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2020年8月12至13日,根據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集美大學師範學院「青春沃土」實踐隊分成5個小分隊,廈門島內小分於廈門蓮豐社區和金雞亭社區以「疫起雲端聚,毅心築夢行」為主題開展一系列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旨在提高人們保護野生動物以及拒絕食用野味的意識。
動手小改造,蓄夢再出發
飛禽走獸、花鳥魚蟲都是大自然的精靈。每消失一種飛鳥、一種走獸,人類就失去了領略一種美的可能,地球生態也失去了一份屏障。對此「青春沃土」實踐隊廈門島內分隊來到廈門蓮豐社區進行以「保護野生動物」為主題的宣講。為了提高小朋友們的興趣,實踐隊決定採用製作手工作品的形式,對「保護野生動物」等相關知識進行講解。實踐隊員提前準備好手工所需的材料,等待著小朋友們的到來。當小朋友們看到小小的雞蛋託變換成一隻只可愛的小動物時,臉上浮現出驚喜的表情,大家都躍躍欲試。實踐隊員展示著自己提前準備好的成品,有豹子、狐狸、野豬等,有一個小朋友突然說到:「老師老師!我們還可以做其他的野生動物嗎?」 「當然了!小朋友們想做什麼野生動物都可以。」實踐隊員回答道。在小朋友們的巧手下,一隻只可愛的「野生動物們」活靈活現。
圖為小朋友製作的手工作品雞蛋託「鯊魚」 。羅逸元 供圖
社區齊宣講,大家共保護
時至今日,還有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生物多樣性的價值,反而把野生動物當作新奇的美食,追逐他們的皮、肉、骨骼。很多時候,人們吃野味只是出於獵奇或炫耀心理,還有些人甚至迷信吃野味可以有強身健體等神奇療效,但其中的風險卻被忽視了。特別是在疫情當下,我們應堅決杜絕食用野味。8月13日下午,「青春沃土」實踐隊廈門分隊來到金雞亭社區,在人流量較多的地方進行宣講。實踐隊帶來印著宣傳小知識的「主題扇」,迅速吸引了在附近玩耍的小朋友們和家長們。野生動物的保護是個長期、系統的工程。自古中國文化族群就秉行「民以食為天」的(生存)理念,若要徹底杜絕食用野生動物的現象,需要動員全社會,轉變觀念、採取行動,並持之以恆地堅持,做到不違法飼養野生動物,不獵殺或烹食野生動物。
圖為實踐隊員進行宣講。羅逸元 供圖
聽繪本故事,拒絕野味
事實上,野生動物的營養價值並不比家養動物高,而且,它們身上攜帶的病原體對人類健康反而有著許多未知的威脅。數據顯示,新發的傳染病78%與野生動物有關或者來源於野生動物。實踐隊員發展師範生專長,圍繞「拒絕食用野味」在金雞亭社區以向小朋友們講繪本的形式,通過《我身邊的野生動物朋友們》和《保護野生動物》兩個繪本故事向現場的小朋友們及其家長介紹了一些野生動物種類和食用野生動物的危害。通過繪本故事,小朋友們認識了浣熊、紅隼、猩猩、果子狸等野生動物,也了解到十七年前的非典病毒和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都是由於食用野味才開始傳播的。
圖為實踐隊員講繪本。羅逸元 供圖
實踐隊員詢問現場的小朋友們:「小朋友們知道這是什麼嗎?」「這是獅子!」小朋友們激動地回答道。集美大學師範學院的吉祥物——小獅的出場將實踐活動的氣氛推向了高潮。摸摸小獅的尾巴,悄悄地拍拍小獅的肚子,拉拉小獅的手,小朋友們對小獅的喜愛從不經意間的動作中流露出來。小獅帶著現場的小朋友們開起了小火車,在活動結束時還有小朋友詢問實踐隊員:「你們明天還來嗎?」,那意猶未盡的表情,使實踐隊員的心頭暖暖的。
圖為實踐隊與小朋友們的合照。羅逸元 供圖
野味產業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是宣傳工作不到位,公眾不明白吃野味的危害有多大,這一現狀的改變需要大力宣傳的支持。從此前各地曝光的案件來看,經常有群眾舉報違規野生動物交易。這說明,大多數公眾勇於對野味說「不」。向公眾科普吃野味的危害,動員社會力量參與野生動物保護是十分必要的。集美大學師範學院「青春沃土」實踐隊廈門島內分隊,藉助此次社會實踐活動,對「保護野生動物,拒絕食用野味」進行宣講,願全社會都能從此次疫情中吸取教訓,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共建生命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