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歷來重視小孩子的教育。而大多人都認為只有學習成績優異,孩子就是佼佼者。但是你知道嗎?外國人的教育方式與中國人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下面小編就詳細介紹下國外教育與中國教育的區別。
西方教育和中方教育的本質區別: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驗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知識的成果。回味中國的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在教師一步一步指導下學習實踐,那麼得到結論是書本知識,結果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中西方教育方式最大差異是否從學生的本能出發,不是完美的教育,希望生產出的是合格產品,教育之中的學生遵循「學習是不可以犯錯的」的規律。
西方教育是人文的,課堂上從小培養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和思維自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教育教學作用是指引者,教師和學生課堂教學親和無拘束,共同探討問題,學生出現的疑問一起去圖書館或團體解決,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正確與否自己做出判斷,教師沒有約束學生的自主思考。人文發揮學生獨立或群體思維創造力——讓學生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這在西方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題。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臺上濤濤不絕的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對課本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老師提問,學生最好正確回答,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被動的缺乏密切友好和諧的溝通,造成學生思維單一想像模糊的被動接受知識,死記硬背,牢而不固。
中西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顯著差異:在西方,學生成績的分數配比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餘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複製。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而且純粹的應試教育又使大學成了學子們舒緩十幾年寒窗苦讀壓力的發洩場,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從知識層面上的區別: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教育是應人所求;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由。比如,一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和「深」,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是讓人書面知識根深蒂固,教師讓學生重複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式教育要求各科成績必須優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同樣的讀小學,如果一位中國小學生一下課就跑出教室玩,中國的老師就會把他的家長找來說這個學生不愛學習有問題,而在美國如果一個孩子下課了不知道出去玩那麼老師也會把家長找來說您的孩子不知道玩有問題。
美國人正是在孩子的玩耍過程中發現他的興趣、愛好所在,才能加以引導發揮每個人的最大潛能,挖掘出天才!而中國呢?這也正是最近一段時間大家討論很熱的為什麼近代以後中國很難再產生象錢學森、季羨林等等一類的大師級人物的原因之所在。
一定不要限制孩子的想像力,讓孩子在正確的途徑發揮自己無限的創造力,天才可能就是你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