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女人一到美國就喜歡上美國了,男人則無論如何功成名就,不回國總覺得壯志難——《華夏文摘》
在人類長期的發展過程當中,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移民浪潮。像是《晉書》上說的五胡亂華之後的向南移民,還有《宋史》上記載靖康之恥以後的大移民,都是對我國影響比較深的移民運動。移民往往都是在戰亂的情況下產生的,今天我們所說的苗族移民,他們現如今在美國已經突破了30萬,他們移民的目的是什麼呢?
苗族的歷史
眾所周知,中國有56個民族,這其中人數最多的是漢族。除此之外少數民族當中影響最深的苗族,人數也比較多。從黃帝和炎帝打敗蚩尤開始,我國華夏民族成了不同種族的少數民族,苗族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形成。
長期以來,苗族的主要生活生活居住地是在今天的雲南和貴州,湖南和其他地方也有少數分布。苗族主要分布的區域是在南方,在過去的時候,朝廷在管理地區方面並沒有特別良好的辦法,有一些當地官員還會濫用職權,向很貧困的地方增加稅收。苗族人民受不了這樣的生活苦難,他們決定向別的地方進行遷移。
苗族同胞所遷移的第一站是今天的東南亞,由於這一靠近中國南方,在飲食習慣和文化習俗當中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所以苗族人選擇這裡進行移民,應該會很快適應。結果還沒有在這個地方紮下根來,孩子們也還沒有適應,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苗族的同胞們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欺壓。當地的人不僅搶他們的食物,甚至就連他們居住的地方也被很快佔領。
面對著如此境況,苗族人並沒有特別好的辦法,畢竟他們是移民到這裡來的。從本質意義上來說,他們是逃難的難民,來到別人的地盤上,自己敢說什麼呢?為了能夠生存,苗族人只能默默忍耐和等待。機會終於來了,越南戰爭爆發,苗族人可以奮起反抗了。
越南戰爭提供的機遇
在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美國對越南爆發了戰爭。為了能夠取得絕對性的勝利,美國在越南這些地方招聘了大量的僱傭軍,這些僱傭軍當中的很多人都是移民到勞務的苗族人。寮國的苗族人覺得可以趁此機會改變自己的情況,誰知道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在中國的支援之下,美國發動的對越戰爭以失敗告終。
看到自己的僱主都失敗了,苗族人受到了老屋其他民族的報復。美國對於這些幫助過自己的苗族人,還算是盡了一點兒人道主義精神。美國把生活在寮國的苗族人帶到了美國,並且還給了這些苗族移民一塊新的居住地。到了新的地方之後,苗族人開始了新的生活。
通過不斷地進行移民,很多的苗族人都來到了美國。這些苗族人在美國繁衍生息,現如今總人數已經快要突破了30萬。美國人是崇尚自由,這樣的生活理念也讓美國人特別不願意生孩子。苗族人對於美國人的這種觀念不認同,他們認為只有多生孩子才會覺得有家。所以這也是苗族人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原因。
展開新的生活
對於很多苗族移民來說,美國是一個特別發達的國家,但是這裡也是全然陌生的。這裡的人說的英語,膚色也有三種,社會和制度跟原來在勞務大不一樣。在新的環境過上新的生活,對於苗族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長時間過去之後,苗族人在這裡生活的還算不錯。
能夠在美國這麼一個發達又多元化的國家當中生存下來,並且還生活得特別不錯。這對於苗主任來說應該是很大的幸運了,畢竟生活在一個發達的國家當中,居住環境肯定比原來要在東南亞好的太多。苗族人在這裡生活,也算是比較安逸的。
不過對於有的苗族移民來說,他們有的時候也不適應美國的生活。雖然美國10分發達,但是由於種族歧視和民族偏見很深。苗族移民在這裡生活的特別狼狽,有一些人也生活的特別貧窮。就算是如此,苗族人也只能在美國紮根,畢竟他們已經到了這裡,想要再度移民的話,還要再去不斷奮鬥。
美國的教育水平世界發達地位,一些世界級的名校基本上都集中在美國,這麼好的教育條件,給一些苗族移民提供了特別好的上學環境。苗族移民在美國上學的話,面臨著比較多的選擇。他們在這裡學習的東西比較多,找到工作的機會就比較大。
現如今的世界已經構成了一個共同體,苗族移民雖然現在在美國生活得很幸福,但是有的時候他們應該也不要忘記了自己曾經的祖先是中國人。就算作為移民,他們也不應該忘了自己的根。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如今移民美國的苗族人也沒有過去那麼多了,這或許也是象徵著我國的國力不斷提升。
苗族人移民美國是歷史問題,但是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或許也是跟本民族的傳統習慣有著抹不開的關係。如今美國有著近30萬的苗族後裔,他們的生活如今多姿多彩,讓人也是覺得特別羨慕的。
結語
從歷史角度上來說,移民是在戰爭之後發生的被迫遷徙,沒有人願意離鄉背井到新的地方生活。但是有的時候為了活命,也不得不背起自己的行囊到一個新的地方來重新開始。苗族移民到美國生存,是為了讓自己謀取更多的生路,同樣也是為了自己民族的以後。
這些也本無可厚非,但是有的時候我們應該想想,只有自己不斷努力強大了,社會生活和諧了,移民的事情就會少發生,偷渡的事情也會越來越少。當然有的時候移民也是為了謀求更好的發展,這些我們是應該支持,而不應該站在自己的道德觀去指責別人,任何時候,每一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參考文獻
《華夏文摘》《晉書》《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