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提出,「到2020年,使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用15年時間使我國進入創
新型國家行列,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創新型國家就是要把科技創新作為國家的基本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強大的科技競爭優勢和比較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時代的要求
當今世界已進入一個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經濟社會結構加快調整的重要歷史時期。哪個國家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佔據優勢,它就能在發展上取得主動權。科技成為國與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所以發達國家紛紛把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
我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科學技術也取得長足進步。目前,我國已有一支3000多萬人的科技人員隊伍,形成若干躋身世界一流的學科專業,研發投資也有了一定規模。2004年,我國研發投資接近2000億元,佔GDP的1.23%,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前不久公布的我國中期科技規劃中,這一比例將逐年提高,2010年達2%,2020年達2.5%以上。我國在航空航天、雜交水稻、納米技術、陸相成油、基因研究等領域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就,取得了一批自主智慧財產權,促進了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群的崛起,造就了一批擁有自主知名品牌的優秀企業,全社會的科技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這為建設一個創新型國家奠定了重要基礎。然而,我國的科技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科技創新事業與經濟社會發展還有不相適應的地方。這主要表現在,關鍵技術自給率低,自主創新能力弱,特別是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等。這使我國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尤其是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不掌握核心技術,只能生產初級產品,或者只能成為外資的「加工企業」,經濟增長方式也只能是粗放型、依附型的。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數據,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企業僅為萬分之三,99%的企業沒有申請專利,一半以上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商標。這種狀況如果不改變,很難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時代要求我們必須走創新型國家之路,摒棄依附型國家之路。
當然,建設創新型國家不是輕而易舉的。科研實力不強,優秀科技拔尖人才匱乏,研發投入相對不足,體制機制存在弊端,這是制約我國科技發展和創新的重要因素。由於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短缺和生態環境脆弱的現實國情,建設創新型國家將會遇到一系列新問題和新矛盾。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日本、瑞典等創新型國家不會停步不前,它們會利用原有的優勢和基礎繼續發展。一批發展中國家正在迎頭趕上,迅速崛起。面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世界性挑戰,我們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只能搶抓機遇,迎接挑戰,同心協力,以激昂奮發的精神狀態,為實現創新型國家目標而努力。
科學發展觀是引領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指針
用15年的時間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的行列,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也是一項十分深刻的社會變革。科學發展觀是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根本指針,也是指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要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建設創新型國家也只能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才能得以實現。
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這就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中去,體現到經濟社會發展的中長期規劃中去,落實到各行各業的行動中去。在經濟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的當今世界,科學技術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國家的競爭力越來越體現在以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科技實力上。一個國家能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立於不敗之地,越來越取決於其科技進步的速度與自主創新的能力。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就會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境地。我國要參與全球經濟的合作與競爭,就必須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從戰略高度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必須遵循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的原則。技術的自主創新,離不開企業對先進技術、原創性技術的自主研發,也離不開高校、科研機構的基礎理論研究的支持。有關國計民生又掌握新科技手段的大型企業當然是自主創新的排頭兵,但也不能忽視大量中小企業的自主創新,我們應該積極倡導各種小發明、小革新、小建議,開展群眾性的科技創新活動。引進技術和外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但立足點必須放在自主創新上,切實改變企業只顧引進技術、依靠加工組裝、低水平複製產品的狀況;必須兼顧技術創新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利用的關係,實現高起點上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政府對創新產品、對創新企業要在稅收、市場準入、金融、採購等方面,在政策上予以支持和鼓勵,積極引導全社會自覺自主地創新。
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基礎在教育。當今世界,許多國家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過程中,都把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培養和爭奪作為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建設創新型國家,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都不可或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人的智力資源卻是無限的,要營造一種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和有利於創新人才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工程,世界上現有的創新型國家無不高度重視教育。我們要著眼於通過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科學素質,要培養一大批具有潛力的創新科技人才,使科教興國的戰略真正落到實處,在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各個崗位上發揮作用。
培育和弘揚全民族的創新精神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全民族的事業,不但需要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勞動和創造性實踐,而且需要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要通過文化教育和科技教育,培養一代又一代能夠獨立思考、勇於衝破陳規、大膽實踐又能理性判斷的高水平的創新人才。要形成一套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把提高全體公民的文化科技素質放在重要的戰略地位,特別注重培育和弘揚全民族的創新精神。
一要培育和弘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中華民族四大發明曾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留下光輝的一頁。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今時代,我們可以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的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當年「兩彈一星」的研製,是在十分困難的條件下衝破封鎖、頂住壓力,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成功的。人家沒有的,我們要有;人家有的,我們要更好更新。任何科學研究的本意就是創新,沒有創新,墨守陳規,作繭自縛,就只能一事無成。二要培育和弘揚敢於超越、勇攀高峰的精神。在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自主創新的障礙通常不是物質條件的欠缺,而是創新精神的不足。有了全民族的創新精神,就能從增強國家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再創新,去摘取當代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三要培育和弘揚團結奮鬥的團隊精神。自主創新不僅要發揚個人的聰明才智,更要發揮集體的力量。現代科學研究的重大課題,尤其是一些關係國計民生的大工程,通常不是由少數人能夠完成的,而是需要集體攻關,發揮集體智慧,形成創新合力。因此,團隊精神是自主創新的必要條件。四要培育和弘揚鋪路石精神。科學是老老實實的事業,要一點一滴地積累,成年累月地實驗和計算,經歷無數次的失敗和挫折,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家需要冷靜思索,甘於平淡,樂於奉獻,一步一個腳印的科學精神,來不得半點虛假。要大力倡導敢於創新、勇於競爭和寬容失敗的精神,要防止不講科學、不懂規律的蠻幹,力戒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努力營造科研人員開拓創新的有利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