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仁義至上,文天祥的弟弟做了「叛國賊」,文天祥卻這樣說!
中國封建社會,是忠孝仁義的社會,向來講究「儒學思想」,從上到下,全部都講「禮儀與仁義」,但是,有時候忠孝仁義,應該怎樣選擇,這是一個兩難的事情,在宋朝,文天祥的弟弟也遇到了這樣的難題,那麼他到底是怎麼選擇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文天祥,大家都知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一句流傳至今的愛國詩詞,就是出自文天祥的口中,他是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公元1274年,樊城破,文天祥被任命為贛州地區的知州,次年應詔勤王,自此開始舉義師抗元。同年,文天祥入衛京師,任平江府知府,這時的元軍已經近在眼前了。文天祥辭別天子,率軍苦戰東南,當權者陳宜中等招文天祥退守餘杭。次年,文天祥任臨安知府,未幾宋廷降元,以文天祥為右丞相出使元營。談判期間,文天祥與元丞相伯顏發生爭論,氣急敗壞的伯顏扣留了文天祥,並欲押往大都,幸得義士相助才逃脫。脫身後的文天祥收拾殘兵,繼續在廣東一帶抗擊元軍,以圖光復。不久,文天祥被俘,被押送到大都,最終不屈而死。
但是,大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文天祥死前的半年前,文天祥的親弟弟做了「叛國賊」,成為了投降元朝的一員。
1278年冬天元軍猛攻文壁駐守的惠州,文天祥的弟弟文壁投降,根據文壁的辯解,是為了忠孝仁義,他的原因有三個:
其一,不絕宗祀,文天祥兩個兒子一個早死,一個於戰亂中失散,文壁把自己的一個兒子過繼給了文天祥;
其二,文天祥母親身死他鄉,一直沒有安葬,需要舉靈柩歸鄉;
其三,不同於元軍剛侵南宋時的投降派,文壁降元之時,南宋實際上已經滅亡,抗爭的結果只能使全城百姓跟著倒黴。
正是因為這三點原因,文壁選擇投降,但是,文天祥卻這樣說,讓大家不得不說:真的是親兄弟!
1279年二月,文天祥寫給弟弟的詩——《寄惠州弟》,後人可以窺見一二。詩中云:「五十年兄弟,一朝生別離。雁行長已矣,馬足遠何知?葬骨知無地,論心更有誰?親喪君自盡,猶子是吾兒。」他希望文壁替本是長子的他盡哀痛之情。
兄弟二人,一個是抗元英雄,至今值得大家敬佩,一個為了仁義忠孝,選擇投降,至今都是一個汙點,不得不說,這就是人生境遇,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