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籤署,並規劃了各國的艦船建造噸位之後,美、英、日、法、意的海上軍備競賽暫時算是暫時控制住了。某個角度上,這讓當時急需休養生息的各國得到了一個恢復經濟的可能。但在另一個方面上,建造噸位的限制更為突出了各國艦船技術的對抗性。在有限的噸位限制下,各國海軍都開始投入各種新銳技術。也是在這麼一個環境下,美國海軍打造出了自己的萬噸輕巡洋艦——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一、海軍條約
在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籤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按照條約,各國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噸位被做了嚴格劃分。但是在巡洋艦噸位的劃分上則出現了巨大的分歧,這是因為其餘四國對於英國要求的45萬噸巡洋艦噸位十分不滿,所以當時對於巡洋艦的噸位劃分也就不了了之。
當時在巡洋艦方面的唯一的成果是對巡洋艦噸位做了限制,比如說噸位不得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8英寸。
這一要求完全是英國為了保留火炮口徑超過6英寸的霍金森級巡洋艦的而制訂的,但意外地得到了美國和日本兩國的支持。
這是因為英國的提案符合美國對巡洋艦的要求,而日本計劃建造的古鷹級重巡洋艦也符合這一要求,所以美日兩國支持了英國的提案。
也因如此,這一巡洋艦上限標準就被保留了下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成為了造艦規則上的一個不成文規定。
但這一局面很快被改變,原因在於《華盛頓海軍條約》沒有規範巡洋艦和驅逐艦、潛艇,這就成了海軍條約上的一個漏洞,各國都開始鑽這個窟窿加強自己的海軍實力,形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軍備競賽。無奈之下,美、英、日、法、意五國只能在1930年4月22日籤訂了《倫敦海軍條約》,並對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噸位做出了限制,
其中巡洋艦明確規定了標準排水量噸位不得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6.1英寸主炮為輕巡洋艦,超過6.1英寸為重巡洋艦,上限不超過8英寸。
在《倫敦海軍條約》作為補充條款的情況下,各國海軍力量似乎將再一次回歸平衡狀態。然而日本卻不滿於這一條款,遂根據漏洞設計了萬噸級輕巡洋艦——最上級輕巡洋艦。這一有著重型巡洋艦級船體的輕巡洋艦給美國海軍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而美國海軍本身的重巡洋艦噸位也所剩無幾。
迫於無奈,美國也只能和日本一樣建造自己的萬噸級輕巡洋艦,其最後成果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二、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作為海軍條約的產物,布魯克林級渾身上下都有濃鬱的'後海軍條約'時代的味道。在設計之初曾經有過多個版本的設計,不過皆被美國海軍推翻。又因被日本的最上級巡洋艦刺激,所以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本身也是為了抗衡最上級輕巡洋艦而存在的,在指標上與最上級相當接近。
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基本參數如下:船體長度185米,寬度19米,吃水深度7米,標準排水量9767噸,滿載排水量12207噸。
在裝甲防護上,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在設計上,要求防護能力與紐奧良級重巡洋艦相當。在這個要求下,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防護能力大大提升。
按照性能參數,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主裝甲帶在最厚處可達127毫米,水平甲板厚度在51毫米至76毫米之間,艦橋的厚度則在57毫米至127毫米之間,而炮塔的正面厚度則可以高達159毫米。
在海軍條約的限制下,布魯克林級巡洋艦的防禦能力可以說已經做到了最好,如果加上美國慣用的重點防禦設計,那麼其防禦能力相當理想。
在艦船的武力配備上,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和最上級一樣,都有五座三聯裝6英寸炮塔,只不過布魯克林級配備的MK-16艦炮更為優秀。
MK-16艦炮的倍徑為47倍徑,雖然看似不如此此前的6英寸53倍徑艦炮,但因為發射的是重達59公斤重的重型穿甲彈,所以對敵艦的破壞力相當可觀。
同時因為使用了炮彈卷揚機,
其射速可以高達每分鐘8至10枚炮彈
,
若5座炮塔同時開火,即可在一分鐘內對敵人最多傾瀉150枚炮彈
,傷害之高令人髮指。
與此同時,布魯克林級巡洋艦在設計上要求擁有足夠強大的巡航能力和航速,所以布魯克林級在設計上非常看重這兩個關鍵指標。
布魯克林級配備了8座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爐驅動帕森斯蒸汽輪機,可讓軸馬力可達到100000,航速最高可達32.5節,若15節航速則可航行10000海裡。
在這種強大的巡航能力和航速加持下,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綜合戰力非常恐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也可以說是冠絕天下了。至少,日本的最上級輕巡洋艦是很難與其比擬的。
三、飽經戰火的布魯克林級
作為戰前美國海軍的新銳輕巡洋艦,布魯克林級被美國海軍寄予厚望,一口氣建造了十艘布魯克林級。
不過其中的七號艦威奇塔號在建造過程中臨時調整了設計,成為了新型重巡洋艦的技術實驗艦,所以最後實際建成的布魯克林級是九艘而非十艘。
又因為布魯克林級的最後兩艘輕巡洋艦聖路易斯號和海倫娜號做了技術調整,採取了蒸汽輪機和燃油鍋爐交錯配置的布局模式,
因此在部分資料上就錯誤的將其寫成了聖路易斯級,但實際上這兩艘輕巡洋艦仍舊是屬於布魯克林級。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布魯克林級幾乎參與了太平洋戰爭的全部戰事,除去海倫娜號輕巡洋艦最終被毀之外,其餘的均倖存至戰後。
這一原因和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船員十分老練有關,但另一方面也和布魯克林級經過較多升級,配備有較強的防空火力有關。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倫娜號,在珍珠港事件中海倫娜號不幸被日軍艦載機的魚雷擊中導致輪機艙和鍋爐進水受損,主炮塔和副炮的電力一度中斷。
但因海倫娜號的損管小組搶修成功,海倫娜號的電力迅速恢復,並依託其配備的8門5英寸高射炮及其它防空火力進行反擊,這才逃過一劫。
海倫娜號是珍珠港事件的親歷者,但也是布魯克林級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艘。在經歷了悲慘的一天後,海倫娜號被送入梅爾島船廠進行大修的同時,也配備了美國海軍最新型的SG型水面/低空搜索雷達,這讓海倫娜號在之後的戰鬥中獲得了極大的優勢。典型例子就是在瓜島戰役期間的埃斯佩蘭角海戰中,
海倫娜號在夜間憑藉SG雷達優勢率先發現日軍戰艦,海倫娜號的15門6英寸艦炮當即火力全開,重創了日本海軍第6戰隊的旗艦青葉號重巡洋艦,其艦隊司令五藤存知中將當即斃命,算是海倫娜號為珍珠港的死難者們報了仇。
不過海倫娜號的傳奇最後止步於庫拉灣海戰,因為沒有使用無煙火藥,所以海倫娜號被日軍用魚雷集火,這導致海倫娜號接連被魚雷命中而戰沉。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海倫娜號的船員訓練有素,所以最後絕大多數船員還是活了下來。而且布魯克林級的同級艦則顯得運氣要好得多,
薩凡納號在1943年在地中海被德國空軍用弗立茨X型制導炸彈的攻擊,在被炸彈穿透炮塔於內部引爆的情況下倖存了下來。聖路易斯號亦曾在1944年的雷伊泰灣海戰裡被日軍神風飛機撞擊,但因抗損性能出色和損管隊員優秀而倖免於難。
結語
由此可見,布魯克林級作為一款戰前設計的輕巡洋艦,其設計本身十分成功,無論是強大的火力,還是優秀的抗損性能,都證明了該級輕巡洋艦的成功。戰後,布魯克林級因為其堅固的船體和出色的火力而被南美國家海軍的購買,在馬島戰爭中被擊沉的鳳凰城號也是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不過時過境遷,布魯克林級面對現代戰爭時已然是力不從心,所以在第一次交鋒中就被英國潛艇擊沉。或許,對於為戰而生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而言,在戰爭中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也是一種較好的結局吧。
參考文獻:《CruisersofWorldWarTwo》
《USCruisers:AnIllustratedDesig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