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飯看修養從生氣看人品

2020-10-19 龔蕾館藏
原作:龔蕾

  俗話說,從吃飯看一個人的修養,從生氣看一個人的人品。
  (一)生活細節看一個人的修養,每個人每天都吃飯,在一個家庭中,餐廳和衛生間反映在這家人生活。
  有些人吃飯形態優雅,有些人愛吃獨食,有些人喜歡分享,有些人不顧禮節,有些人處處周全。有些人吃飯,等到一家人都入席坐下,拿起筷子,才開始吃法好。有些人等到全部飯菜上桌,才肯動筷。有些人每樣菜吃一口,有些人只吃一盤菜。有些人先夾一大口,生怕自己比別人少吃,有些人吃飯剝皮隨處一扔,有些人把皮放在自己碗邊。有些人吃飯只顧自己,有些吃飯照顧著周圍。
   1、吃飯時候,夾大塊排骨,上菜就搶,生活中可能比較自私。
   2、有些人吃飯的時候,把最好的一塊魚肉送給周圍,生活中可能是善良,值得信賴。
   3、有些人吃飯,上了一盤雞塊,先下手為強,生活中可能喜歡佔便宜,不大方。
   4、有些人吃飯,一定要等到所有人都到,生活中可能比較有同理心,照顧團隊。
   5、有些人吃獨食,把好飯好菜私下留著,生活中也可能比較小氣。也可能喜歡藏小金庫,自私。
   (二)從生氣看人品,
    1、一生氣就翻臉,像變了個人,這樣的人不值得深交。人與人之間可能是利益,平常善於偽裝。人品差,一生氣就翻臉,這樣的人最好遠離。
    2、生氣時還很禮貌,這樣的朋友有理智,有修養,人品好。生氣了,可能會立刻解決問題,溝通交談,真誠,禮貌。這是值得深交一輩子的好朋友。生氣了,但轉頭就好,始終如一的真實,坦蕩,可靠。
    3、發完脾氣就道歉,這樣的人可能心眼不壞,但控制不了情緒。
    從生氣看一個人的人品,有涵養,生氣懂得克制,這一定是值得深交一輩子的可信賴朋友。

相關焦點

  • 從吃飯看人品,飯局見修養
    父親搖搖頭說:「若是某些陷入困境的人面對一堆美食,他不好的吃飯動作是可以理解的,但你的好友是個商人,物質生活並不困難。這樣的表情只說明他自私,心胸狹窄。面對一道菜,他一點也不在乎別人的感受。他用筷子在盤子裡翻炒。如果他面臨利益的誘惑,他會不擇手段地加以利用。」
  • 做人,看修養,做事,看人品!
    態度,是人生的一種格局,放下,是命運的一種水平,優秀,是一種聰明的機制,很多事,沒必要那麼認真,寬容是一種修養,嚴於律己是一種本能。態度不好的人,朋友少,心情不好的人,待人未必很差,有時候沒必要抱怨,也沒必要珍惜,學會理解,也要學會寬容。
  • 飯局修養(建議收藏)
    正所謂:吃飯事小,出局事大。那些你經歷過的人生,你的素養,你的談吐,你的脾氣秉性,以及你對菜的選擇,甚至是吃飯的姿勢,都會在飯局裡一點點暴露出來。所以,飯局修養就顯得尤為重要。一頓飯,看出一個人的修養。
  • 吃飯時有以下表現的孩子,小時候遭人嫌棄,長大後也多半沒出息
    從吃飯,能看出一個人的層次和教養,這句話你們認同嗎?前幾天和同事一起吃飯,因為當時是周末,孩子也在家,所以她就把孩子也帶來了。因為人也不少,所以點的菜也比較多,足夠大家吃。讓人沒想到的是,菜一上來,她就把菜放到她孩子跟前。她家孩子因為年齡小,筷子也使不好,所以到最後,就成了用手抓。同事不好意思地說:不好意思哈,孩子年齡小。可雖然說著不好意思,卻沒有一點要制止孩子行為的意思。
  • 識人術:「小事見格局,細節看人品」,你的言行決定了你的格局!
    「細節看人品」晚清名臣曾國藩,他的親戚有一次來投奔他,曾國藩是一個非常重感情的人,他也有心去幫助他的親戚。但是一頓飯之後,曾國藩給了他親戚一筆路費錢,找藉口打發他走了,本來都已經打算幫助他,為什麼吃頓飯的時間就改變了想法呢?
  • 認清一個人,看這三點就夠了
    01患難見真情韓劇《結過一次了》中,宋俊善這個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樣,特別的善良,他的工作是在劇組當武打演員,但是他的性格是憨憨的那種,不懂得看別人的眼色,因為自己善良所以覺得身邊的人都是善良的。02細節看人品孔子曰:「君子不以利害義,則恥辱安從生哉!」孔子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不會因為利益而捨棄大義,這樣,恥辱怎麼還能滋生呢?
  • 想明白了,你就再也不會生氣了
    一想到這裡,氣就全消了。」把和別人生氣的時間,用來做有意義的事。讓自己忙到沒時間生氣,讓自己變得更強大,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待日後回頭看看,才發覺不過都是些無聊的小事而已,哪裡值得我們浪費時間去生氣呢?不可否認的是,道理人人都懂,但又有幾人能做到呢!
  • 一個人真正的修養,看失意時的善良
    但當一個人即使自己窮困潦倒,失意頹喪,也願意對他人傾囊相助,那這個人必定擁有高貴的靈魂和極高的修養。正如陳魯豫所言,一個人的修養,要看失意時的善良。當警察的表哥,跟我說過一件事。有段時間,他們巡邏的地方,路燈被人惡意砸毀。
  • ♬《生氣歌》,看完這個再也不生氣了.....
    古時一位老婦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生氣。有一天她去找高僧求教,高僧聽她的講述,把她領到一間禪房裡,落鎖而去。婦人氣得破口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還是置若罔聞。婦人終於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婦人說:「我只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來到這個鬼地方受這份罪?」「連自己都不肯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 離婚看人品:向張玉環的前妻宋小女學習選擇老公的技巧
    我們經常說:分手看人品。同樣的,離婚更能看人品。我們在看張玉環和宋小女故事的時候,一定要重點品一品宋小女以及她現任老公是如何對待他們各自的前任配偶的。他們兩個人其實無形之中用「離婚看人品」的方式找到了生命中最契合的伴侶。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為什麼人臨死時會其言也善呢?因為一個人命都快沒了,一切的名利、一切的愛恨情仇都不太重要,這時反而能看開和放開,回歸本性的的善良。
  • 何老師彎腰讓鏡頭,小事見格局,細節看人品
    小事見格局,細節看人品,是對的。尤其是許許多多的細節,就更可以看其人品,想必各位看官看人也是從細節看起吧。很多時候,可能我們下意識地做了某事,並且完全沒在意,這不過是我們一個自然而然的舉動。但別人看在眼裡,就感知到了我們的為人。
  • 你見過哪個女生特別有修養?網友:謝謝你請吃飯,電影票我來買吧
    你見過哪個女生特別有修養?網友:某一天,去一個女性朋友家裡玩,乾乾淨淨的客廳裡有一個紙箱,裡面裝著各種塑料瓶子,飲料的,礦泉水都有的,感覺很突兀。於是我就問她這是幹什麼的?網友:我學生時代交個女朋友就是這樣的,那次我們越約好一起出去吃飯,看電影,吃完飯後他對我說:「謝謝你請吃飯,電影票我來買吧。」還有我去她學校找她,和她出去吃飯她都不去,非要用她的飯卡在她們學校請我吃飯。我覺得這樣的女生就特別有修養。
  • 大熊貓叉腰吃飯:本寶寶餓壞了,很生氣
    就有一隻大熊貓也許是上午玩過頭了,體力消耗過大,導致提前就餓了,等到飼養員來送飯的時候,大熊貓很生氣,就出現了很人性化的一個動作。   那就是站立著身子,雙手叉腰,仿佛是在說:「本寶寶餓了,很生氣,你怎麼才來送吃的?」
  • 生氣,最能看清一個人(句句在理)
    真正有教養的人,懂得善待他人,永遠對這個世界保持謙卑和敬意。這時,周圍的顧客實在看不下去,指責女人蠻不講理:「是你孩子自己摔倒了,這位先生好心幫你扶起他,你不問青紅皂白就罵人嗎?」人品這東西,雖看不見摸不著,但我們卻能在日常的生活點滴中真實的感受到。一個人的情緒裡,藏著最真實的人品和氣度。
  • 餐桌看人品,孩子吃飯時的兩個表現,說明情商低,前者最難忍
    文 | 幸孕姐(高級母嬰護理師,原創不易,請勿抄襲) 餐桌禮儀是一種文化,吃飯並非填飽肚子那麼簡單,我們常說吃飯能體現出一個人的修養
  • 莫生氣,莫生氣,忍不住想生氣的時候,就看看吧
    生氣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一種行為,它是在自己「懲罰」自己。不管你是什麼原因生氣,是別人惹怒了你,還是自己責備自己,只要是生氣,其實最後氣的都是自己。憤怒的人,容易失去理智。面對不順心的事情,不要生氣。面對不如意的人,不要生氣。有的時候,也許有很多的理由,會讓你感覺到生氣。
  • 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多半自私自利,家長要上點心了
    01酒品見人品吃品也可見人品人的任何言行舉止都滲透著這個人的性格修養品行,所以從觀察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社交禮儀,與人交往待人接物,自己處理問題,餐桌禮儀等等中就可以了解一個人,這也是人們研究成一名獨立學科的行為心理學
  • 你總是生氣,何必呢?凡事看開些,量大福大
    生氣的時候,不是對人,就是對事;學會對別人寬容些,量大才會福大;凡事看開些,不要斤斤計較,不要爭強好勝,不要是非對錯,非要分辨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一切看淡,你就不會生氣了。人生無論遇到了什麼窩心事,不平事,麻煩事,都要讓自己冷靜下來,學會好好說話,平息內心的憤怒和不平之氣,有一句話說態度決定一切,能夠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生氣,動怒,只能把事情推向另一個極端,使事情越發糟糕。三、不生氣,是一種人格的修養。
  • 從吃飯看人品,從小教會孩子正確的餐桌禮儀
    今天去親戚家看望老人,我看到一個老人獨坐村口,眼巴巴地看著來回的車輛,眼含淚花,讓人看了不由得心生可憐。進門我就問大姨,她說:「這個老人可憐,全是她咎由自取,她從小太寵著孩子了。當孩子小的時候,她每天都是讓孩子吃完,她自己才吃孩子剩下的,長久下去,孩子就不知道去考慮母親,所以她現在孤身一人,也得不到孩子的關心和照顧。」
  • 不說,是一種自我修養
    「不說」的人,不是冷漠涼薄,不是無話可說,不是喜歡沉默不語,而是真正的智者,面對世事的紛雜,內心安靜,不喜行於色,不悲觀厭世,用旁觀者的眼光,看萬事萬物,角度不一樣,心境不一樣,說該說的話,不說不該說的話。不說,是心裡明白,嘴巴上裝糊塗,讓一些不該提的事情,止於唇齒,避免不必要的是非,截斷謠言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