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法國的孩子為什麼要為哲學打架?

2020-12-17 環球網

【環球時報赴法國特派記者 畢方圓】「我思,故我在。」「近代哲學之父」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留下的這句名言,時隔幾個世紀後,似乎依然能反映當今法國人的某種精神氣質。《環球時報》記者前不久赴法國採訪,走訪了十幾所大學,一路下來最深刻的印象是,法國人太愛思考了,談人生,談理想,談哲學,對法國人來說,就像呼吸一樣,既稀鬆平常又不可或缺。

咖啡館+哲學

漫步巴黎街頭,會看到各種文藝氣息濃厚的咖啡館,最有名的是塞納河左岸的花神咖啡館,這裡曾是法國哲學家薩特和波伏娃創作、會友的地方,被譽為哲學流派「存在主義」的誕生地。如今的花神咖啡館傳承了哲學討論的傳統,有人會定期在這裡舉行「哲學沙龍」。隨行的一名法國人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咖啡館與哲學是巴黎的一個奇妙組合,不過對於愛好哲學的人來說,花神咖啡館還是太過喧囂,最棒的體驗是位於巴黎第四區巴士底獄廣場的「燈塔咖啡館」。

「燈塔咖啡館」是哲學家馬克·索泰1992年創辦的,當時是巴黎第一家哲學咖啡館,這裡每周末聘請一兩位文化名流當主持人,組織咖啡館的客人探討哲學問題。據了解,每次討論的主題都是客人投票選出的,比如「自由是無政府主義狀態嗎」「暴力有好壞之分嗎」「懶惰是否能算是一種權利」等。參與討論的人來自各行各業,有知識分子,也有企業職員、工人,甚至家庭主婦。這種哲學咖啡館後來風靡法國,類似的店在全法國有上百家,這種「咖啡館+哲學」模式後來用來泛指「平民化的哲學探討」,被引入到鄉村、醫院、監獄等地。

法國小城勒索萊舉行哲學沙龍,討論「我是誰,我從哪來」。

法國人對哲學的熱愛,在巴黎天文臺也留下佐證。《環球時報》記者參觀巴黎天文臺時了解到,這裡每年會招收200多名市民學生修讀天文學學位,這個學位純屬榮譽性質,沒有任何實際作用,但有很多人爭相報名。天文臺的負責人說,天文學對法國人有重要的哲學意義,在研究宇宙的過程中會更深刻地理解人生。更令記者驚訝的是,巴黎火車站報刊亭出售一本名為《哲學》的雜誌,據了解,這本雜誌很暢銷,曾被評為法國最佳期刊獎,巴黎街頭的任何一個報刊亭都能買到。哲學這種看起來深奧又「無用」的東西竟棲身於市井報刊亭,足以反映出法國人平時的生活離不開哲學思考。

孩子們為哲學打架

「法國人浪漫嗎?」在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的一場座談會上,面對記者的提問,幾名在法國留學多年的中國學生紛紛搖頭,他們表示,從他們接觸的法國師生中感受到,法國人最大的特質不是浪漫,而是理性和思辨。

法國教育非常重視哲學,學生進入高中分科後,不論是文學類、科學類還是經管類,都要必修哲學課。根據法國教育部頒發的大綱,哲學課的目的是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並建立理性分析坐標,以領悟時代的意義」。高中畢業會考的第一門就是哲學,考4個小時的論述題。每年的考題都很深奧,比如今年的題目包括「我有權利做的一切事都是正確的嗎」「我們能從自身文化中解放出來嗎」「理性能夠解釋一切嗎」「藝術作品必然是美的嗎」等。據了解,每年考試完,法國媒體都會熱鬧地報導這些哲學考題,電視臺會邀請大學教授進行解讀,還會讓各路明星來談自己的看法。

法國一場哲學沙龍,主題是「旅行的目的是什麼」。

了解了法國深厚的哲學教育傳統後,也就不難理解法國中學生為什麼會為哲學打架。2015年夏,波爾多高中會考哲學考試的考場外,一名事後證實是康德信徒的考生喊了一句「黑格爾,你丫閉嘴」,立刻引起黑格爾擁躉的不滿,兩夥中學生陷入混戰。

在這種高強度的哲學教育背景下長大的法國人,對思想、理論和邏輯特別看重。在法國生活多年的一個美國人對《環球時報》記者感慨道,「理論上可行,但是實踐中是否可行呢」這句常用的話,到了法國人那裡會變成「實踐中可行,但理論上是否可行呢」。

近年來,隨著歐洲恐怖襲擊的增多,孩子會向父母提出有關生死、戰爭與和平、恐怖主義等問題,於是法國開始流行兒童哲學工作坊,老師會引導兒童思考「人類與動物的區別是什麼」「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嗎」等問題。

法國人思考,上帝不會發笑

有句格言說:「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那麼,這麼愛思考的法國人究竟能從這些哲學話題的討論中獲得什麼呢?法國高等教育署的一名工作人員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他們從小學的哲學,並非一些哲學知識,而是認識世界的方法論。高中畢業後,有的人也許永遠不會再去讀盧梭、帕斯卡爾的書,但他們對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不會停步。她拿起手中的《哲學》雜誌舉例說,哲學是可以指導生活的,就比如這本雜誌提到的主題詞「權威」,當父母開始對孩子大喊大叫的時候,說明他們已然喪失了對孩子的權威。身份和地位並不意味著權威的自然生成,有些人位高權重,但未必有真正的權威;一個剛入職場的姑娘則可能因為自己的靠譜贏得眾人的信任,進而獲得某種隱形的權威……聽她講著,《環球時報》記者似乎理解了法國人對哲學的痴迷。

在法國採訪期間,恰好遇到法國教育界在討論一個現象——眾多畢業於名牌大學的法國高才生從投行等名企辭職,投身去做麵包師、屠夫、農夫等工作。「這種做法很『法國』」,巴黎科學文藝人文大學的一名博士生談到此事時表示,她的一名同學名校畢業後有著很好的工作,後來辭職後去紐西蘭買了一塊地,做起了「快樂農夫」。法國人因為每時每刻都在思考人生,對自己真正的內心需求很敏感,反而不那麼在意外在世俗的眼光,所以他們會做出一些令外人大跌眼鏡的事。

因為有著獨特的哲學視角,法國人對世界的感受是多維度的,不是只盯著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他們尋求的是一種不以喪失生活品質和文化價值為代價的發展。所以有段時間法國媒體對日本的發展很不齒,稱之為「經濟螞蟻」。法國電影界對美國好萊塢的工業流水線作業也很排斥。這種文化心理在某種程度上也塑造了法國的經濟發展模式,他們比較有名的產業都與古老的農業、手工業有關,如葡萄酒、香水、奢侈品等。

相關焦點

  • 法國哲學大師奧斯卡·伯尼菲訪華 引導家長應對孩子「為什麼」
    法國哲學大師奧斯卡·伯尼菲訪華 引導家長應對孩子「為什麼」 2017其實,這些看似簡單的問題,卻來自孩子與生俱來的哲學性。  「兒童哲學智慧書」作者、法國應用哲學大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哲學顧問奧斯卡·伯尼菲博士應法國大使館和接力出版社邀請,日前開啟訪華之旅並覆蓋北京、上海、杭州等地,這也是「中法文化之春」中的一項重要交流項目。  自1994年起,奧斯卡博士開始擔任法國哲學踐行學院主席,在世界範圍內組織展開應用哲學講座和研討班。
  • 法國讓孩子9歲開始學哲學,為何從小要青睞這些「無用」知識?
    「據我在法國留學的博士生透露,今天是法國「高考」(BAC)的第一天,考試內容為「哲學」,總共4個小時,就一特定題目撰寫論文。我現在才知道,為什麼法國有這麼多的哲學家,而中國只能盛產應試者了。」很多人也都認為法國會考主張發散性思維,比起死記硬背的「填鴨式」教育好太多了。
  • 鼓勵孩子的提問,用哲學點亮童年
    每個孩子的小腦袋裡,總是裝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我是誰?」「我為什麼要聽爸爸媽媽的話?」「我可以撒謊嗎?」「我可以不去上學嗎? 」「我為什麼要遵守規則?」……作為家長,我們一般是如何回應這些千奇百怪的問題的呢?是耐心探討,還是隨意敷衍,甚至粗暴打斷?
  • 哲學繪本推薦:抓住「哲學啟蒙期」,解決孩子的十萬個為什麼
    1、《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童年是孩子哲學啟蒙的黃金時期,孩子總會有問不完的問題。"人從哪裡來?""人為什麼要長大?了"這些讓人頭大的問題,在《寫給孩子的哲學啟蒙書》中都能找到答案。這本哲學繪本是專門為孩子寫的,並且作者抓住孩子愛聽故事的特點,書中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回答了孩子常常問到的問題,以小故事的形式,講深刻難懂的哲學觀點融化到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進行思考,開拓孩子的眼界。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要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孩子的小腦瓜裡的問題很多都具有哲學性質的。
  • 法國大學哲學教育的必經之路 ——法國中學哲學教育
    當代法國中學哲學教育的目的已有所變化,哲學教師在教授哲學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法國中學的哲學課程開始於高中的最後的一年,課時由法國教育部統一安排:文學專業為每周8小時,經管專業為每周4小時,科學專業為每周3小時(與我國高中文理科分班略有不同,法國高中階段的分科為文學專業,科學專業和經管專業)。
  • 法國大學哲學教育的必經之路——法國中學哲學教育
    當代法國中學哲學教育的目的已有所變化,哲學教師在教授哲學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法國中學的哲學課程開始於高中的最後的一年,課時由法國教育部統一安排:文學專業為每周8小時,經管專業為每周4小時,科學專業為每周3小時(與我國高中文理科分班略有不同,法國高中階段的分科為文學專業,科學專業和經管專業)。
  • 「哲學」「活在」法國
    做西方哲學研究,除側重英美分析系統的外,做大陸哲學的,往往更加側重德國哲學,這也是很好的。我常跟學生說,學哲學從德國近代哲學入手,是行之有效的「捷徑」,雖然不是定則,不失為好辦法。對於德國哲學為什麼是好的途徑,我已經多次說過,還無新的意思要說,這裡就不再重複了。
  • 法國考哲學,試題很玄妙
    從說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到啟蒙運動時期的盧梭、伏爾泰、孟德斯鳩,法國不乏在人類群星中閃耀的哲學家,他們為整個社會打下了理性主義的根基。而哲學這份寶貴的財富也在年輕人的教育裡傳承下來。法國媒體曾驕傲地,或者說自負地表示,法國的哲學教育,從必修性、連貫性到課程設置等方面,在整個歐洲都是名列前茅、無出其右的,即便是與哲學家眾多的德國相比也是如此。這背後所傳承的,既有對理性的推崇,也有對思辨的重視。哲學考試,自然也成為每年會考最具分量也最能引發熱議的科目。
  • 孩子看的哲學類圖書怎麼選?秘訣都在這裡!(附推薦書單!)
    為什麼小學生要看哲學書?看哲學書對孩子成長有怎樣的影響呢?01讀哲學,埋下思考的種子我們大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學家。提問和思考是孩子的天性,使得他們有了哲學思辨的能力。比如,有的孩子會問:為什麼人要學習?
  • 暑假孩子看的哲學類圖書怎麼選?秘訣都在這裡!(附推薦書)
    今年,教育部發布的2020年版中小學生閱讀指導目錄中,可以看出這樣一個現象:在小學階段的110種推薦書中,出現了四套新引進的兒童哲學書,這與初中段100本中的0本、高中段90本中的1本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什麼小學生要看哲學書?
  • 法國哲學的中國視角
    懷疑的目的就是要崇尚理性,或者說懷疑只是理性的一種手段。 從中世紀的唯名論者阿伯拉爾、文藝復興時期的蒙田,到近代哲學的創始人笛卡爾、18世紀的貝爾、伏爾泰等人的懷疑論,這種敢向傳統、權威挑戰的懷疑精神,在法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甚至20世紀後半葉的後現代主義哲學也體現了懷疑精神。它懷疑被人們頂禮膜拜的理性主義和科學精神,懷疑歷史進步論和啟蒙精神,懷疑現代性和現代化的成果等。
  • 法國中學的哲學教育
    在法國,普通高中和技術高中的所有學生,只有通過哲學會考,才能畢業並有資格進入大學。(崇明/圖)在法國,哲學是高中生的必修課和會考的第一門科目,但法國中學哲學教育的目的並非為了造就哲學家,也不是為了讓法國人掌握哲學,而是為了培養公民法國年輕人的成年禮很多年前,在一堂法語作文課上,聽外教談起她在巴黎高師預備班上的哲學作文訓練。她列舉的幾道作文題中,我還記得一道。
  • 對話法國哲學家Oscar Brenifier:18歲開始學哲學思辨,太晚了
    在法國,兒童哲學教育已經實踐了二十多年,全法國有200多家兒童哲學咖啡館,幾乎每個幼兒園都有兒童哲學工作坊。法國大學入學考試的第一門就是哲學,被稱作是每個法國高中生的「成人禮」。在挪威、澳大利亞和巴西,學校也開始開設兒童哲學思辨課程。
  • 法國哲學年會:深嵌在法國學術傳統中的「自然」與「自由」
    第七屆中國「法國哲學年會」現場2017年11月18日至11月19日以「自由與自然」為題,中國法國哲學專業委員會與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主辦了第七屆中國「法國哲學年會」,整個會議設置3個分會場,分為9場系列報告,並特闢3個青年專場,匯聚了來自海內外多所高校、研究機構、編輯出版界的近百名專家學者。本次年會的特色是為每個報告組織針對性的評論。
  • 兒童如何學習西方哲學?法國人寫了十本普及讀物
    這套少年兒童哲學啟蒙和普及讀物由法國的哲學教授和知名插畫師們合作完成。在這套書的編者看來,哲學從來就不是什麼枯燥的大道理,或者脫離生活的空想,與蘇格拉底一起驚嘆,或者與笛卡爾一起懷疑是沒有年齡限制的,每個孩子都應該盡情享受思維樂趣。對於兒童和普通人來說,通過幽默的故事,他們是可以輕鬆的了解一些關於哲學的思考。
  • 爸爸,你為什麼要壓著媽媽,你們是不是在打架?
    導讀:爸爸,你為什麼要壓著媽媽,你們是不是在打架?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爸爸,你為什麼要壓著媽媽,你們是不是在打架!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怕孩子被欺負,又怕孩子暴力,該怎麼教孩子了解打架這件事?
    ,打架是有趣的事情《打架的藝術》的作者大衛·卡利(David Cali),已經在25個國家出版了90多部作品,榮獲了無數獎項,包括IBBY國際青少年文學獎、德國白烏鴉獎、法國公民文學獎等,而插畫師塞爾日·布洛克(Serge Bloch),是法國著名童書和報刊畫家、插畫家,歐洲幽默圖畫協會會員。
  • 小孩子總為玩具打架?面對孩子的「工具性攻擊」,要這樣來應對
    我馬上安慰孩子說&34;。很多時候,孩子一起進行玩耍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會出現打架或者是口角摩擦。很多家長對此表示困惑,為什麼孩子希望和別的朋友一起玩,但是待在一起的時候總是因為小事情而引起爭執,不能和平相處呢?一、 為什麼孩子們喜歡一起玩,但是不容易和平相處呢?
  • 程會:普通人為什麼也要懂點哲學?什麼是哲學?
    一提到哲學,哇,太高大上了,一般都聯想到什麼專家什麼教授,我們普通人根本就搞不懂,今天我要講的是連我們普通人都需要懂的哲學,什麼是哲學?為什麼要懂點哲學?因為哲學能讓我們生活得更加幸福。讓我們的家人過的更幸福,讓我們的員工過的更加幸福,讓我們的親朋友好友過的更加幸福。稻盛和夫老先生說,哲學的根本就在於「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一句話。
  • 雙胞胎為什麼愛打架?
    為什麼雙胞胎更愛打架?表面上,一對雙胞胎姐妹的對抗性衝突,為的是彼此獲得某種權利,榮譽或者物品。實際在更深的層面上,孩子可能是為了尋求父母的注意,進而發洩對姐姐的不滿與怨恨。最終還是要因家庭情況因不同寶寶的情況而異,靈活處理,隨機應變。 1、先觀察雙胞胎中的兩個孩子,尤其3歲以前,自我意識沒有建立起來,互相打架多於互相關心,總是容易相互比較,食物、衣服、玩具、家人寵愛等。一旦不一樣不均衡,失利者肯定大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