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花
青花瓷的簡稱,中國瓷器的主流品種之一,屬釉下彩瓷。燒制時以鈷為著色劑在坯體上描畫紋飾,然後施一層透明釉高溫燒成。鈷燒成後呈藍色,青在古代有藍色之意,故稱青花。
2.青花釉裡紅
釉裡紅以氧化銅為著色劑,與青花同屬釉下彩,可單獨使用,也可與青花一起裝飾瓷器,稱為青花釉裡紅。
3.青花鬥彩
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瓷器裝飾技法,首創於宣德時期,其特點是用青花勾勒紋飾輪廓,待青花燒成之後再根據圖案色彩需要施各種彩,最後用爐火烘燒。
清乾隆 鬥彩鴛鴦臥蓮碗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4.青花加彩
同樣是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與青花鬥彩不同的是,青花不再被用來勾勒圖案的輪廓線,而僅作為一種色彩來表現局部紋飾。根據釉上彩顏色和種類的不同,又可分為青花紅彩、青花綠彩、青花五彩等。
清順治 青花五彩雉雞牡丹紋尊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5.至正型
至正為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元惠宗的年號。至正時期(1341—1368)生產的青花瓷,以進口蘇麻離青為青料,發色濃豔、繪畫精密、胎厚體大,多外銷至西亞或作為祭祀禮器特供,器型多為罐、盤、瓶,且體量較大。人們遂將同一特徵的元青花命名為 「至正型」,通常意義上的元青花指的就是 「至正型」元青花,是最為價值連城,也是收藏界最炙手可熱的青花瓷。
元青花葫蘆瓶 土耳其託普卡比宮藏
6.延佑型
延佑,元朝第六位皇帝元仁宗的年號。元青花中有一種使用國產青料,發色灰黑、繪畫疏朗,多為內銷日用器的,器型多為碗、高足杯等,體量相對較小。這類青花瓷由於最早出現在延佑時期(1314—1320),所以被稱為「延佑型」。
7.永宣不分
明永樂和宣德兩朝,是繼元代之後青花瓷生產的又一高峰,所產青花胎釉精細,青色濃豔,造型多樣,紋飾優美。且兩朝青花瓷造型、紋飾、釉色多有共同之處,往往以「永宣」並稱,甚至有永宣不分之說。
明永樂 青花花卉紋執壺 故宮博物院藏
8.成弘不分
明成化時期的青花瓷,用國產青料取代了進口的蘇麻離青,發色淡雅透澈,色澤平和均勻。弘治時期青花風格與之類似,一些無款器物極容易相混,固有「成弘不分」之說。
明成化 青花纏枝蓮紋葫蘆瓶 故宮博物院藏
9.空白期
明代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帝位更迭,政治混亂動蕩,官窯生產的青花瓷都不署年款,缺乏研究依據,因而被陶瓷史上稱為「空白期」,也稱「黑暗期」。
10.過渡期
明末清初,更具體一點是明天啟、崇禎以及清順治三朝被稱為「過渡期」。此期間因戰亂及朝代更迭,青花瓷風格少受政治約束,器物造型、紋飾內容、繪畫風格,都充滿文人氣及世俗生活的氣息。
清順治 青花洞石楸葉詩句盤 故宮博物院藏
11.墨分五色
本為國畫技法,指以水調節墨色使之呈現出多層次的濃淡乾濕。康熙一朝將這種技法運用至青花燒制中,用青花發色的深淺不一來區分事物的陰陽向背、遠近疏密,使畫面富有立體感,稱為「墨分五色」或「青花分五色」。
清康熙 青花山水紋瓶 故宮博物院藏
12.青花分水
也叫「分水皴」法,青花繪製技法之一。須根據畫面顏色需要,將青料調配出頭濃、正濃、二濃、正淡、影淡等多種色階的料水,是實現「青花分五色」的關鍵。
13.淡描青花
用比較淺淡的青料勾勒紋飾線條,不填色,不渲染,畫面清新淡雅,近似於中國繪畫中的白描手法。
清雍正 淡描青花葫蘆紋盤 武漢博物館藏
14.青花鐵線描
青花繪製技法,表現大面積顏色的時候,用密集的細線取代平塗,約起源於明萬曆時期。
明晚期 仿永樂青花鐵線描蓮瓣紋雞心碗 圖片來源於雅昌
15.漸變搨水
青花繪製技法,用筆飽蘸青料後再蘸清水,然後快速從山腳向山頂填色。由於筆尖蘸了清水,起筆處顏色較淺,隨著料水慢慢向下流動,顏色逐漸加深。
16.蘇麻離青
一種進口青花顏料,也叫蘇泥麻青、蘇勃泥青。元代及明代早期的青花瓷大多使用這種顏料,其呈色濃重青翠,由於含鐵量比較高,經常出現黑色的鐵鏽斑,俗稱錫光。
明永樂 青花靈芝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17.平等青
也叫「陂塘青」,國產青花顏料,燒成後色澤淡雅、清麗而明澈,明代成化、弘治、正德早期多用此料。據文獻記載,產於今江西樂平。
明成化 青花纏枝蓮八寶紋三足爐 故宮博物院藏
18.回青
明朝時從西域進口的青花顏料,常見於明嘉靖青花瓷器,呈色翠藍濃豔,微泛紫紅。
明嘉靖 青花雲龍紋「壽」字蓋罐 故宮博物院藏
19.珠明料
國產青花顏料,由天然鈷土礦煅燒而成,質量比直接使用生料好,呈色明亮而穩。嘉靖後期至清代大量使用,雲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產。
清康熙 青花人物圖長方瓷板 故宮博物院藏
20.吃胎
也叫「咬胎」「下沉」,指蘇麻離青顏料滲透浸入胎骨。這種現象不只存在於燒制過程中,燒成之後仍會持續進行,時間越久吃胎越深,是鑑定蘇麻離青的重要依據之一。
更多內容,請關注「寶庫」本文為「寶庫」原創,轉載請私信「寶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