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許多大學裡,通識課逐漸變「水課」,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認為,這些「水課」正是中國大學與世界名校最大的差距所在。此外,不少專家建議建立評價退出機制,為課程「脫水」。(4月10日《光明日報》)
在每所大學的培養計劃中,都會規定本科生達到多少學分才能畢業。相應的課程大致分為公共必修、公共選修、專業必修、專業選修四類,通識課屬於公共選修。相較之下,通識課為最不嚴謹的課程,由於要求不嚴格、無較高學術要求等,通識課為逃課「首選」。隨著網絡的革新與便利,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等,除了線下課程,幾乎所有中國的高校都採取整合線上課程的做法——開設網課,新聞報導分析了線下課堂上的種種問題,卻沒有提及線上課程,但筆者認為,線上即網絡通識課的整治更迫不及待。
線下課程以給分隨意、課程質量不高被稱為「水課」,同樣部分線上課程內容陳舊、易通過、容易高分也是「水課」。以筆者的親身經歷來說,線上「水課」比線下「水課」更加自由、容易通過、容易為績點「添燈加彩」。
首先,學生不用去教室,上課不考勤,有電腦、有網即可,時間及地點自由;其次,排除少數同學,大部分人都是在打開上課頁面後,間隔十分鐘左右再觀望一次,更有甚者,一節課程點擊後即可以自動播放完;再者,許多網課在網上都能找到答案,即使不學習課程最後也能夠拿到可觀的分數。通常學長學姐們都會傳授經驗,例如「爾雅課程在網上幾乎都有答案,爾雅網課分分鐘98分以上」「想高分就選網課啊」,誠然,部分學生能一步一步完成,然而絕大多數都會「手法嫻熟」,打開百度再下載答案。
筆者所在學校的網課平臺分為爾雅通識課、麥課在線、智慧樹三大平臺,其中,爾雅通識課有答案的居多。一次,筆者的一位同學選擇了麥課的網課,由於沒有課程答案,最後他需要仔細觀看課程,記下答案再考試,最後苦不堪言,隨後再選擇網課時,她果斷選擇了爾雅,久而久之,正如報導中所寫,幾乎每所大學都會流傳一本「水課大全」。
在大學,無論評獎評優、拿獎學金、保研等都與績點掛鈎,網課讓作弊同學的這門成績比自覺同學的更高,有的同學為了績點,選擇自己不喜歡卻考試分數高的課程,抑或是因為有了答案便刷課從而學不到任何知識,或者花點錢請人代刷……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用戶可以自願隨意上傳這類答案?為什麼出現幾十塊錢代刷包滿分的風氣無法杜絕?網課就像一個海綿,吸「水」能力越來越強。所以,在線下通識課「脫水」的同時,網課更應該找準方法一同「脫水」,將資源規整。
文/秦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