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水處理網訊:1 曝氣器在汙水處理中的應用
生物處理法根據參與作用的微生物的需氧情況,可分為好氧法和厭氧法兩大類。一般情況,好氧法比較適用於較低濃度汙水,如乙烯廠汙水;而厭氧法較適用於處理汙泥和較高濃度的汙水。好氧生物處理法可分為活性汙泥法和生物膜法兩大類。
活性汙泥法是水體自淨的人工強化方法,是一種依靠活性汙泥工作主體的去除汙水中有機物的方法。存在於活性汙泥中的好氧微生物必須在有氧氣存在的條件下才能起作用。
在汙水處理生化系統的曝氣池中,充氧效率與好氧微生物生長量成正相關性。溶解氧的供給量要根據好氧微生物的數量、生理特性、基質性質及濃度來綜合考慮。
這樣,活性汙泥才能處在最佳的降解有機物的狀態。根據試驗表明,曝氣池中溶解氧維持在3~4mg/L為宜,若供氧不足,活性汙泥性能差,導致廢水處理效果下降。為保證有充足的供氧,必須依靠一種設備來完成,例如曝氣器。
2 曝氣的原理
曝氣是使空氣與水強烈接觸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在於將空氣中的氧溶解於水中,或者將水中不需要的氣體和揮發性物質放逐到空氣中。換言之,它是促進氣體與液體之間物質交換的一種手段。它還有其他一些重要作用,如混合和攪拌。
空氣中的氧通過曝氣傳遞到水中,氧由氣相向液相進行傳質轉移,這種傳質擴散的理論,目前應用較多的是劉易斯和惠特曼提出的雙膜理論。
雙膜理論認為,在「氣-水」界面上存在著氣膜和液膜,氣膜外和液膜外有空氣和液體流動,屬紊流狀態;氣膜和液膜間屬層流狀態,不存在對流,在一定條件下會出現氣壓梯度和濃度梯度。如果液膜中氧的濃度低於水中氧的飽和濃度,空氣中的氧繼續向內擴散透過液膜進入水體,因而液膜和氣膜將成為氧傳遞的障礙。
這就是雙膜理論。顯然,克服液膜障礙最有效的方法是快速變換「氣-液」界面。
曝氣攪拌正是如此,具體的做法就是:減少氣泡的大小,增加氣泡的數量,提高液體的紊流程度,加大曝氣器的安裝深度,延長氣泡與液體的接觸時間。曝氣設備正是基於這種做法而在汙水處理中被廣泛採用的。
3 曝氣類型與曝氣器的功能
曝氣類型大體分為兩類:一類是鼓風曝氣,一類是機械曝氣。
鼓風曝氣是採用曝氣器擴散板或擴散管在水中引入氣泡的曝氣方式。一般乙烯廠的汙水處理多採用這種方式。機械曝氣是指利用葉輪等器械引入氣泡的曝氣方式。
所有的曝氣設備,都應該滿足下列3種功能:
①產生並維持有效的氣-水接觸,並且在生物氧化作用不斷消耗氧氣的情況下保持水中一定的溶解氧濃度;
②在曝氣區內產生足夠的混合作用和水的循環流動;
③維持液體的足夠速度,以使水中的生物固體處於懸浮狀態。
鼓風曝氣設備
鼓風曝氣系統由鼓風機、曝氣器和一系列連通的管線組成。鼓風機將空氣通過一系列管道輸送到安裝在池底部的曝氣器,通過曝氣器,使空氣形成不同尺寸的氣泡。
氣泡在曝氣器出口形成,尺寸則取決於空氣擴散裝置的形式,氣泡經?過上升和隨水循環流動,最後在液面處破裂,這一過程產生氧向汙水中轉移的作用。鼓風系統的曝氣器主要分為微氣泡、中氣泡、大氣泡、水力剪切、水力衝擊及空氣升液等類型。
鼓風曝氣設備的主要技術性能指標有:
動力效率(Ep),即每消耗1kW電能轉移到混合液中的氧量;
氧的利用效率(EA),即通過鼓風曝氣轉移到混合液的氧量,佔總供氧量的百分比(%)。
4 微氣泡曝氣器
微氣泡曝氣器也稱微孔曝氣器,採用多孔性材料如陶粒、粗瓷等摻以適當的如酚醛樹脂一類的粘劑,在高溫下燒結成為擴散板、擴散管和擴散罩的形式。按照安裝的型式,可分為提升式微孔曝氣器及固定式微孔曝氣器。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