1964年薩特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他拒絕領取。理由是他不接受一切官方給予的榮譽。對中國讀者來說,薩特也是最著名的法國現代哲學家,是戰後法國知識界的一面旗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他那本厚厚的《存在與虛無》是文藝青年們言必談及的經典。當然,令人永遠津津樂道的,還有他和波伏娃撲朔迷離的情感故事。
薩特和波伏娃1955年登天安門城樓觀看國慶大典
2020年正值他逝世四十周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在此時出版了《薩特文集》(十卷),「薩特代表作系列」(三卷)和精裝版自傳《文字生涯》,作為對他的紀念。
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薩特提出了「存在先於本質」的理論,當發現自己被拋入世界中後,我會持續創造我自己的定義(或本性,或本質),但其他客體或生命形式卻不會這樣。你可能認為你可以用一些標籤定義我,但你錯了,因為我始終會是一件正在加工的作品。我不斷地通過行動創造自身,這一點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我的人類境遇之中,以至於在薩特看來,它本身就是人類境遇,從有第縷意識那一刻開始,直到死亡將其抹去為止。我是我自己的自由:不多,也不少。
自由並不意味著完全不受約束地行動,當然也不意味著隨意行動。我們常常誤以為,那些能夠使我們自由的事物——語境、意義、事實性、境遇、我們生活的大體方向是定義我們並奪走我們自由的事物。但其實,只有依靠這些,我們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經典集結」之作: 小說卷、戲劇卷和文論卷
人民文學出版社此番推出的「薩特代表作系列」(三卷)分為小說卷、戲劇卷和文論卷,是對普通讀者非常友好的「經典集結」之作。小說卷《牆》收入薩特的成名作《牆》《噁心》,以及被認為代表其最高藝術成就的《文字生涯》。戲劇卷《死無葬身之地》收入薩特最具代表性的兩部戲劇《隔離審訊》和《死無葬身之地》。文論卷《什麼是文學?》收薩特的重要文論《什麼是文學?》《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較系統地闡明了作者有關文學的屬性、寫作的目的,為誰寫作等重大問題的觀點。
薩特不僅是二十世紀法國聲名卓著的思想家、哲學家、小說家和戲劇家,也是有創見的文藝理論家,他針對「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提出了幹預現實生活的「介入文學」理論。而精裝版《文字生涯》也是讀者了解薩特的重要入口,這部自傳體小說是一本作者以敘述自己童年生活為主的小說,同時又是作者的自我剖析和自我批判。通過這些貌似平凡、瑣細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作者的存在主義思想的胚芽和他的學說的出發點,這既是一部令人興味盎然的、可以給人以美的享受的文學作品,又是了解薩特其人所不可缺少的第一手資料。同期推出的十卷本《薩特文集》則是大部頭了,《薩特文集》匯集了薩特創作的全部小說、戲劇、書信及重要文論,基本上可以展示出文學家薩特的全貌。薩特善於運用小說、戲劇等藝術手段形象化地圖解其思想、學說,使之更加清晰易懂,更加貼近人們的生活。薩特文學作品的最大特色是直接介入當代社會生活,展示人們共同的生活處境,將人們面臨的選擇提到哲理高度來啟發人們深思。特別是他的戲劇,往往將極限狀態下的人生選擇置於戲劇衝突的中心,具有很高的挑戰意義和強烈的藝術效果。
線上直播中帶來《薩特:一位哲學家的文學夢》
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傅雷翻譯出版獎主席董強
6月21日下午(薩特的生日),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傅雷翻譯出版獎主席、法蘭西學院通訊院士董強教授在人民文學出版社「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線上直播中帶來《薩特:一位哲學家的文學夢》主題分享,並向讀者介紹了人文社此次推出的紀念作品。本次線上講座中,董強教授向讀者介紹了薩特在文學、思想以及哲學方面成就,圍繞著薩特作為存在主義哲學大師,他的文學成就如何,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年輕時,薩特曾向後來成為他終身伴侶的波伏娃表達自己一生的志向。他說:「我要成為斯賓諾莎,以及司湯達。」多年以後,他作為哲學大師而享譽全球。然而,他真正實現的,是自己的雙重夢想:他的文學成就與哲學成就齊肩,並對存在主義思潮進行了深入的文學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