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一個十分古老的民族,目前總人口約940萬,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排名居第四位 ,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海南等省份,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
據史料記載,苗族先民最早居住在黃河中下遊地區,他們的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蚩尤,至今在貴州的許多苗鄉裡仍然流傳著關於蚩尤的傳說 。
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後來失傳 。《苗族古歌》中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及民族文化遷徙秘密容易暴露給敵人,不得已將文字焚燒,抹去,文字後來也就隨之丟失了,只留下了幾個寫在衣服上的文字。
苗族的宗教信仰各不相同,不同地區苗族的宗教信仰是不相同的,概括來說,苗族群眾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幾種。
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對象有天、地、日、月、大樹、巨石等,在雲南省金平等地的苗族中,每年農作物抽穗時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農作物的豐收。
苗族支系繁多、分布廣泛,他們崇拜的圖騰有很多,如鳳凰、蝴蝶、龍、鳥、鷹、竹等。貴州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先民曾把楓木作為圖騰進行崇拜,湖南、湖北、四川與貴州交界的地區的苗族先民還以盤瓠為圖騰,至今這一帶還保留著盤瓠廟。
苗族十分盛行祖先崇拜,為了祈求祖先神靈的庇佑,每年都有規模較大的殺牛祭祖活動,每逢節日,苗族群眾也都要舉行祭祖儀式。許多苗族地區,家家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常天天祭祀 。
苗族人大多能歌善舞,苗族飛歌高亢嘹亮,很有感染力;苗族舞蹈有蘆笙舞、板凳舞、銅鼓舞等,以蘆笙舞最普遍。蘆笙舞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陽節等節日及建房、豐收、迎親等日子裡跳,很受群眾歡迎 。
苗族民歌根據內容可分為情歌、酒歌、苦歌、喪歌、勞動歌等,曲調各不相同。苗族的樂器通常有蘆笙、嗩吶、簫笛、胡琴、月琴等 。
刺繡是苗族源遠流長的手工藝術,是苗族服飾主要的裝飾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苗族刺繡多以花鳥蟲魚和龍鳳麒麟為題材,刺繡成品色彩斑斕,栩栩如生,是民族工藝品中的精品 。
苗族的飲食習慣,苗族人喜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酸湯、酸菜,苗族人喜歡飲酒,有一整套喝酒的習俗和禮儀,有些地方的苗族宴飲和敬酒時,還有唱酒歌的習俗。
苗族的主要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主要盛行於貴州黔東南和廣西融水的苗族聚居區。過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同,一般都在農曆的九至十一月份內舉行。過苗年的頭幾天,家家戶戶要打掃房屋,準備年貨,是苗族最隆重的節日。
四月八節,每年農曆的四月初八舉行。節日期間,要蒸製花餈米飯,聚集到一起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吃新節主要流行於貴州黔東南和廣西融水地區。每年農曆六七月間舉行,節期一般2天。蘆笙節主要流行於貴州黔東南一帶,一般在農曆的正月至三月舉行。趕秋節主要流行於湖南湘西和貴州松桃一帶的苗族地區,每年的立秋之日舉行,為期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