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楊炯
北京時間2019年10月8日17時50分許,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吉姆.皮布爾斯教授,以表彰他「在物理宇宙學的理論發現」,以及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米歇爾·麥耶教授和瑞士日內瓦大學教授兼英國劍橋大學教授迪迪埃·奎洛茲,以表彰他們「發現了一顆圍繞類太陽恆星運行的系外行星」。
右側是麥耶,左側是他的學生奎洛茲
他們將分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697萬元)的獎金。其中一半獎金授予吉姆.皮布爾斯;另一半獎金由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共同分享。
皮布爾斯是加拿大裔美國物理學家和理論宇宙學家,麥耶是瑞士天體物理學家,奎洛茲是瑞士天文學家。
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了兩個研究,一個是對宇宙結構和歷史的新認識,一個是在太陽系外首次發現一個繞著類太陽恆星公轉的行星。
在過去的50年裡,吉姆.皮布爾斯對於物理宇宙學的洞見豐富了整個研究領域,並為宇宙學從猜測轉變為實證科學奠定了基礎。他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出的理論框架,是我們當代宇宙觀的基礎。
吉姆·皮布爾斯
大爆炸模型描述了宇宙在大約140億年前溫度密度極高的初始狀態。從那個點開始,宇宙急速膨脹,體積變大,溫度變低。大爆炸後僅僅40萬年,宇宙變得透明,光線可以在空間中穿行。即使到了今天,大爆炸的餘輝仍然以輻射形式存在於我們的周圍,宇宙的許多秘密都隱藏在其中。吉姆.皮布爾斯使用他的理論工具與計算,解釋這些來自宇宙初期的線索,並發現新的物理過程。
尋找地外行星的工作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終於在90年代的時候,取得了突破。米歇爾·麥耶和迪迪埃·奎洛茲都是瑞士的天文學家,還是一對師生。他們為尋找太陽系之外的行星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在1995年的時候,他們提出了一種叫做視向速度法的方法,在飛馬座51恆星周圍發現了一顆軌道周期為4.2天的行星,這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飛馬座51b。飛馬座51b的發現標誌著一片全新的天體物理學領域就此開啟,即對系外行星與行星形成過程的研究。
這次探測,真正開啟了人類探測系外行星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