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 劉慈欣《三體》中宇宙政治學的本質

2021-02-22 虹膜

文 | 劉志榮

中國新科幻中的許多政治性想像具有思想實驗的性質——我們應該慶幸,這種實驗是在虛擬空間進行的,因為許多危機被表現得非比尋常,許多的應對方案和選擇也遠遠超出了現今人類的道德底線。

我們可以先接觸一個不太極端的例子——劉慈欣寫於1989年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中國2185》,初步感受這種實驗和想像的性質。在一個信息技術極端發達並且使得全球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串聯到一個巨型信息網際網路的未來社會中,過去時代「奇理斯瑪」式的政治領導人在賽博空間復活,會出現什麼樣的政治後果?劉慈欣在《中國2185》中,設想了一種在不太遙遠的將來貌似並非不可能實現的三維信息掃描技術,在存儲空間無限擴大的背景下,一個莽撞的年輕人即可潛入「偉大領袖」的紀念堂,將之掃描存儲為一個電腦軟體,並使之在賽博空間中以思想實體的形式復活。這樣復活的思想實體如何面對已然發生巨大變化並與傳統道德觀格格不入的新時代?這本身就是一個讓人悚然並產生無數極端想像空間的主題,劉慈欣的處理卻有別出心裁之處,他把復活的「偉人」看成一個具有宏闊的歷史視野和成熟的政治眼光的思想存在,泰然面對時代的變化,卻讓同時復活的另一個較為平庸的政治家因對現實變化的不滿而在信息空間中發動了一場叛亂:他以驚人的複製速度在信息空間自我複製,並以之創造了一個「華夏共和國」,從保守道德觀的角度向現實世界宣戰。由於人類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被連接到信息空間之中,對這一空間的控制和支配所發生的暴亂,幾乎使得現實世界的危機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更由於此種病毒式的擴散危及全球網絡,其他競爭性的國家向中國發出戰爭威脅,使得整個國家處於毀滅的邊緣,性情溫和的未來中國的女性執行官對此幾乎無法處理,最後不得不以拉斷電網的極端方式使得叛亂湮沒到虛擬空間之中。已被視為歷史存在的思想在當下現實中復活,會導致什麼樣的政治後果?這在當下乃至未來一段時間的中國,仍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性的問題,在這個意義上,這部小說也可以納入「民族寓言」的框架下進行討論——然而,這部小說有遠遠超出於此的地方,譬如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人類對之的依賴和愈加緊密的聯繫,可能導致在將來的現實生活中造成某種失控的危險乃至嚴重的政治後果,這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一個具有世界性意義的問題,這也使得劉慈欣的這部寫於二十二年前的小說即使在當下仍具有某種前瞻性的意義。


劉慈欣在中國被稱為「技術主義者」,並且是現下世界範圍內非常少見的那種「技術樂觀主義者」(儘管在理工治國的中國並不少見)。他經常會從此種角度在傳媒上發表一些在當今世界上會令人覺得非常「政治不正確」的意見——譬如他從技術的角度指出,環保不可能解決人類發展所導致的資源短缺問題,更有前途的解決方式是繼續發展航天技術以向太空索取資源——技術確實可以解決一些問題,譬如說幫助我們把人類行為領域的一些基本限制弄清楚,在此不必對之過分苛責,然而,從技術出發,最後總歸會碰到一些非技術所可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涉及人文領域的意義和價值問題,後者並非可以全然忽略。劉慈欣的技術主義的優點和缺點在他那些帶有思想實驗性質的政治想像小說中都表現得非常明顯:優點是技術主義的思維和風格使得框架簡化、脈絡清楚、焦點集中,缺點則是無論如何對人類意識和精神的複雜性認識不足、表現不夠。這些優點和缺點,都集中表現在最近幾年把他推到聲譽巔峰和爭論旋渦中的「地球往事三部曲」《三體》中。

長達八十餘萬字的三卷本小說《三體》,有著非常宏偉的抱負——劉慈欣不但要想像在來自外星的威脅下人類社會幾百年的變遷歷程,而且要把人類的視角從太陽系引至整個宇宙,從而想像一種「宇宙政治學」(小說中稱為「宇宙社會學」)。關於「宇宙政治」的想像,西方過去主要體現在基督教思想家和文學家的論述和想像中(如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和但丁的《神曲》),現代科學發展起來以後,已是一個日益淡化乃至近乎消失的主題;東方則主要體現在佛教經典對「他方世界」的描述和由此發展出的通俗文學的想像中(如《西遊記》等),現代以來也幾乎消失,基本上,一提到「政治學」和「社會學」,人們的反應都限制在現實世界已知的地球人類之中,這從想像力和思維的開闊性上看,無論如何是一種退守。人類與其他星球智能生命接觸可能構成的政治關係以及宇宙性的政治原則到底會是何等,如今只能在科幻領域得以想像和推測,而劉慈欣抓住了這一主題,無論如何,這在視野和胸襟上都是值得稱道的。就小說技術處理的角度來說,《三體》也有很多值得稱道之處:劉慈欣一直具有這樣一種才能,即非常熟練地運用講故事的藝術,一步一步把讀者從很普通的人類生活領域,帶入浩瀚無垠的星系和太空乃至對整個宇宙的命運的思考和關注之中——只是這一次更為精彩,其汪洋恣肆的表現近乎炫技,僅從科幻小說的角度看,無疑這是一部上佳之作。問題在科幻之外,作為小說骨架的社會科學的設定架構(「宇宙政治學」或「宇宙社會學」),太過簡單,並且在展開中也充滿悖論和矛盾,這使得這部小說雖不無特色和洞見,卻更加清楚地顯示了技術主義的矛盾和限度。



先說特色和洞見。《三體》之中,引入了某種非常具有東方特色的政治謀略,近乎是把《三國演義》式的政治思維,引入宇宙空間的政治博弈之中,這也賦予了科幻小說這一從西方引進的文類某種中國特色。而羅輯引入宇宙中的其他可能存在的力量的打擊威脅,以形成恐怖平衡,嚇阻三體人對地球的入侵,此一謀略背後的思維方式,實際上也運用了中國古代五行學說中的「五行相剋」——事實上,「面壁」、「破壁」的設置,近乎「保密」、「解密」的思維方式,尤其涉及東方政治思維不透明的特徵。而《三體》中的政治洞見,則尤其體現在小說中人類面對危機時的錯誤的政治選擇上。劉慈欣對人類隨著文明的發展可能帶來的「政治性」的弱化一直有一種擔心,在《三體III》裡,他讓這種弱化直接表現為一個女性形象(又是「政治不正確」!),並讓她兩次作出錯誤的政治選擇:第一次,她被選為接替羅輯掌握恐怖平衡的「執劍人」角色而由於內心的慈悲不能履行職責,結果此種軟弱的和平主義立刻引來了戰爭,使得地球人類幾乎陷入任人宰割的命運;第二次,她遵守太陽系聯邦的法律,避免冒險,而斷然中止了引力驅動的光速飛船方案,但以後的情節證明這是人類逃生和進行「安全聲明」的唯一可行方案,這一錯誤選擇的結果,使得整個太陽系在「黑暗森林」的打擊中徹底毀滅。劉慈欣在《三體》中的描述,幾乎完美地符合德國政治法學家卡爾·施米特頗富爭論性同時又不斷被提起的兩個洞見:「政治就是劃分敵友」(《政治的概念》和「主權就是決定非常狀態」(《政治的神學》,主要是經由劉小楓等學者的努力,施米特的思想在20世紀末被引入中國,這在中國同樣引起了範圍廣泛的爭論,同時也被不論是左派和右派的學者暗暗吸收)——儘管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劉慈欣了解施米特的思想和學術界對之的爭論,很可能他的此種思想只是得自於前一個時代廣泛流傳的論述,譬如毛澤東在前一時期廣為人知的斷語——「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這對日益沉浸在和平與發展中而經常忽視政治判斷失誤可能會產生嚴重現實後果的今天的人們來說,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提醒。

然而,這些謀略和判斷,基本都局限於技術層面(軍事技術和政治技術),其中的種種方案和推演,是「政治術」,而非「政治學」。技術層面涉及的問題是何種行為方式最為有效和最為有利,卻不能解決行為的價值和目的,後者已然涉足到意義領域,意義領域的問題並不能用技術性思維來處理。對此的混淆導致《三體》中想像的宇宙範圍內的文明之間的行為的唯一目的是生存,而最有價值的行為則是能獲得最優生存機會的行為。這種想像主要體現在其中的「黑暗森林法則」裡,它作為書中的「宇宙社會學」的基本的公理性假設,構成了全書的基礎,尤其是II、III兩卷情節展開時的動力。「黑暗森林法則」包括兩條公理:「1.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2.文明不斷增長和擴張,但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三體II》首章)兩個重要概念是「猜疑鏈」和「技術爆炸」:「猜疑鏈」的核心是星際文明之間,由於距離太遠和互相提防不可能交流,從而導致相互之間陷入猜疑的循環;「技術爆炸」概念的核心,則是因對他方文明未來技術實力發展的可能性充滿警惕,從而導致互相之間在生存競爭中充滿敵意。在這兩條公理和兩個概念描述的宇宙圖景中,所有的文明都處於類似「囚徒困境」的生死博弈中,因此不可能建立任何互信的關係,任何在宇宙的「黑暗森林」中暴露身份的文明,都會立刻遭到來自其他方面的攻擊。「黑暗森林法則」構成了小說第二卷中的「黑暗博弈」和第三卷中的「黑暗打擊」的基礎,如果它們不成立,整部小說的邏輯會立刻動搖,而兩個公理和兩個概念中的任何一個動搖,則整個「黑暗森林法則」都不能成立。事實上,中國已經有社會學領域的年輕學者撰文指出,從構建「公理」出發來建立體系,幾乎是社會學「史前階段」的思維方式,而「黑暗森林法則」中的兩條公理和兩個概念,從社會學上看,都不能成立(參看此位網名「風間隼」的學者撰寫的評論:《社會學大戰外星人——論〈三體〉中的「宇宙社會學」》,http://book.douban.com/review/2019571/。文中提出的基本駁論是這樣的:牽涉到類似人這樣的智能生命,就有意義的問題,生存並不必然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文明自身有運行的成本,經常自身就是自身的敵人,也因此並不必然處於不斷的增長和擴張之中;「猜疑鏈」用來描述人類社會過於高估了猜疑,用在宇宙社會中則過高估計了文明與文明之間的了解,兩個互相完全不了解對方實力的文明相遇,不首先發動攻擊才是最佳的選擇;「技術爆炸」只是由人類近五百年的經驗而得出的推論,很難說是在宇宙文明中都是普適的,並且,技術的擴張對人類自身的生存是福是禍也很難說清楚)。反駁者可以說,「黑暗森林法則」涉及的實際上是政治學,更是推廣到廣闊宇宙空間中,不能僅僅用地球上的思維來類比,然而,這個學者的基本判斷仍是站得住腳的:只要「是與人類一樣有精神覺悟,有自由意志的生物」,「『宇宙社會學』就一定會涉及到意義問題,絕對不可能用數學來解決的」,所謂「『宇宙社會學有清晰的數學結構』,其實只是理工科背景人士對於社會的一種幻想(不客氣地說是無知),跟宇宙不宇宙倒沒什麼關係。」(參「風間隼」同上文)



「黑暗森林法則」還有許多技術上的缺陷和矛盾(譬如說,似乎沒有理由類推,高維空間的生命和我們有完全一樣的生命需要、理解和行為法則,這必然也導致對第一公理的懷疑,而劉慈欣對此並無適當的解釋和保留;此外,「宇宙中的物質總量保持不變」,也並非一個具有堅實科學基礎的假設;也有讀者指出:「交流的不可能」是導致類乎「囚徒困境」的黑暗博弈的原因,而《三體》中三體世界的「智子」和來自遙遠星系的「歌者」,就已打破了這一假設,使得小說內在的邏輯也不能自洽(瘋狂鑽石:《〈三體3〉:高潮遍體,BUG永生》,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6747899/)。事實上,沒有交流就沒有故事(戰爭也是一種交流的極端方式),只要有交流,猜疑鏈就必然被打破,黑暗森林法則就不能成立……),不過我們暫時忽略這些細節,僅從小說的敘述邏輯上指出:技術性思維建構的「黑暗森林法則」,到最後也必然要接觸到意義和價值問題,從而使得單純技術性思維的邏輯不能自洽。事實上,在《三體III》之中,出現了一些意味深長的含混:從太陽系出走的人類,在有了宇宙性的視野之後,他們的思維第一次從宇宙性的角度看問題,從而發現,在這一整體尺度上,每個人的命運都和整個大宇宙的命運息息相關,因而必須對整個宇宙的命運進行關注,在此,他們的思維已然超出了「黑暗森林法則」範圍,或者說,從「黑暗森林法則」出發,也必然推出超出這一體系的結論——後者事實上已經是一種越過僅僅關注自身生存的超越性思維。小說中的宇宙環保主義者「歸零者」以及號召大家從偏安的人造小宇宙向大宇宙返還物質以促使整個宇宙開始新一輪循環的「宇宙回歸運動」,其行為準則已然不是「黑暗森林法則」,而正是這一法則在整體空間中不能自洽的證明,而一旦有了關注整體的超越性思維,其可能的政治行為方式就必然會包括聯合,「黑暗森林法則」就必須從另一角度進行修正——人類道德領域的自我犧牲和奉獻精神等等,從整體的尺度看(即使是在僅僅關注生存價值的實用主義的意義上),也便獲得了其不能抹殺的價值。

事實上,劉慈欣的敘述在此不無含混猶疑:他讓程心的慈悲和守法成了毀滅太陽系的錯誤的政治選擇,卻同時也讓她成為除了早已逃離的太空艦艇外唯一倖存的兩個地球人類之一,並讓她逐步目睹整個宇宙的圖景,也讓她最終加入到「宇宙回歸運動」之中——這可能也暗示了,在局部的政治危局中會成為問題的道德價值,從全局看卻具有毫無疑義的意義,也註定了「黑暗森林法則」不可能是全宇宙尺度的行為準則。鑑於「黑暗森林法則」必然導致整體的毀滅,看不出與我們同等或僅僅在智力上比我們高明的其他宇宙智能生命何以不能推出這一簡單的結論。而事實上,從小說最後透露的信息可以看出,這僅僅是宇宙墮落狀態時的行為準則(從十一維的高維時空墮落到四維),猶如一個「失樂園」中的故事片段,而回歸運動企圖重啟宇宙以重回十一維的「宇宙田園時代」,則猶如一種「復樂園」的努力——這也說明了「黑暗森林法則」可能像小說第一卷中的「三體遊戲」一樣,僅僅是小說世界中最表面的信息,背後其實還可以、也可能暗藏了巨量信息等待發掘。而從極端技術主義的思維角度出發,最終也會推導出「宇宙命運與個體命運息息相關」和「個體對於宇宙的責任」這樣的超越性的問題,這再一次說明,對於像人類這樣的具有自由意志的智能生命來說,意義問題與生存問題至少同樣重要——如果不是更重要。


科學史學者江曉原和劉兵指出,《三體》中的「黑暗森林法則」可以看作是對「費米悖論」的一個可能猜想,以及對科學界「人類是否應該主動尋找外星人」爭論的一個回應。劉慈欣也解釋說這僅僅是小說的「設定」,而並非「宇宙政治」的真相——事實上這一真相為何,誰也沒有能力說清楚,鑑於我們現在完全沒有任何外星生命存在的可靠證據,這基本上仍是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但他同時又認為這對人類的天真會是一個提醒:「我……相信外星文明是存在的,但從對人類文明負責任的角度看,我們對與外星文明的接觸應該持謹慎態度。也許文明的道德準則真的是隨著其科技的先進程度而上升,也許宇宙間真的有統一的尊重生命的價值觀,但在這些最後被證明前,我們還是先做最壞的打算。」這是相對穩妥、持平的見解。

不過,僅從文學角度來看,對於牽涉到意義和價值的人類行為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文化積累了解不夠,還是給劉慈欣的寫作帶來了思維、想像力和深度、厚度上嚴重的遺憾。科學與人文的失衡,不僅在劉慈欣這裡是如此,在科幻創作領域,其實是普遍的問題。這也導致了同樣處理「宇宙社會學」問題,並且同樣涉及「宇宙社會學」可能是比「宇宙物理學」更為基本的學科這一設想,劉慈欣的《三體》遠比最初提出這一設想的波蘭科幻作家萊姆的《宇宙創始新論》要為簡單,也比古代宗教典籍和文學作品的想像要簡單得多……對於人類精神財富尤其是人文營養的汲取,中國新科幻其實遠遠還可加強。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三體》也完全可以做心理分析式的解讀,混沌、未知、黑暗、不確定的「三體世界」,乃至宇宙性的「黑暗森林圖景」,既是外部宇宙的不確定和混沌的喻象,也是人類內心潛意識的陰暗、狂暴、不確定的一面的喻象,如同小說的情節發展所指出的,這二者同樣是毀滅的力量。事實上,這也暗示了走出「黑暗森林」體系,除了小說中大力渲染的生存鬥爭的道路外,至少同樣潛藏了一條向內行進的精神覺醒的道路。從最根本的層面看,《三體》中的「黑暗森林」圖景,涉及到生命對於死亡和虛無的恐懼,而生存與死亡,存在與虛無,是最根本的哲學和宗教問題——雅斯貝斯曾經指出,在此方面的突破,是人類「軸心時代」哲學突破的核心內容,而唯有立足於此,我們的文明才能一面保持對未知的敬畏,一面心胸坦蕩地追求有意義的生活,單純向外開掘的技術性的思想不足以語此,毋寧說,技術性、實用性的思維,已經日益顯示出其幽暗的一面,並且自身造成了人類生存日益深重的困境……

本文節選自《此間因緣》

劉志榮 著 北大培文出品,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由「閱讀培文」微信(ID:pkupenwin) 授權虹膜發表。

點擊或輸入以下關鍵詞,查看過往精彩內容

| 王家衛 | 黛德麗 | 武打 | 爆米花 | 貓咪 | 胡金銓 | 文藝 | cult | 戴錦華 | 裸戲 | 阿黛爾 | 凱恩 | 歷史 | 股市 | 賈樟柯 | 邵逸夫 | 陳凱歌 | 小時代 | 西遊記 | 郭敬明 | 隱形人 | 圖靈 | 蔡明亮 | 美國電影 | 塔蒂 | 肖申克 | 酷兒電影 | 偉大電影 | 半年盤點 | 趙濤 | 色情電影 | 大聖訪談 | 影評人 | 體育 | 體育電影 | 死亡詩社 | 爛片 | 亞洲電影 | 開羅宣言 | 長者 | 昆汀 | 好電影 | 審查 | 金雞獎 | 侯孝賢 | 三體 |

合作、互推請聯繫:irisfilm@qq.com

編輯 | 徐寒冰


長按識別碼可下載《虹膜》

《虹膜》是一份基於移動平臺的電影雜誌,每月出版兩期,我們希望為讀者提供中文世界裡最具深度和創見的電影文字。蘋果用戶可點擊上方二維碼下載《虹膜》,或在蘋果App Store商店中搜索「虹膜」來下載。也支持Kindle、多看和豆瓣閱讀等所有主流閱讀平臺。

相關焦點

  • 劉慈欣與《三體》背後的故事
    1999年,短篇《鯨歌》《微觀盡頭》《宇宙坍縮》和《帶上她的眼睛》得以發表,自此,劉慈欣的作品開始在《科幻世界》頻繁出現,擁有了一批親切地稱他為「大劉」的粉絲。  2006年劉慈欣發表短篇小說《山》的時候,不僅他自己覺得那完全是一部長篇小說的梗概,許多讀者也來信希望他寫成長篇,於是他決定暫停中短篇創作,開始寫作《三體》這部日後為他帶來無數讚譽的長篇小說。《三體》最初名為《地球往事》,劉慈欣創作的初衷是,除了講述未來科技的博弈和生存空間的爭奪以外,思考「道德的人類文明如何在零道德的宇宙中生存」。
  • 將原子放大1億倍,就能看到一個宇宙嗎?《三體》劉慈欣道出真理
    我們知道,在這個宇宙中,所有的天體都是非常有秩序的,在這個宇宙中運行的。大系統帶著小系統在運行,小系統自己也在運行。就像我們的地球和月球所組成的地月系統一樣,是在太陽系裡運轉的。那麼太陽系又是在銀河系裡運轉的。那麼當太陽系在圍繞著銀河系旋轉的同時,存在於太陽系裡的地月系統,也在隨之旋轉。
  • 《三體》英文劇集官宣,我們專訪了劉慈欣
    現象級科幻小說《三體》連續多年位居國內暢銷圖書排行榜前列,作家劉慈欣在2015年獲得雨果獎後,中國科幻更開啟了它的世界之旅。五年來,中國科幻在美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引發了閱讀熱潮,科幻成為中國文學「走出去」、中國圖書「走出去」的一面旗幟。9月初,美國有媒體透露將拍攝《三體》英文劇集,《三體》再次引發中國讀者的關注與熱議。
  • 劉慈欣的《三體》要拍英文版電視劇了!
    「地球文明向宇宙發出的第一聲啼鳴,以太陽為中心,以光速向宇宙深處飛馳。四光年外,「三體文明」正苦苦掙扎——三顆無規則運行的太陽主導下的百餘次毀滅與重生逼迫他們逃離母星。而恰在此時,他們接收到了地球發來的信息。
  • 《三體》英文電視劇開拍,劉慈欣任製作顧問
    據外媒 Variety 今日報導,網飛 (Netflix) 宣布將拍攝《三體》劇集。作者劉慈欣本人和英文版譯者劉宇昆將擔任本片製片顧問,並將由《權力的遊戲》編劇 David Benioff 、Alexander Woo 與 D.B.Weiss 負責本劇的劇本改編。
  • 劉慈欣為何在《三體》中寫了那麼多物理學家,為何單單要黑牛頓?
    對於科幻迷來說,劉慈欣的《三體》絕對是必讀之書之一。劉慈欣的「三體」系列可以說是中國科幻界的一部巨著。它不僅受到讀者和媒體的好評,也是中國第一部獲得「星雲獎」和「雨果獎」的科幻小說。他回答說:是《三體》,表達了他對這本書的熱愛。劉慈欣《三體》中眾多的物理學家,只有牛頓形象卑劣不堪,是個十足的小人在《三體》的第一部分,主角汪淼通過虛擬實境設備六次進入《三體》遊戲。他會見了一些重要的歷史人物,周文王、伏羲、墨子、哥白尼(自己)、馮·諾依曼、秦始皇、牛頓和愛因斯坦等重要歷史人物。
  • 劉慈欣:白宮索要了多套《三體Ⅲ》
    科幻作者能做的,是讓人們產生對宇宙和太空的興趣,可以說是微不足道但又可貴的努力。  南方周末:你的小說裡似乎有一種進化論,宇宙文明進化論,強調弱肉強食。你曾用計算機語言做了一個宇宙文明模擬器,這個模擬器描繪高級文明消滅低級文明從而升級。  劉慈欣: 那是很早的事了,當時用的還是刀子系統,沒有圖形界面。
  • 中老年男人劉慈欣「背後的男人」,英文版《三體》中的神翻譯
    劉慈欣的科幻作品《三體》第一部獲最佳長篇小說獎。作為世界科幻領域的最高榮譽,這是雨果獎第一次將獎項搬給亞洲人,也是該獎歷史上第一次搬給翻譯作品。劉慈欣由此成為中國科幻的第一人。他翻譯的中國女作家郝景芳的小說《北京摺疊》也在2016年獲雨果獎最佳中短篇小說獎。大大提高了中國科幻小說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劉慈欣在雨果獎的獲獎感言中寫道:「在中文與英文這兩個遙遠的文化星球之間,有一艘飛船將它們連接在了一起,那就是本書的譯者——劉宇昆。
  • 三體中的空間物理學:閃光的宇宙
    李淼老師是中科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員,他在閱讀三體的過程中,產生的科學思考,也主要集中在理論物理學,以及科學哲學的方向,視角宏大,極具啟發性。用劉慈欣為《<三體>中的物理學》作的序中的話來說:「……以三體中的科幻內容作為引子和起點,描繪了一幅現代物理學和宇宙學的宏偉圖景。」筆者作為一名剛剛邁入科研大門的菜鳥,要與李淼老師這樣的大牛比肩,著實不自量力。
  • Netflix將製作《三體》英文劇集,劉慈欣擔任製作顧問
    中國著名作家劉慈欣的史詩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版權方三體宇宙和遊族集團與全球付費流媒體平臺奈飛共同宣布已達成協議將聯合開發製作《三體》系列英文系列劇集,原著作者劉慈欣與英文譯者劉宇昆(《三體Ⅰ》和《三體Ⅲ—死神永生》)將共同擔任該系列劇集的製作顧問,同時也公布了首批核心主創名單。
  • 要說中國科幻榜一IP,除了劉慈欣的《三體》,恐怕沒有哪個擔得起
    莫言說劉慈欣利用深厚的科學知識作為想像力的基礎,把人間的生活、想像的生活融合在一起。雷軍說《三體》不僅僅是本科幻小說,本質上是哲學書,主要講宇宙社會學。就連《冰與火之歌》作者喬治·馬丁和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也是這本書的粉絲。可以說,劉慈欣用這部小說提高了中國科幻文學的地位。也讓科幻進入普通人的生活。
  • 《三體》:程心間接毀滅了人類,劉慈欣卻說,她是很完美的一個人
    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無疑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科幻作品。關於「三體」最高級別的傳聞是,歐巴馬利用白宮的權力找到劉慈欣,敦促他立即趕稿。劉慈欣上海書展剛開始只發了一封白宮助理的郵件。劉慈欣認為是惡作劇,不予理睬。
  • 劉慈欣解釋三體不能給好萊塢拍原因是什麼?三體電影為什麼叫停
    4月18日,「劉慈欣解釋三體不能給好萊塢拍」登上熱搜,這是怎麼回事?《三體》被影視化格外受關注,之前《流浪地球》的火爆,中國科幻已經成了一個熱點。近日,劉慈欣現身《三體II:黑暗森林》上海首演現場,並對於《三體》為什麼不能交給好萊塢拍做出了解釋。
  • 劉慈欣《三體》榮獲雨果獎,卻被女權主義攻擊,網友:人紅是非多
    提到科幻作家——劉慈欣,大家更多的會想到《流浪地球》和《三體》,《流浪地球》改編成的電影票房口碑雙豐收,也讓我們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無限潛力。而《三體》更是讓劉慈欣獲得雨果獎的作品。例如,劉慈欣假設了宇宙中的許多規律,如「黑暗森林法則」、「猜疑鏈」,這些都不符合西方所謂的「政治正確性」。比如,在小說的第二部分,劉慈欣幻想了一個「夢中情人」莊顏,而第三部小說中所描寫的「聖母瑪利亞」程心的角色都踏上了女權主義的「紅線」,導致了劉慈欣被眾多鍵盤勇士「圍攻」的局面。
  • 雨果獎《三體》作者劉慈欣英文簡介(雙語)
    劉慈欣最受歡迎的小說《三體》(The Three-Body Problem)已經被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昆(Ken Liu)譯成了英文。在中國,《三體》三部曲的電影也已在拍攝中。   Liu Cixin's writing evokes the thrill of exploration and the beauty of scale.
  • 奈飛將開發劉慈欣《三體》英文劇集
    科幻巨作《三體》又傳新消息。昨晚,《三體》三部曲的版權方三體宇宙、遊族集團與全球最大付費流媒體平臺奈飛(Netflix)共同宣布,將聯合開發製作《三體》英文系列劇集。主創團隊同日公布。原著作者劉慈欣與英文譯者劉宇昆共同擔任製作顧問;聯手打造美劇《權力的遊戲》的大衛·貝尼奧夫與D·B·威斯,以及創作《極地惡靈》、《真愛如血》系列的亞歷山大·伍將共同擔任編劇與監製。此外,打造《星球大戰VIII:最後的絕地武士》《利刃出鞘》《環形使者》的萊恩·詹森和拉姆·伯格曼也擔綱監製一職。
  • 劉慈欣:人性有很多種可能,《三體》恰恰表現了其中最糟的一種
    《三體》一書包含三部,闡述了人類地球文明的衰落,是由於人性的缺失,最終導致了三體人的入侵,經過許多激烈的戰鬥,宇宙最終陷入空虛,要麼死亡,要麼重生。劉慈欣在《三體》英文版的後記中裡有這麼一段自述:作為一個科幻迷背景的科幻作家,我寫科幻小說不是為了用它來隱喻和批判現實。
  • 劉慈欣:我也不知道為什麼《三體》那麼火
    中國科幻大會的最後一天,被新京報記者在酒店早餐餐桌上「截獲」時,劉慈欣正飛快地扒拉著早餐。這位「中國科幻最大IP」本人,11月初剛因拿下克拉克基金會頒發的想像力貢獻社會獎而在朋友圈刷屏了一波。最近三天,大劉在科幻大會經歷了數場講座「走穴」和記者群訪的輪番轟炸。粉絲尖叫、簇擁、歡呼;攝影師環繞,快門不絕。
  • 美國人為什麼不願意戴口罩,劉慈欣的《三體》或許能給你答案
    03如果建造了一艘宇宙飛船,那麼誰應該有機會逃脫呢?像我這樣的普通人,能成為人類的希望,得到這個獨一無二的寶貴機會嗎?沒有選擇生存的權利,這不是極不民主嗎?乍一看,上述說法似乎合理。但仔細想想,這個想法本質上是漏洞百出的。
  • 46億票房的《流浪地球》,劉慈欣分了多少?難怪他不想拍《三體》
    1999年,劉慈欣那個時候還只是一名電力工程師,那年,他出版了小說《流浪地球》,但那個時候的他只得到了2000元的報酬。劉慈欣在46億票房的《流浪地球》中所佔的份額是多少?難怪他不想拍《三體》。後來,歐巴馬甚至呼籲白宮與劉慈欣聯繫,並最終提前從美國媒體獲得了樣本的英文版本。後來,歐巴馬出國時也成功地會見了劉慈欣。歐巴馬如此痴迷於《三體》的原因是,這本書的內容給他帶來了極大的震驚。他曾經坦率地說:與廣闊的宇宙相比,國家瑣事根本不值得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