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啟動「科學之光」通識課—新聞—科學網

2020-12-12 科學網
首批六位院士、二十五位長江學者加盟
南京大學啟動「科學之光」通識課

 

10月10日晚6點,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第二教學樓燈火通明。距離首批「科學之光」通識課正式開課還有半個小時,304教室內已座無虛席。陸續趕來的學生自行搬來凳子在後排加座。「能近距離聽院士講課,有點小激動。」「聽說以後還可以去參觀實驗室呢。」大家小聲討論著,對即將揭開神秘面紗的課程充滿期待。

2020年秋季學期,南京大學正式啟動「科學之光」項目,《「科學之光」——物理改變世界》《「科學之光」——微結構光子技術》《「科學之光」——認識宇宙》《「科學之光」——地球科學探索與實踐創新之路》《「科學之光」——電子信息新時代》5門通識課率先上線。每門課程由一名院士或長江學者領銜,幫助大一新生在高水平教師的引領下,感受科學價值,發掘科學興趣,培養科學精神,提高科學思維和創新能力。課程還將組織同學們開展小班研討,以及實驗室參觀等實踐活動。

從中學生到大學生,大師領航全新科學之旅

「同學們,『科學之光』通識課是今年南大的首創,你們要敢於突破知識界限,勇於追求真理。」課程正式開始前舉行了開課儀式,南京大學校長呂建為當晚授課的科院院士邢定鈺、祝世寧,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鵬飛,頒發南京大學「科學之光」首席教授聘書,並對同學們提出期望。

在初入大學的新生眼中,科研仍然是「遠在天邊」的存在,充滿未知和挑戰。行知學院經濟管理試驗班的何賢同學選修了《「科學之光」——認識宇宙》,儘管對天文很感興趣,但也有些擔心自己跟不上課程。不過,第一堂課便讓他打消了疑慮:「老師講了很多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人文底蘊深厚,為我們文科生邁向天文世界鋪好了臺階,拉近了我們和宇宙的距離。」

然而,隨著課程推進,專業性不斷提高,複雜的公式讓同學們逐漸感受到了難度和「不友好」,並對最終考試成績產生了擔憂。但是,在陳鵬飛看來,這種「不友好」未必是壞事。在大學學習生活中,遇見未知將成為常態,大家要及時調整好心態,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完成由中學生向大學生的身份轉換,把心中的問號轉化為鞭策自己探索真理的內在動力。

「科學家面對問題是如何思考和探索的,科學知識在指導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這些科學發展背後的故事也值得大家學習,懂得其中的道理對今後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有很大的幫助。」在課後的反饋和提問中,一封學生來信令祝世寧印象深刻。「考慮到學生來自不同學科,接受程度有差異,我在講解數碼成像技術的時候只做了簡略概述,暫時沒有進行更細緻的區分,有一位學生敏銳地捕捉到了CCD和CMOS晶片的不同,並在課後查閱了資料向我提出疑問。」祝世寧認為,經過通識課的學習,學生開始自主發現問題、主動調研探索,萌發於興趣、養成於求索的科學精神、科學素養將為他們今後的學習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礎。

強化科學教育、培養科學精神是新形勢下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科學之光」通識課首先聚焦未來前沿科技,學生不僅可以聆聽光電信息、天文宇宙、地球資源、智能與大數據、新能源等領域的前沿動態講座,還能了解老師們近期主持或參與的重大科研項目、近期發表在頂級期刊的科研成果等內容。

為了有效助推科研優勢向人才培養優勢轉化,「科學之光」通識課匯聚了星光璀璨的教師團隊,本學期有6位院士、25位長江學者、國家傑青等高水平教師參與授課,10多位青年教師或博士擔任助教。高水平教師團隊深入淺出地將科學發展脈絡及其背後的科學研究規律娓娓道來,讓同學們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科學的啟發,逐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跨越專業壁壘,科學精神補齊人才培養「拼圖」

據介紹,「科學之光」項目是南京大學「三元四維」人才培養新體系的一個重要育人項目,也是通識教育改革的重要改革內容之一。南京大學黨委書記胡金波表示,質量看學生是高校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南京大學要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成長生態、更優的教育資源、更強的支撐服務。

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一直都是南京大學人才培養計劃關注的重點,學校此前推行了「悅讀經典計劃」提高學生人文素養。2019年邀請人文社科和理工科名師大家開設「科學與人文對話」系列講座,第一場是法國著名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勒克萊齊奧與南京大學材料物理領域的青年教師就「好奇心」這一主題進行對話,主持人則是本科生同學。這樣的對話共進行8場,場場爆滿。今年開設的「科學之光」補上了科學精神這一塊內容,希望科學這道光照進學生心中,引領他們體悟科學家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百折不回的精神和毅力,了解科學進步對於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產生的巨大影響,以及未來科學進步和人類發展將會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讓大一新生在與名家名師近距離交流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師長的科學精神、科學風範。

邢定鈺在課上打趣自己:「別人說,我的興趣愛好就是坐在電腦前看各種各樣的曲線。」笑聲過後,他語重心長地指出,從事基礎研究工作一定要能「坐得住」,希望同學們在學習科學知識的同時,了解科研工作需要做好的思想準備。「科研的道路是艱辛的,但做什麼工作不是如此呢?我希望給大家一個信念,你們是可以的」。

「邢老師為我們講解了物理學在人類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使我對物理這門學科有了更深的了解,產生了更大的興趣。」第一堂課結束後,毓琇書院的施金言同學備受鼓舞。作為一名工科試驗班的學生,他立志在南大學出本領,為祖國發展貢獻力量。

選修課程的文科生同樣感受到了科學精神的力量。秉文書院人文社科試驗班的李明蔚同學說:「每當講起那些仍未被解答的疑問,老師們的眼睛就一直閃著光芒。我忽然覺得,真正令人感動的,其實是那些滿含期待仰望星空的人。」

邢定鈺認為,大學老師要在通識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幫助同學們自由、輕鬆地學習更多專業以外的知識。只有蘊含科學精神、人文精神才更具準確性、清晰性;只有在人文精神引領下,科學技術才能向著最利於人類美好未來的方向前進。增進兩者充分融合,才能促進學生更全面地成長,未來成為高素質、複合型優秀人才。

祝世寧以文學為例闡述了科學精神對文科生成長的作用:「文學作品刻畫現實世界,要能準確揭示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必然離不開科學知識的支撐。」一名來自外國語專業的同學通過課程對光子計算機的發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祝世寧希望這位學生藉此機會加強信息通信技術方面的知識儲備,為今後成長助力。

據了解,《「科學之光」——認識宇宙》第一講還設置了線上直播,吸引了全國數千名中學生同步收看。這是南京大學推進「零年級計劃」舉措之一,也是持續探索中學和大學拔尖創新人才銜接培養的育人路徑,推動大學優質教育資源向中學延伸、共享的重要通道。激發青少年科學興趣,培養科技後備人才,是不斷增強國家科技競爭力的基礎。此後的「科學之光」通識課也將陸續通過線上形式向更廣大的中學生開放,推動科普深度有機融入基礎教育,讓科學更有吸引力,讓學習更加生動高效。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學啟動「科學之光」通識課
    10月10日晚6點,南京大學仙林校區第二教學樓燈火通明。距離首批「科學之光」通識課正式開課還有半個小時,304教室內已座無虛席。陸續趕來的學生自行搬來凳子在後排加座。「能近距離聽院士講課,有點小激動。」「聽說以後還可以去參觀實驗室呢。」大家小聲討論著,對即將揭開神秘面紗的課程充滿期待。
  • 南京大學開設「科學之光」通識課
    新華網南京10月12日電(記者陳席元)南京大學「科學之光」通識課10日晚在該校仙林校區面向2020級本科生開課。6位院士、25位高水平教師參與授課,10多位青年教師或博士組成助教團隊。明年,該系列課程將全面鋪開,供南大學生選修。
  • 南大「科學之光」通識課開課了!
    10月10日晚,「科學之光」通識課正式開課並在課前舉行開課儀式。
  • 南京大學化學學科迎來百歲華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化學會理事長姚建年表示,老一輩化學家們曾為中國化學會的創立作出重要貢獻,在中國化學會近90年的發展歷程中,南京大學化學學科也給予了極大的支持和幫助。相信在新時代與新機遇面前,南大化院必將繼承百年來的光榮與夢想,堅守初心,勇擔使命,在創建世界一流學科的新長徵路上,取得更加輝煌的業績。
  • 南大「科學之光」通識課火爆開講
    昨晚,南京大學首屆「科學之光」系列通識課正式開講,中國科學院院士邢定鈺、祝世寧,教育部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鵬飛擔任主講人。慕名而來的學生將教室坐得滿滿當當,後來者甚至只能搬個小凳子在教室後面「加座」。
  • 南京大學探索跨學科通識教育改革
    「科學之光」項目是南京大學「三元四維」人才培養新體系的重要育人項目。南京大學供圖 中新網南京10月20日電(齊琦 高雅 管藝添)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與材料物理領域教師對話;經濟管理專業學生聽院士談宇宙的起源……今年秋季學期以來,南京大學正式啟動的「科學之光」通識課項目,引發該校師生的關注和點讚。
  • 南京農業大學與江蘇省農科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資源共享融科教 聯合攻關塑人才南京農業大學與江蘇省農科院籤署戰略合作協議 易中懿代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對校院雙方的合作提出建議:一是聚焦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創新鏈條,發揮各自優勢,瞄準區域農業農村發展中的重大問題,釋放科研創新活力,承接人才培養創新任務;二是在發揚雙方長期緊密合作的基礎上,強強聯合,為江蘇農業科技創造更多輝煌,為江蘇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更多力量;三是創新全面合作組織方式,打破單位壁壘,加強雙方學科團隊融合,克服資源配置分散、低效、重複等弊端
  • 南京大學歷時近3年打造通識課《宇宙簡史》
    原標題:南大曆時近3年打造通識課《宇宙簡史》   由南京大學天文專家領銜、文史哲知名教授聯手,歷時近3年時間打造的天文通識課《宇宙簡史》,國慶前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線。將思政內容融入自然科學等課程,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對學生實現價值引領,這是南大在新一輪的課程建設中進行的探索和嘗試。
  • 中國大學慕課|《山東大學通識課精品展播》開課啦!
    中國大學慕課|《山東大學通識課精品展播》開課啦!《山東大學通識課精品展播》充分發揮山東大學多學科綜合的優勢,從全校數千門課程中精選深受學生好評的通識課程,帶你領略文、史、哲、理、工、醫、經、管、藝等不同學科的課堂風採。
  • 中國大學MOOC | 山東大學通識課開放選課
    中國大學MOOC | 山東大學通識課開放選課 2020-02-25 22: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燕山大學獲批承擔歐盟伊拉斯謨聯合碩士項目—新聞—科學網
    據悉,燕山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承擔該項目材料相關的全英文課程培養任務。作為成員大學,中國高校直接承擔該計劃中的聯合培養碩士研究生課程體系建設這一核心任務,在國內尚屬首次。 該項目圍繞「藥物材料科學」構建國際化的碩士聯合培養體系,課程體系涵蓋材料、物理、化學等多個學科,由5所成員大學聯合承擔。受資助的研究生根據課程體系安排,在各個成員大學之間輪換學習完成整個培養過程。
  • 全球模式菌株庫(GTSB)在廣州啟動—新聞—科學網
    全球模式菌株庫(GTSB )啟動現場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微生物學會理事長鄧子新,中國工程院院士、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名譽所長吳清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大連工業大學教授朱蓓薇,中國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學教授陳衛,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原巡視員王喆,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會議由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所長朱紅惠主持。
  • 同濟大學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新聞—科學網
    8月27日,歐洲科學院正式發布2020年度化學學部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張弛當選歐洲科學院
  • 科學博客:在博客閱讀中傳遞科學價值—新聞—科學網
    《美國科學家》雜誌網站近日發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大眾傳播學院博士後Paige Jarreau女士的博文「Who Reads Science Blogs?」(《誰在閱讀科學博客?》)。 該研究隨機選取了40個科學博客,又從這些博客的讀者中隨機抽取2955人,對之進行問卷調查,創立了科學博客用戶概況資料庫。研究對科學博客的閱讀者進行了分類和分析。
  • 東華大學紀念五四運動101周年—新聞—科學網
    「近百年前,陳獨秀將新青年編輯部從北京遷回上海,入駐老漁陽裡
  • 汕頭大學發布2020年本科招生計劃—新聞—科學網
    年招生新聞發布會。   「今年汕頭大學招生規模與去年持平。」汕頭大學招生就業處處長蘇俊枝表示,今年汕頭大學將在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北、四川、河南、江蘇、山東、山西、河北、重慶等15個省(市、區)招生。專業上,今年新增預防醫學、藥學2個熱門招生專業,新聞學專業新增國際新聞傳播方向。
  • 《科學》雜誌中醫藥增刊引發爭議—新聞—科學網
    消息稱,美國《科學》雜誌於12月19日出版增刊,編發了中醫藥的多篇文章。 然而,細心的讀者發現,《科學》雜誌在專刊每一頁上都註明了該專刊為定製出版辦公室(Custom Publishing Office)受贊助發行的增刊(Supplement),沒有經過《科學》編輯的審核,因此是一次「自編自導的廣告」。
  • 揭開顏色的科學奧秘——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朱仲良教授直播通識課...
    揭開顏色的科學奧秘——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朱仲良教授直播通識課《還原真相》側記 來源:新聞中心   時間:2020-05-06  瀏覽:
  • 全面營養和均衡膳食公眾教育正式啟動—新聞—科學網
    近日,美年大健康產業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攜手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正式啟動「2020年全面營養和均衡膳食公眾教育」公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