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到來,事事牽動著父母的心,不僅要擔心他的身體健康,又要擔心他的成長是否順利!
在閒聊過程中,經常會聽到老一輩的人在誇獎誰家的孩子真聰明,沒幾個月就會說話走路了,長大了肯定有出息。
把那些孩子一周歲還沒學會走路的寶媽嚇得夠嗆:我家的孩子是不是智力有問題,難道長大後要成傻子了?嚇得寶媽連忙送醫檢查。
寶寶走路的早晚真的跟智商高低有關嗎?
醫生:孩子走路的早晚與小腦的發育有關,而與大腦的發育並沒有直接關係。我們的小腦決定身體的平衡能力,就是我們手腳的協調能力,寶寶的小腦如果發育較好,那麼走路的時間就會提前;反之,小腦發育遲緩的話,那麼孩子走路的時間也會相對延遲。
孩子智商的高低是受大腦發育的影響,所以,孩子走路的早晚跟孩子的大腦並沒有直接關係,也就說明與智商的高低都沒有關係,走路的早晚並不能決定孩子聰不聰明。
一般寶寶多大學會走路?
一般正常的寶寶到了7、8個月的時候,就會開始嘗試著站立,甚至想要往前走的意思,有一部分寶寶在1歲左右就學會走路了,而大部分寶寶都在15個左右成功走路。所以寶爸寶媽,不要操之過急,走得早走得遲又何妨,只要寶寶身體健康就不必過於擔心。
在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有些寶寶走路∩早,而有些寶寶走得慢呢?可能與這幾個因素有關:
1、性格問題
有些寶寶天生膽子就很大,對事事充滿著好奇,敢於嘗試各種新鮮花樣,這類孩子往往走路就會較早;而有些寶寶膽小怕事,在學走路的過程中,稍微有個磕磕碰碰就會不敢再輕易嘗試了,這就導致了他們晚走路。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及時鼓勵孩子,給孩子加油打氣,這對他以後養成面對挫折永不放棄的性格也是至關重要的。
2、父母太嬌慣
每個寶寶都是父母的小天使,不捨得他們瘦一點累,遭一點罪,所以事事都喜歡親力親為,生怕寶寶磕著、碰著。
父母的愛子心切可以理解,但是培養寶寶不能過於教官,「溫室裡的花朵是經不起一點風吹日曬的」。
適當的放手可能對於寶寶來說就是一件好事,這樣的寶寶獨立能力更強。在寶寶學走路的過程中,跌倒了也不要心痛,只有經歷了挫折,才能勇敢地跨出這一步。
對於寶寶走路這件事,家長不要刻意強求,順其自然就好。其實,寶寶過早學會走路也未必是件好事,對寶寶來說可能還會存在著一定的危害,一起去看看吧!
01對腿部的影響
寶寶過早走路,是會對其腿部發育產生影響的,因為寶寶還小,雙腿以及脊柱部分尚未發育完整,所以不能夠承受身體的重量,久而久之,就會造成寶寶的腿部出現「o」型腿。
不僅如此,長期讓寶寶站立,還會造成脊柱變形,從而影響寶寶的身高發育。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寶寶的走路時間,要適當的進行休息,多躺躺或者多趴趴,給腿部和脊柱一個休息適應的過程。
02對腳的影響
過早走路不僅會影響腿部變形,而且還會導致扁平足,扁平足的危害大家都有所了解,會給生活帶來諸多的不便,不利於長時間的行走。
03對視力的影響
有人說走路怎麼會與視力掛上鉤呢?其實這兩者之間的聯繫大著呢!寶寶還小,身體各機能發育都為完全,包括視力也一樣。
在走路的過程中,可能會是孩子對於遠處的東西沒有辦法看清楚,越是看不清就越會努力看清,這樣很容易造成眼睛疲勞。
所以寶寶不要過早地學走路,在成長的過程中,自己會努力的調整屈光度和焦距,這樣寶寶的眼部逐漸的更加成熟,避免出現視力的傷害。
看了以上幾點,相信還在擔心受怕的家長應該可以放寬心了吧,只要寶寶身體健康,就不必過於糾結了,父母千萬不要強行的訓練走路,這樣做的危害是很大的,讓寶寶順其自然的走路才是正確的方式。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