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理念區別,教育方式不同,正確引導你家的孩子就是天才

2020-12-25 小小社會圈

中國人民歷來重視小孩子的教育。而大多人都認為只有學習成績優異,孩子就是佼佼者。但是你知道嗎?外國人的教育方式與中國人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下面小編就詳細介紹下國外教育與中國教育的區別。

西方教育和中方教育的本質區別: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驗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知識的成果。回味中國的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在教師一步一步指導下學習實踐,那麼得到結論是書本知識,結果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中西方教育方式最大差異是否從學生的本能出發,不是完美的教育,希望生產出的是合格產品,教育之中的學生遵循「學習是不可以犯錯的」的規律。

西方教育是人文的,課堂上從小培養實踐和分析能力,鼓勵思想和思維自由,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教師教育教學作用是指引者,教師和學生課堂教學親和無拘束,共同探討問題,學生出現的疑問一起去圖書館或團體解決,學生自己去尋找資料正確與否自己做出判斷,教師沒有約束學生的自主思考。人文發揮學生獨立或群體思維創造力——讓學生思想的自由和自主。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感覺開心,使學生能夠積極投入學習,這在西方是老師常常思考的問題。中國課堂屬於老師,老師在講臺上濤濤不絕的講課,學生認真的聽講、對課本的答案和教師的答案深信不疑,老師提問,學生最好正確回答,是一種傾向性的灌輸式教育。學生和老師之間被動的缺乏密切友好和諧的溝通,造成學生思維單一想像模糊的被動接受知識,死記硬背,牢而不固。

中西考生成績的計算方式顯著差異:在西方,學生成績的分數配比是:課堂紀律和出勤率佔15%,課餘作業成績佔15%,小組互動討論佔20%,論文寫作和答辯佔50%,從這幾個方面來綜合評估學生的綜合情況,比較客觀和公正。由於西方教學的目的是運用,而不是分數,所以分數只是一個參考值。在中國,成績是學生、家長和學校的命根子,一切唯高分是從。一些綜合分數低,而偏科成績比較嚴重的學生,反而被埋沒了。成績主要以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來定,主要是筆試,比較單一,另筆試的成績很容易被複製。像高考這種一考定終身的方式很容易因為發揮失場,而與大學教育失之交臂。而且純粹的應試教育又使大學成了學子們舒緩十幾年寒窗苦讀壓力的發洩場,高分低能那是我們國人的最大悲哀呀!

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從知識層面上的區別:西方教育更容易發掘天才:西方教育重視學生創造力的培養;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對學生的教育是應人所求;西方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的自由。比如,一位學生對物理、化學或生物不感興趣,感覺有很大的困難,可以只選修比較基礎的課程,而選修較多的自己擅長的感興趣的課程,只選修理、化、生其中的一門,同樣可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也能進入頂尖大學,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和「深」,以數學為例,中國教育是讓人書面知識根深蒂固,教師讓學生重複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中式教育要求各科成績必須優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同樣的讀小學,如果一位中國小學生一下課就跑出教室玩,中國的老師就會把他的家長找來說這個學生不愛學習有問題,而在美國如果一個孩子下課了不知道出去玩那麼老師也會把家長找來說您的孩子不知道玩有問題。

美國人正是在孩子的玩耍過程中發現他的興趣、愛好所在,才能加以引導發揮每個人的最大潛能,挖掘出天才!而中國呢?這也正是最近一段時間大家討論很熱的為什麼近代以後中國很難再產生象錢學森、季羨林等等一類的大師級人物的原因之所在。

一定不要限制孩子的想像力,讓孩子在正確的途徑發揮自己無限的創造力,天才可能就是你家的孩子!

相關焦點

  • 研途遊學丨解讀:中西方教育模式的差異
    研途君經常會被家長問到的一個問題,如何為孩子做完整的學業規劃?在此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中西方教育從理念到模式,這之間的區別到底在哪?同樣,今天我們有請到資深國際教育解讀人 — Diana 老師,她將會有很多的故事和心得來分享給各位家長。
  • 中西方教育無本質差異,有區別的只是個體,是每個家庭的層次差距
    這位爸爸不僅憂心,現在自己家的孩子和國內親戚家的孩子相比,差距越來越大,國內的同齡孩子,已經會基本的加減乘除,還會背古詩,更好的甚至會說幾句英文,而自己的孩子卻是什麼也沒有學到,他甚至懷疑,自己當初費了很大勁把孩子送到國外學習是為了什麼,感覺孩子現在輸在了起跑線上,不知道現在應該怎麼辦
  •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不同孩子的教育方法)
    有些父母總是偏愛一種教育方式來帶孩子,其實,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特點,不同的性格特點,應該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而不是依樣畫葫蘆。 愛因斯坦曾說過:「孩子生下來就是天才,但往往在他們求知的歲月中,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的天賦。」
  • 母親的教育理念不同於普通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許她是好的
    王默與普通人有些不同的原因是她母親的教育理念與普通人不同。有什麼區別?劇中有一個解釋。在王默母親眼中,孩子們習慣於傷害,即使王默做了一些不符合預期的事情,她也很少責怪王默。例如,王默在考試中得分很低。當王默母親看到樂譜時,雖然這不是她想看的樂譜,但她沒有責罵王默,而是安慰她說:「還沒找到竅門而已。」
  • 「完美」的中國式教育,它是否正確,到底能不能給孩子正確的引導
    「完美」的中國式教育,它是否正確,到底能不能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教育二字對於現在的方方面面都很重要,因為這關係到一個人的品德,修養。在學校老師教的是書面知識,回到家裡父母的行為舉止,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
  • 兒童教育專家: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學會情感引導式教育
    不少人當了父母后,面對孩子的各種情況都束手無策,不知道該怎麼辦。有的父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有的父母喜歡用懲罰的手段,有的父母便是放縱……不學習一些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對自己和孩子都不好,不妨一起學習一下情感引導式教育。1.
  • 家中的這個兒童設施,其實就反應了教育孩子的正確理念
    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如何教育孩子是一個頭疼的事,為此,那些追求上進的父母會花費重金買各種育兒書籍、聽各種專家講座,為的就是掌握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教育好自家的孩子。其實,很多正確的育兒理念就隱藏在我們的生活中,關鍵就是父母缺乏足夠的觀察和反思精神,也就無法掌握正確的育兒之道。
  • 評論:中西方教育方式究竟孰優孰劣?
    評論:中西方教育方式究竟孰優孰劣?最理想的教育方式肯定既非中式教育,也非西式教育,而應該是不同教育方式的合理結合。  近日,有關中國教師在英國開展「中國式教學」遭遇文化衝擊的報導引起了廣泛關注。  這場由BBC導演、在英國中學上演的「中國式教學秀」遇到文化衝突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 親愛的小課桌:教育理念大衝撞,看葉一茜展示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親愛的小課桌:陳建斌傳授教育理念,葉一茜用行動展示正確的教育打開方式文|閒雲作為一個寶媽,最頭疼的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因為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教育方式也許整個小區都會聽見你的吶喊和孩子的哭叫在寶媽眼裡,孩子不寫作業的時候
  • 親愛的小課桌:教育理念大衝撞,看葉一茜展示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親愛的小課桌:陳建斌傳授教育理念,葉一茜用行動展示正確的教育打開方式文|閒雲作為一個寶媽,最頭疼的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因為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教育方式也許也不盡然教育的方式方法如果都一樣,那麼孩子也就成了流水線上的產物我們沒有必要一味的苛責徐敬凱媽媽畢竟教育就應該是多樣化只不過徐敬凱媽媽在常人看來,過於超出孩子的承受度了也把孩子推向了兒童眼中的另一面那麼什麼才是教育的正確打開方式?
  • 導致中西方教育差異的原因,你知道多少?
    受此文化的影響,在西方學校裡,老師的角色就是一個諮詢者或者顧問,無論在課上還是課下,老師和學生的關係都是平等的;同樣在家庭裡,家長都把孩子看成獨立的個體,在給孩子做決定的時候都會徵求他們的意見和興趣。二、社會環境的差異。
  • 你是哪種類型的媽媽?學會「情感引導式教育」,和孩子正確相處
    如何和孩子相處、如何教育孩子這是父母需要不斷去學習的,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同的。而作為媽媽,對孩子的影響也是至關重要的,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提到了不同類型媽媽的特點,不妨一起看看你是哪一種類型的媽媽。1.
  • 0-3歲與3-6歲孩子不同的教育引導方式
    0-3歲與3-6歲的教育一直是備受關注的教育,無論哪種教育理念最終都會關注到這兩個階段的教育。這兩個階段的教育是如此的重要,但兩個的階段學習方式又是如此的不同。很多教育學家和發展心理學家在研究0-6歲時,也發現0-3歲與3-6歲的教育是完全不同的方式。
  • 愛因斯坦:孩子出生就是天才,是錯誤的教育方式扼殺了他們的天賦
    孩子自打出生後,就被家長寄予厚望,畢竟我們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並對孩子的培養方面非常重視,尤其是最近幾年幼兒教育支出的比率大幅提升,平均下來幾乎佔一個家庭總支出的26%,可以看出家長都有多麼的重視。不過據調查顯示,90%的家長並沒有掌握一些正確的育兒方式,也就是說家長們雖然重視孩子的教育,但是大部分的家長都用錯了教育方式。
  • 中式教育與西式教育的區別
    這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bai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驗得出結論。 到了今天中西教育朝著不同方向發展,在全球化下,中西方教育造成的影響歡十分巨大。
  • 20年教育人告訴你,教育從娃娃抓起的正確打開方式
    其實,就是缺少一個家校共育智庫平臺,而如如老師作為教育人,已走過20多年頭,她創辦果識學堂,就是這樣一個提供家校共育的智庫平臺,致力於解決家庭教育和校園教育的矛盾。果識學堂-讓學習更高效,讓成長更自然。
  • 20年教育人告訴你,教育從娃娃抓起的正確打開方式
    不過在當今的教育環境下,很多時候都是單方管理,要不是學校費心費力的管理,但是家長不理解工作;要麼是家長對孩子圍追堵截,但是學校管理鬆懈,這就造成教育沒有形成循環體系。孩子學習不理想,家長和學校都表示我們沒錯。其實,就是缺少一個家校共育智庫平臺,而如如老師作為教育人,已走過20多年頭,她創辦果識學堂,就是這樣一個提供家校共育的智庫平臺,致力於解決家庭教育和校園教育的矛盾。
  • 笨蛋也能變天才?這位農村父親的教育理念,僅僅就只有一句話
    全球最著名的卡爾威特教育我覺得,是值得所有家長都要學習的,卡爾威特的教育是迄今為止全球最著名、最成功、影響最大的家教案例,全球銷售超過1億冊的家庭教育經典。世界各類家庭教育方法真正的鼻祖,哈佛大學圖書館孤本全新翻譯,經典彩色插圖本,適合老師和父母閱讀的經典。無數教育家受本書早期教育思想的影響,無數父母按照本書的方法成功培養出享譽世界的天才。
  • 天才閱讀思維方式的11個角度,你get到了嗎?
    美國天才教育專家譯文,近期在直播中分享了親子閱讀秘籍,從閱讀環境、閱讀興趣和閱讀方法上,闡述如何培養閱讀狂人、充分挖掘孩子的天才特質。之前我們重點談到了閱讀環境和閱讀興趣,但你知道聰明孩子和天才孩子的閱讀差距在哪兒嗎?如何在親子閱讀中培養孩子的天才思維?希望這篇文章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作為閱讀方法的「進階篇」,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下美國如何認定天才學生。
  • 天才不天才,成人更重要,一部引發教育理念思索的高分電影
    《天才少女》影片雖然頂著一個和《天才搶手》相似的名字,但故事的主題和軸心卻不同於《天才搶手》當中關於天才少女本身如何排除萬難,勵志成才的故事。《天才少女》中真正的故事軸心其實和電影《死亡詩社》有些類似,是有關教育理念衝突的問題。而矛盾的爆發點則有點像《克萊默夫婦》,圍繞的是人物之間關係從緊張到諒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