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認知:
你應該知道,極度的壓抑和苦悶是會讓人行為錯亂甚至自殺的。但你或許不知道的是,為什麼會這樣呢?
20世紀50年代,一個叫大溪地的島上頻繁出現自殺性事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人類學家兼心理治療師鮑勃·利維針對此現象做過一項研究。最後他找到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解釋:
他發現,大溪地人沒有悲痛這個概念。他們感到悲痛,他們親身體驗了悲痛,但卻不知該如何名狀這種情感,故而也就無法直面這種負面情緒。可情緒這個東西,你越是壓抑,越是無法面對,它就越是會不斷侵擾你,反撲你,直到讓人心力交瘁。後來,認知科學給這種現象起了一個名字,叫低認知。低認知是說,你缺少一個必需的概念,用來理解自己的處境和周圍的環境。比如說,在我沒有掌握系統思維的負反饋概念之前,我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雖然想改變,但每次改變都以失敗告終。因為無法理解,所以壓抑苦悶,頭腦中偶爾還會浮現出宿命兩個字。
這一現象,我們在做諮詢的時候經常會遇到。很多出現危機的婚姻和家庭,在出現危機之前,大多數當事人是有感覺的,也知道哪裡不對勁,但因為他們自身對婚姻的認知不夠,並不能清楚地知道具體問題是什麼,也不清楚自己的情緒因何而起。所以在婚姻危機正式爆發前的一段醞釀期,當事人過得其實非常壓抑。
因此,如何提高我們對於婚姻的認知,才是我們經營兩性關係和處理一切感情問題的核心之所在。可是我們也應該知道,婚姻是現實生活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它的涉及面太廣,性、情、名、利、子,乃至個人的偏好等等。所以坦率地說,我自己在寫這些文章的時候心裡都沒底氣。
直到我接觸到了佛學,心裡才有那麼一點點底氣,覺得終於可以談一談婚姻的經營話題了。因為你不知道的是,如果只是處理婚姻問題,我們就事論事,只要是問題都有解決方案,話說回來,即使現在解決不了,我們也可以提前做準備,以待將來。但是涉及經營的話題,那可真就太難了。無論你怎麼說,都有缺陷,畢竟婚姻是一個複雜的系統。但佛學不一樣,佛學給了人生一套完整的解釋理論並且給出了難能可貴的實踐修行方法。
佛學:
說到佛學,我們太有必要澄清一下什麼是佛學了。我們這裡所講的佛學是將「佛教」中所有超自然的因素(如六道輪迴、因果報應和神通等等)以及宗教儀式上的一切全部剔除,只保留哲學思辨和冥想的方法論,而且這些得要是能經得起現代科學和心理學的檢驗。總之,我們得要有底線,有證據的才說,沒證據的就不說。
我想佛陀也不會怪罪我,因為佛教與其它宗教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它允許思辨,允許你提問,允許你反駁。佛學從不要求你「盲目相信」。
除此之外,我們一般人對佛學的一個誤解就是,佛教是一個鼓勵人們放棄欲望的東西,不管是金錢還是名利,抑或是世俗感情等等等等。然而這些都是非常錯誤的觀點。在這裡我直接引用藏傳佛教導師,也是一名電影導演宗薩的觀點:
嗯……實際上,說到底,佛教只對一件事感興趣,就是洞見真理。擺脫欲望並不是佛教的終極目標,佛教的終極目標是獲得對真理的證悟。如果欲望是你洞見真理的障礙,那麼,是的你需要放棄欲望;如果欲望並不構成障礙,那就沒關係。處理欲望和情緒的過程,也是引導你洞見真理的過程。我的朋友當中有些是世俗意義上的名人,我從來沒有告訴他們要放棄名利和金錢,我總是要鼓勵他們要有抱負,要更加有名。佛教跟世俗生活並不衝突,世俗生活從來不是問題,對它的執著才是問題。假如你有1000公斤的黃金,但你不執著於它,那就沒有任何問題;假如你有一塊餅乾,但你的注意力都在如何守住它、不失去它,那即使只是一塊餅乾,也是個很大的問題。
我希望你對這些修行的人,不要仰視,只把他當成朋友來平視。無他,只是他們在一塊地方專研的久了,自然見識就高了。正如這樣的人,倘若和你比誰更會化妝,誰更會帶孩子,誰更會做PPT,他肯定比不過你。而化妝也好,帶孩子也罷,和他們專心修行相比,本質上都是在幹活,僅此而已。
宗薩說,佛教只對一件事感興趣——證悟真理。事實上,我也只對這一件事感興趣,我覺得你也應該要對它感興趣。你看,我們整個婚姻情感通識課的全部內容也都在幹這樣一件事——看清楚婚姻情感的本質。之所以在後面引入佛學,是因為我發現,倘若我們不能了解自己掌控情緒進而把握自己的話,那麼懂了再多道理也沒用。而且佛學還給了一套非常簡便的冥想方法,可以隨時隨地實踐。
佛學入門:
是的,現代佛學就是一門學問,和你以前學的物理化學、歷史地理一樣。我希望成年後的你,看到一門學問千萬不要像當年重新學習一門學科一樣,立馬就跪了。事實上,對於我們這些實用主義的人來說,很簡單,我學它是為了用它,或者就是單純的好奇與渴望,因此我不會在意那些細枝末節,我們直奔著佛陀當年最直接的教誨去的。
首先,我們直接來看,佛陀究竟想幫助世人解決什麼問題?
你只需記住八個字: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也就是說,生活一點都不美好,完全不值得留戀,趕緊回頭吧。這是佛教緣起的底層邏輯,也是佛學的基本出發點——苦。
佛陀似乎很消極,可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呢?或者說,佛陀當年在菩提樹下究竟悟出了什麼石破天驚的道理?
你只需記住四個字「緣起性空」。這是佛陀悟出來的道,佛教層層疊疊的理論、戒律、修行方法,都建立在這四個字上。
到底什麼是「緣起性空」呢?字面理解就是,世間一切萬物,因緣起而聚,因緣散而分,沒有自己的穩定不變的性質,都是無常的,是空。
我們可以先來理解一下,什麼叫「看山不是山」?首先,山是什麼?一堆石頭,砂礫土壤、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等偶然聚合在一起的產物,這正是佛學所謂的緣起,我們為了稱呼方便,叫它「山」。然而「山」本身也在不斷變化,春夏秋冬四季,山都有不同的樣貌,待滄海桑田後,山也就不復存在了,而這些都不是山所能決定的。這就是佛學所謂的「性空」。也就是說,一切事物都沒有自性,都不能自主,都是由很多的東西通過各種機緣暫時的聚合,又迅速消散的產物。
同樣,你也可以用這樣的觀點來審視「婚姻」,你會發現,哪有什麼婚姻?不過是兩個人之間因為某種機緣而形成了一種相處模式,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會有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你會發現,當你我用「緣起性空」的視角來審視自己所遇到的一切時,其實是在破除一切表面浮誇的東西,而回到事物的本來面目,看清事物的本質。
這下你應該能理解《金剛經》中的名言: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相」是佛學裡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一切事物的形象、性質,我們對一切事物所賦予的概念、定義,都叫「相」。總之,你所能想到的一切東西都叫「相」。因此,整句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它們沒有自性,不能自主,所以都是虛妄的,當你能堪破這一層關係的時候,那麼你就算是證悟了。
不知道你是否還記得,我們之前在講負面反饋BIC時引用過克裡希那穆提的一句話: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形式。這其實就是屬於在堪破「緣起性空」後,看待世間萬物的視角:回到事實層面,一切如實觀照,而非給其評論或定性。而像「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五蘊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等,都是由佛陀悟到的最基本道理「緣起性空」所推倒出來的。
這就是用「緣起性空」的觀點來看世界的好處——力圖還原出這個真實的世界。你想想,倘若我們看這個世界的出發點都出問題了,我們的情緒反應還有意義嗎?我們的判斷和決策還值得被堅持嗎?當然,這種看世界的視角需要不斷修習,直到你把它內化成為你下意識的思考問題和看待世界的方式。
以上,就是有關佛學入門的基本知識,但是佛陀畢竟是兩千六百年前的人,所以,他講的東西我們未必能很坦然地接受。不過不要緊,現代佛學會以現代人的視角重新解釋佛陀的理論。
下一講,我們就來看看,什麼是「苦」,什麼是「煩惱」,我們最終的目的就是要能夠自主地戰勝和克服這些東西的存在。當然,這就得靠不斷修行的功夫了,請不要忘了每天花點時間靜坐冥想。
PS:緣起性空的理論其實有漏洞,不過因為篇幅限制,我就不做推導了。佛陀的東西就介紹到這,接下來是要現代科學上場了。當然,冥想你一定得親自體驗一下,最好能堅持練習。每天花個五分鐘,絕對划算。
參考文章:
1、《生活啊,生活——《婚姻情感通識課071》》
題圖攝影:ImagesBG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冥想時刻:
我覺得三分鐘的時間太短了,所以現在把冥想的時間提升到5分鐘。
a、今天的冥想依然頻繁走神。特別有意思,念頭總是在跳躍,而且短短五分鐘內,好多人都出現在我的腦海裡。
這下我才意識到為什麼人是社交動物了,我們總在思考和人有關的事。另外,我也能理解為什麼「宅男」、「宅女」這樣反人性的人為何會存在了。因為他們即使宅在家裡,腦子裡也都是與社交有關的幻想。或者他們在瘋狂打遊戲,刷劇,甚至看書、聽音樂,總之,要麼他們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投放在一些消遣的事上,要麼就會胡思亂想。反正是一刻都閒不下來。
b、我覺得下次冥想我要對自己狠一點了,我要逼著自己數自己呼吸的次數,我想這樣或許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定死在呼吸之間。
c、雖然走神頻繁,但是五分鐘後睜開眼睛內心卻是平靜的,而且似乎也更精神了,這就好比閉目養神了。至少它是一種休息放鬆的好方法。
我也期待你和我一起堅持一個月。對了在接下來的文章裡,我會闡述冥想的意義和價值。但是說歸說,得要做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