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01 來源:《中國教育報》
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也是高等教育所承擔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各高校越來越重視文化通識課建設,圍繞強化學生的傳統文化基礎和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進行不同路徑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效。浙江師範大學根據自身的特點與優勢,通過組建專門性的課程團隊,從更新教育理念和轉變教學思路入手,結合當代網絡條件,開展江南文化系列課新型教學模式的探索,形成了「網際網路+」環境下文化通識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當前高校文化通識課教學存在的幾個問題
當代社會日新月異,處於快速發展和不斷變革之中,要求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理念與方法等方面都作出相應調整,以適應新時期、新環境的需要。文化通識課之所以日益受到各高校的廣泛重視,正是基於新時期人才應具備更為厚實的文化素養的現實要求。但從文化通識課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仍存在不少問題。其中,較為突出的有兩方面:
一是課程設置不夠系統,教學內容缺乏特色。不少高校雖相繼開設了相當數量的文化通識課,但沒有充分注意到課程的系統性規劃,往往由相關教師隨時申報,甚至因人設課,致使同類主題的課程重複開設,而應開設的課程卻一直空缺。與此相聯繫,在教學內容上只強調大而全,忽視重點性和特色性探索,其結果就是內容的「空泛化」和教學的「淺碟化」。
二是教學思路較為陳舊,形式方法相對單一。當代大學生是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文本缺乏深入閱讀的興趣,傳統文化的精奧內核又在學生的高中知識結構體系中存在缺失。在傳統文化通識課授課模式中,教學內容與當代學生存在時空隔閡,學生易對課程內容產生疏離感、距離感和畏懼感,以致缺乏學習興趣,師生之間互動困難,往往停留在教師「滿堂灌」、學生「機械聽」的狀態。
近年來,部分高校文化通識課也注意利用網絡環境進行教學改革,推出一批「視頻公開課」在網絡平臺上供學生下載學習。然而,現有的視頻課教學方式基本停留於「網絡授課+課下作業」的範式,從實際運作情況來看,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其一,形式單一,過程單調。儘管大多數視頻公開課能將知識的豐富性和實用性結合,使得受眾接受性較強,但是受制於視頻課的模式,授課方法單調,容易使得聽眾產生疲勞倦怠,注意力難以始終集中,影響學習效果。其二,學習支持服務薄弱,師生互動困難。視頻公開課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習者,但在學習過程中很少提供視頻資源之外的課程資源,缺少個性化的交互支持,更無法對某一具體問題進行有組織、持續、深入的討論。其三,教學評價與反饋系統薄弱。一般視頻課處於教師和學生時空分離的狀態,課程設計的題目往往由教師直接給出答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缺失自己思考的環節。同時,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學業反饋系統,有的甚至沒有反饋環節,導致學生反饋往往得不到回應。其四,沒有充分關注學生個性特徵,很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現有視頻課並沒有真正突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授課模式,學生學習和課下複習或完成作業過程中出現一些困難和疑問,無法獲得及時的指導和解答。
基於「網際網路+」環境開展江南文化系列課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針對快速發展的網絡時代高校文化通識課面臨的各種挑戰,浙江師範大學江南文化課程團隊根據「網際網路+」環境下「教」與「學」的新特點,轉變觀念,調整思路,在開展在線課程建設的過程中,著重從兩個層面進行教學體系與教學模式的探索。
首先是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重構。這方面,江南文化課程團隊主要抓住三個關鍵點:一是突出特色。中國文化歷來有著「多元一體」的特點,在大一統的體系中,各種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長期共存,互相交流,不斷發展。江南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和文化活動中心地之一,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形成完整的地域文化體系,呈現出獨特的文化性格和人文精神,其文化影響和文明意義已經遠遠超出了江南本身。因此,通過江南文化的介紹與分析,既可以具體感受鮮明的地域特性,又有助於進一步認識中華文化的內在特徵。二是系統呈現。根據江南文化的內容與特色,在系統重構模塊化文化內容的基礎上開設系列在線課程,包括「江南城市與文化傳統」「江南古鎮與水鄉文化」「古代文學與江南地域文化」「江南歷史文獻」等不同專題課,內容涉及歷史、文化、地理、學術、文學、文獻、藝術等諸多領域,以此構建立體化、開放性的課程體系。三是深化內容。文化通識課不能停留於簡單的現象描述和介紹,需要引導學習深入文化活動的背後,去準確把握其內在本質與特徵,只有這樣才能由單純的文化知識灌輸轉變為文化素養培育。江南文化教學團隊的成員經過精心挑選,都具有相當堅實的研究基礎。他們在開展深入研究的同時,能積極思考如何及時把豐富成熟的研究成果、國內外學術動態和研究方法融入到教學之中,使之轉化成為優質的教學資源,推動學生對江南傳統文化的完整了解,認識江南地區文化傳統不同側面的表現形態及其內在性格與地域特徵,通過文化薰陶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提升他們的文化審美能力,形成廣闊的歷史視野和典雅的文化涵養。
其次是教學模式的創新。江南文化系列課從改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思路入手,努力超越簡單的網絡技術運用和教學視頻呈現,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環境的特點,將原本以「教師講課」為主的課上教學活動和以「學生作業」為主的課下學習活動互換,以新型的「在線課堂」形式,構建師生互動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形成開放、共享、互動的網絡學習社區。與傳統的課堂教學和視頻教學模式不同,在線課堂重新配置學生的學習時間,學生可以自由地在任意場所通過不同路徑上網觀看教師製作的視頻、PPT或文本閱讀等形式完成知識和概念的學習,進行提問答疑、合作討論、做作業等,從而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式教學。開設線上討論區和分組互動區,在討論區學生就課程學習的有關問題隨時諮詢教師或與同學討論,教師可以實時通過移動網際網路在線反饋答疑,也可以在互動專區發起討論。在線課堂可以根據學生學習課程進度設置網頁插入式在線作業測試,若未能通過測試則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學習,以此激勵學生認真觀看學習。同時,教師進行線上作業批改,建立起基於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在線多元化學習評價體系。除了討論區發帖、在線提交作業外,在線課程還設置隨堂筆記區,學生每學習一段教師視頻需要在線提交課堂筆記,被教師列為精品筆記則可以作為課業評價的重要依據,促使學生認真聽課,做好筆記,鞏固知識學習。
實踐效果分析與思考
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浙江師範大學江南文化教學團隊基本完成了頗具特色的系列在線課程建設,形成了適應「網際網路+」環境的新思路、新模式,教學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已開設的相關課程中,「江南城市與文化傳統」入選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江南古鎮與水鄉文化」入選省級精品在線公開課。學生們普遍反映該系列課教學內容精彩,講授風格獨特,教學方式新穎,教學效果頗佳。
從實踐的具體情況來看,江南文化系列課充分實現了與「網際網路+」環境的有機結合,所形成的新型在線課堂形態,相對於傳統課堂教學和一般視頻教學,具有三方面的明顯優勢。首先,從教學過程來看,新型在線課堂使得有限的課堂時間得以重新分配,課上靈活多樣的學習活動(諸如提問答疑、合作討論、同伴協作、語言實踐、做作業等)得以充分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得以充分交流和深度互動,從而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強化、遷移和應用,有效達到學生對知識理解程度的提高和能力的提升。這種新穎的授課模式吸引了大批學生選課,江南文化系列課也成為學校最受學生歡迎的文化通識課系列之一。其次,從師生互動角度來看,移動網際網路在線學習,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可隨時在討論區和教師在線交流,及時獲得答疑解惑。如「江南古鎮與水鄉文化」在線開放課程上線半年多時間裡,學生討論發帖就有2600多個,生均發帖20個,較好地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和交流的需要。從教學評價角度來看,江南文化系列在線課利用評價技術跟蹤、收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詳細信息,注重從多種角度、多種評價方式對學生的多元能力進行綜合評判。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可以動態地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信息,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遇到的困難,進而能夠開展更有針對性的輔導。同時,及時有效的評價也有助於教師對在線課堂學習活動的設計進行適當調整,以更好地激勵學生學習熱情。
總之,「網際網路+」時代高校文化通識課的教學改革,就是改變原有教師單純教授的模式,變成教師啟迪下學生的主動學習。新模式帶來教學理念的革新,它不僅是簡單傳授傳統文化知識,教學方法的變革更是點燃學生熱愛文化的激情,更激發學生「本自有之」對傳統文化「真、善、美」的認同,讓他們積極主動地追求新知識。這正是我們不斷開展教學改革的目的所在。(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 陳國燦 陳彩雲)
(責任編輯: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