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形成與發展的歷程

2020-12-17 中國文明網

  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準確把握世界發展新趨勢、緊密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理論。這一科學理論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樣,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回顧科學發展觀形成和發展的歷程,我覺得可以把這一過程概括為七個重要環節和關鍵步驟,簡稱「七步曲」:

  一、科學概念的正式提出

  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是適應社會現實發展需要而形成的。科學發展觀也是適應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的發展階段、建設一個「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小康社會」這一重大戰略任務而提出來的。

  在經歷了2003年「非典」後,我們黨開始把科學發展問題提到更加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這年的4月15日,胡錦濤在赴廣東地區考察聽取廣東省委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要堅持「全面的發展觀」。7月1日,胡錦濤在講話中指出:「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治文化相協調的發展,是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7月28日,他在《在全國防治非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們要更好地堅持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觀,更加自覺地堅持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堅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堅持促進人和自然的和諧。」8月28日至9月1日,胡錦濤在江西考察期間第一次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概念,即牢固樹立協調發展、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10月14日,胡錦濤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再次明確指出:「樹立和落實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對於我們更好地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具有重大意義。」

  二、地位作用的最早闡釋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後,黨中央對科學發展觀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2003年11月27日,胡錦濤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重要的是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這既是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這是黨中央第一次把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到「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的高度。

  三、科學表述的正式形成

  從2004年初開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再次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其具體標誌就是把「以人為本」這一核心內容正式納入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之中,從而使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更為明確,精神實質更加鮮明。

  2004年3月10日,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全面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和精神實質,他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是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由此開始,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便正式表述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胡錦濤在這次講話中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各個環節、各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這是黨中央第一次對科學發展觀基本內涵作出全面、系統的闡釋。

  四、戰略地位的重要提升

  從2005年開始,黨中央對科學發展觀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逐步提升到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2006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強調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在2006年12月5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指出:「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認識和分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成果,從而成為我們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根本指導方針。」在這裡,胡錦濤把科學發展觀稱之為「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根本指導方針」。這是對科學發展觀戰略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提升。

相關焦點

  • 十六大以來科學發展觀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進程
    隨後的2004年3月10日,胡錦濤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是科學發展觀形成過程中的又一篇重要文獻。這篇講話明確概括了科學發展觀的主題;初步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第一次對「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作出了明確闡釋和科學界定;明確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檢驗各項工作的標準,要求「凡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遲疑地去改」。從此,科學發展觀開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發揮日益重要的指導作用。
  • 從更高層次認識把握落實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順應時代呼喚,源於實踐創新 黨近十年奮鬥歷程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進步,得益於改革開放偉大的實踐創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偉大的理論創新。從邏輯框架上看,科學發展觀是一個嚴謹縝密的科學理論體系,涵括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多個領域。
  • 第七章 科學發展觀
    考點一:科學發展觀的形成 ★★(1)科學發展觀的含義
  • 教育界人士熱議十八大報告關於科學發展觀的論述
    順應時代要求 體現發展規律 教育界人士熱議十八大報告關於科學發展觀的論述 2012-11-12 來源:《中國教育報》   據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 十八大報告強調,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
  • 《瞭望》文章:科學發展觀這樣升華
    至此,構成科學發展觀理論框架的核心概念,如「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五個統籌」等都已完整提出,科學發展觀作為一個重大戰略思想已經初步形成。  在科學發展觀形成時期,胡錦濤同志2004年3月10日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座談會上的講話是一篇重要文獻。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 科學發展觀和唯物辯證法的關係
    在科學發展觀和唯物辯證法的關係上,一方面,唯物辯證法是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它在哲學方法論的高度為科學發展提供指導作用,表現出科學發展實踐與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方法論的一脈相承;另一方面,科學發展觀又把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方法論中國化、時代化、實踐化,實現了哲學方法論與發展實踐的有機結合和統一,賦予唯物辯證法以鮮活的時代主題和強大的生命力,把唯物辯證法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科學發展的時代主題下
  • 人民日報: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黨的十八大對科學發展觀作了精闢闡述和高度評價,把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胡錦濤同志是黨的十六屆、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是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創立者。《胡錦濤文選》的出版,為廣大黨員、幹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提供了最好的教材。
  • 科學發展觀的精髓是實事求是
    科學發展觀自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及理論界對其內涵不斷加以闡釋,逐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並於黨的十七大正式寫入黨章而成為重要的指導方針和戰略思想。我們認為,隨著實踐的發展,對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需要進一步發掘和完善;應該認識到,「實事求是」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涵,是科學發展觀的精髓。
  • 十八大代表陳宜瑜:科學發展觀引領基礎研究前行
    就我個人而言,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事業伴隨國家一起成長壯大的歷程深有感觸。 自從2003年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科學基金工作就迎來了黃金髮展期。十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關心重視及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科學基金財政投入從2003年的20.49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50.03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27%。
  •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奮力開創甘肅又好又快發展的新局面——在...
    幹部人事制度改革邁出重要步伐,在建立健全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管理監督機制和考核評價機制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著力構建教育制度監督並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查處了一批大案要案,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新的成效。  五年的奮鬥歷程是艱辛的,五年的發展變化是巨大的。胡錦濤總書記今年春節視察我省時,對甘肅的發展變化給予了充分肯定,對今後的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 二、科學發展觀至關所有的生存利益(上)
    二、科學發展觀直關所有的生存利益擇其所需,投其所好,學其所用,行其所益,這是人之常情。所以學習與價值必須著實這個切身的生存利益,並要理法清楚準確耐人值信,而決不能習於大理不實、大理不徹,讓人不得實著實處、無以立信地。
  •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 建設創新型國家
    科技成為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所以發達國家紛紛把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科學技術也取得長足進步。目前,我國已有一支3000多萬人的科技人員隊伍,形成若干躋身世界一流的學科專業,研發投資也有了一定規模。2004年,我國研發投資接近2000億元,佔GDP的1.23%,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 「學習十八大精神及科學發展觀——階梯式發展理論研討會」在京舉行
    原題:重視哲學 發展哲學(學術信息) 中央黨校理論網、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中國地質大學共同主辦的「學習十八大精神及科學發展觀——階梯式發展理論研討會」日前在北京舉行。 與會者指出,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些理論創新是在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指導下取得的。
  • 為什麼說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新華網北京11月27日電 黨的十八大立足歷史和時代的高度,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在系統總結黨的十六大以來實踐的基礎上,確立了科學發展觀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歷史地位,這是黨的十八大作出的歷史性決定和歷史性貢獻。    黨的指導思想就是黨的旗幟,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形象。
  • 貴州大學以科學發展觀引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貴州大學以科學發展觀引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2009-09-16   大學校園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貴州大學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推進和諧文化建設,努力構建和諧校園,有力地推動了高水平大學建設。      一、紮實推進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是和諧校園的穩定器。
  • 近代科學發展的文化歷程
    張培富教授的《海歸學子演繹化學之路:中國近代化學體制化史考》(以下簡稱《史考》),以中觀層次的特定學科發展為研究對象,以對特定學科的特定科學共同體的整體分析為主體,以科學家的角色的形成為線索,通過集體傳記研究的途徑,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對特定學科的體制化開展了社會史的考察,用真實的歷史細節描繪了中國近代化學體制化建設的文化歷程。
  • "科學發展觀"標誌中國徹底擺脫"以階級鬥爭為綱"
    "科學發展觀   中新網2月19日電 在鄧小平逝世10周年之際,《解放日報》今天刊載上海社會科學院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的文章指出,「科學發展觀
  • 科學發展觀在「同煤」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08-06-25 15:41來源:山西新聞網 山西日報 進入論壇 手機讀報  本刊於6月18日刊出了同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吳永平撰寫的《科學發展觀在「同煤」的實踐與思考》一文的篇首及第一部分(在科學發展的理念上,樹立「心齊人和」的和諧發展理念),受到了讀者的廣泛關注,本期將刊發本文第二部分(在科學發展的戰略上
  • 維果斯基的發展觀
    在教師招聘考試當中,維果斯基提出的發展觀這部分知識考察的可能性還是很大,尤其是最近發展區,其常見的出題形式有: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所以我們在備考的時候還是要重點地掌握這一部分的知識,本文就重點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個部分的基本知識。
  • 我校舉行學生黨員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專題報告會
    報告中,鄭志飈教授從四個方面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關於發展思想的歷史演進:一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發展思想;二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發展思想;三是以江澤民為代表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發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