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運動後脫水嚴加防範,卻忽視了過量補水可能導致的危險。根據美國研究人員的最新發現,「水中毒」才是在炎熱條件下鍛鍊時最應注意的隱形殺手。
在大汗淋漓地鍛鍊和比賽期間,缺乏經驗的健身愛好者乃至職業運動員往往不自覺地狂飲清涼飲料,卻意識不到,這反而可能將自己推入危險境地。
據美國《紐約時報》報導,一項最新研究指出,許多情況下,運動時過量補水,後果可能「很嚴重,甚至致命」。
「很多人包括教練在內,都認定運動後脫水是必須避免的險情。」作為這份報告的合著者之一,美國中密西根大學運動訓練專業助理教授凱文·米勒表示。
的確,脫水會導致抽筋或熱射症(嚴重中暑)。因此,「大量補水」成了預防運動傷害的靈丹妙藥。假使鍛鍊者出現抽筋或體感過熱,則會被告知必須補充更多液體,「不知不覺間就會喝掉一兩加侖甚至更多,」米勒說。
然而,米勒和同事宣稱:運動期間的脫水並不必然是危險的,補水過多則肯定危險。
去年在美國喬治亞州,一位高中橄欖球運動員在訓練期間抽筋,而後攝入了大量的水和運動飲料。據媒體報導,至訓練結束,他總共喝下約4加侖(15.1升)的液體。此後不久,他被發現昏倒在家中,雖被緊急送醫,終告不治。
通過分析近7年來的醫學資料和公開報導,研究團隊發現,因在訓練期間和之後補水過度而致死的高中生運動員至少還有另外兩人。他們據此得出的核心結論是:這些人都患有一種罕見病——低鈉血症;它還有個非正式的名稱——水中毒。
一旦人體攝入太多液體,而又無法通過排汗或排尿及時將多餘部分排出,低鈉血症的陰影便會浮現。隨著血液中的水含量升高,鈉的含量相應被稀釋降低,滲透機理就會將水從血液中吸引到周邊組織的細胞中,以平衡血液中的鈉含量;受波及的細胞則會開始膨脹,變得像一個個微型氣球。假如這一過程發生在大腦中,後果可想而知。
很長一段時間裡,水中毒似乎僅與馬拉松等耐力項目有關,被認為更容易發生在那些跑得慢的選手中——因為他們汗流得少,飲料卻喝得很多。如今,這份新的報告大大擴展了低鈉血症易發人群的範圍,稱其「對幾乎從事各種運動的人都不放過」——包括鐵人三項、競走、瑜伽還有團隊型比賽,特別是在大學和高中的運動隊中最易爆發。
這頗令人擔憂,但按此說法,目前已知的每個案例都是能較簡單地預防的;問題的關鍵是怎樣讓運動員在感覺渴時再飲水,而非在他們感覺喝飽之前和之後喝。「很多人認為要『在口渴前喝足』,這根本沒必要,」米勒強調。
同樣讓人意外的是,研究團隊發現,脫水並不會降低運動者對高溫的耐受力。統計數據顯示,在酷暑中訓練直至嚴重脫水的志願者,並不比剛開始鍛鍊時更易抽筋;反倒是不少因熱射病而自行崩潰的人,其攝入的液體量級通常都是充足的。
看上去,抽筋和熱射症更多地與鍛鍊者自身的身體條件相關。如米勒所言,抽筋是在肌肉疲勞並開始痙攣時發作的,而在單純脫水的情況不易發生;至於熱射症的侵襲對象,更多是本身的生理機能不適應炎熱、卻在感到難受時仍堅持訓練的小部分人士。
據此,研究報告認為:在熱天運動,保持健康的「最佳建議是順其自然」,若不感到渴,就不要催促自己補水;若感到難受,絕不能冒著僥倖心理繼續訓練。
站在教練的立場上,如果運動員說熱得受不了,首先應讓他們轉移到陰涼地帶並除去衣物,若情況不見好轉,則必須監控其體溫變化,視情況尋求醫療救助。條件允許時,可將他們放進冰浴缸——面對嚴重中暑的病患,此舉有可能搶下至關重要的幾分鐘。
最重要的是,請健身愛好者時刻提醒自己,鍛鍊的意義在於獲得樂趣;不能為了追求某個人為設定的目標,去粗暴對待你及身邊親友的精神和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