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大曆時近3年打造通識課《宇宙簡史》
由南京大學天文專家領銜、文史哲知名教授聯手,歷時近3年時間打造的天文通識課《宇宙簡史》,國慶前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上線。將思政內容融入自然科學等課程,在知識傳授過程中對學生實現價值引領,這是南大在新一輪的課程建設中進行的探索和嘗試。
「在現代生活裡,我們憑一部手機就可以走遍天下,因為裡面加載了地圖,我們可以方便地查詢自己的位置。那麼,在宇宙裡,我們處在什麼位置呢?」劇場式的超大屏幕上是一望無際的浩渺星空,南京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李向東站在寬闊的舞臺上,用一個生活小場景切入,娓娓道來。
「我們在哪兒」「星光中有什麼秘密」「天有多高」「時間都去哪兒了」「我們是誰」「黑洞是黑的嗎」「宇宙的命運是什麼」「我們是孤獨的嗎」,《宇宙簡史》共有8個課時,每個課時一個主題。第一節課9月26日上午10點在中國大學慕課網上線後,一天時間的在線學習人數就已近萬。
李向東曾為理科學生開設《普通天文學》並獲得國家精品課程稱號。此次的課程與講給理科生聽的不同,其中有相當篇幅介紹了天文學家的作用、他們在研究過程中的得失等,特別是他們對於自然規律的態度和對於社會的責任感。「這和課程建設時的目標有關。」李向東說。
2015年,他開始醞釀為文科生開一門聽得懂、喜歡聽的天文通識課。原本以為只要在難度、深度上再降低一點的他,在聽了相關專家的建議、參加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後,思路有所調整並逐漸清晰。
「為什麼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偽科學依然大行其道?」「一名天文學家在教育中應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他決定把「樹立正確的宇宙觀」作為課程建設的核心。「宇宙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之間有著人們覺察不到的聯繫。沒有科學的宇宙觀,很難對世界有正確的認識。而人要實現自身的目標,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世界觀。」
近3年的時間,他採納了南大多位專家教授以及試聽學生的建議,五易其稿。「我們希望這門課不僅介紹宇宙演化的歷史,同時也涉及人類宇宙觀的發展史和天文學家的探索歷史,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歷程。」他說。
「李老師講得深入淺出,很吸引人」「內容豐富,非常精彩」「外行的我也看懂了」「宇宙那麼大,我們的胸懷怎能小如微塵」……課程討論區,不少學習完的網友評價留言。
南京大學表示,全面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需要教師的入心入腦。創建《宇宙簡史》,就是探索如何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推進課程體系和教育教學創新,打造「全課程育人」。
南京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蔡穎蔚透露,這學期,學校還將傾力在「天、地、人、自然、社會」方面打造5門左右這樣的課程,對老師的課程建設起到示範。(談潔)
(責編:黃竹巖、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