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萬噸輕巡洋艦,為抗衡日本巡洋艦而生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2020-12-13 騰訊網

自從《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籤署,並規劃了各國的艦船建造噸位之後,美、英、日、法、意的海上軍備競賽暫時算是暫時控制住了。某個角度上,這讓當時急需休養生息的各國得到了一個恢復經濟的可能。但在另一個方面上,建造噸位的限制更為突出了各國艦船技術的對抗性。在有限的噸位限制下,各國海軍都開始投入各種新銳技術。也是在這麼一個環境下,美國海軍打造出了自己的萬噸輕巡洋艦——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一、海軍條約

在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籤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按照條約,各國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噸位被做了嚴格劃分。但是在巡洋艦噸位的劃分上則出現了巨大的分歧,這是因為其餘四國對於英國要求的45萬噸巡洋艦噸位十分不滿,所以當時對於巡洋艦的噸位劃分也就不了了之。

當時在巡洋艦方面的唯一的成果是對巡洋艦噸位做了限制,比如說噸位不得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8英寸。

這一要求完全是英國為了保留火炮口徑超過6英寸的霍金森級巡洋艦的而制訂的,但意外地得到了美國和日本兩國的支持。

這是因為英國的提案符合美國對巡洋艦的要求,而日本計劃建造的古鷹級重巡洋艦也符合這一要求,所以美日兩國支持了英國的提案。

也因如此,這一巡洋艦上限標準就被保留了下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成為了造艦規則上的一個不成文規定。

但這一局面很快被改變,原因在於《華盛頓海軍條約》沒有規範巡洋艦和驅逐艦、潛艇,這就成了海軍條約上的一個漏洞,各國都開始鑽這個窟窿加強自己的海軍實力,形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軍備競賽。無奈之下,美、英、日、法、意五國只能在1930年4月22日籤訂了《倫敦海軍條約》,並對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噸位做出了限制,

其中巡洋艦明確規定了標準排水量噸位不得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6.1英寸主炮為輕巡洋艦,超過6.1英寸為重巡洋艦,上限不超過8英寸。

在《倫敦海軍條約》作為補充條款的情況下,各國海軍力量似乎將再一次回歸平衡狀態。然而日本卻不滿於這一條款,遂根據漏洞設計了萬噸級輕巡洋艦——最上級輕巡洋艦。這一有著重型巡洋艦級船體的輕巡洋艦給美國海軍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而美國海軍本身的重巡洋艦噸位也所剩無幾。

迫於無奈,美國也只能和日本一樣建造自己的萬噸級輕巡洋艦,其最後成果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二、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作為海軍條約的產物,布魯克林級渾身上下都有濃鬱的'後海軍條約'時代的味道。在設計之初曾經有過多個版本的設計,不過皆被美國海軍推翻。又因被日本的最上級巡洋艦刺激,所以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本身也是為了抗衡最上級輕巡洋艦而存在的,在指標上與最上級相當接近。

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基本參數如下:船體長度185米,寬度19米,吃水深度7米,標準排水量9767噸,滿載排水量12207噸。

在裝甲防護上,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在設計上,要求防護能力與紐奧良級重巡洋艦相當。在這個要求下,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防護能力大大提升。

按照性能參數,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主裝甲帶在最厚處可達127毫米,水平甲板厚度在51毫米至76毫米之間,艦橋的厚度則在57毫米至127毫米之間,而炮塔的正面厚度則可以高達159毫米。

在海軍條約的限制下,布魯克林級巡洋艦的防禦能力可以說已經做到了最好,如果加上美國慣用的重點防禦設計,那麼其防禦能力相當理想。

在艦船的武力配備上,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和最上級一樣,都有五座三聯裝6英寸炮塔,只不過布魯克林級配備的MK-16艦炮更為優秀。

MK-16艦炮的倍徑為47倍徑,雖然看似不如此此前的6英寸53倍徑艦炮,但因為發射的是重達59公斤重的重型穿甲彈,所以對敵艦的破壞力相當可觀。

同時因為使用了炮彈卷揚機,

其射速可以高達每分鐘8至10枚炮彈

若5座炮塔同時開火,即可在一分鐘內對敵人最多傾瀉150枚炮彈

,傷害之高令人髮指。

與此同時,布魯克林級巡洋艦在設計上要求擁有足夠強大的巡航能力和航速,所以布魯克林級在設計上非常看重這兩個關鍵指標。

布魯克林級配備了8座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爐驅動帕森斯蒸汽輪機,可讓軸馬力可達到100000,航速最高可達32.5節,若15節航速則可航行10000海裡。

在這種強大的巡航能力和航速加持下,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綜合戰力非常恐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也可以說是冠絕天下了。至少,日本的最上級輕巡洋艦是很難與其比擬的。

三、飽經戰火的布魯克林級

作為戰前美國海軍的新銳輕巡洋艦,布魯克林級被美國海軍寄予厚望,一口氣建造了十艘布魯克林級。

不過其中的七號艦威奇塔號在建造過程中臨時調整了設計,成為了新型重巡洋艦的技術實驗艦,所以最後實際建成的布魯克林級是九艘而非十艘。

又因為布魯克林級的最後兩艘輕巡洋艦聖路易斯號和海倫娜號做了技術調整,採取了蒸汽輪機和燃油鍋爐交錯配置的布局模式,

因此在部分資料上就錯誤的將其寫成了聖路易斯級,但實際上這兩艘輕巡洋艦仍舊是屬於布魯克林級。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布魯克林級幾乎參與了太平洋戰爭的全部戰事,除去海倫娜號輕巡洋艦最終被毀之外,其餘的均倖存至戰後。

這一原因和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船員十分老練有關,但另一方面也和布魯克林級經過較多升級,配備有較強的防空火力有關。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倫娜號,在珍珠港事件中海倫娜號不幸被日軍艦載機的魚雷擊中導致輪機艙和鍋爐進水受損,主炮塔和副炮的電力一度中斷。

但因海倫娜號的損管小組搶修成功,海倫娜號的電力迅速恢復,並依託其配備的8門5英寸高射炮及其它防空火力進行反擊,這才逃過一劫。

海倫娜號是珍珠港事件的親歷者,但也是布魯克林級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艘。在經歷了悲慘的一天後,海倫娜號被送入梅爾島船廠進行大修的同時,也配備了美國海軍最新型的SG型水面/低空搜索雷達,這讓海倫娜號在之後的戰鬥中獲得了極大的優勢。典型例子就是在瓜島戰役期間的埃斯佩蘭角海戰中,

海倫娜號在夜間憑藉SG雷達優勢率先發現日軍戰艦,海倫娜號的15門6英寸艦炮當即火力全開,重創了日本海軍第6戰隊的旗艦青葉號重巡洋艦,其艦隊司令五藤存知中將當即斃命,算是海倫娜號為珍珠港的死難者們報了仇。

不過海倫娜號的傳奇最後止步於庫拉灣海戰,因為沒有使用無煙火藥,所以海倫娜號被日軍用魚雷集火,這導致海倫娜號接連被魚雷命中而戰沉。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海倫娜號的船員訓練有素,所以最後絕大多數船員還是活了下來。而且布魯克林級的同級艦則顯得運氣要好得多,

薩凡納號在1943年在地中海被德國空軍用弗立茨X型制導炸彈的攻擊,在被炸彈穿透炮塔於內部引爆的情況下倖存了下來。聖路易斯號亦曾在1944年的雷伊泰灣海戰裡被日軍神風飛機撞擊,但因抗損性能出色和損管隊員優秀而倖免於難。

結語

由此可見,布魯克林級作為一款戰前設計的輕巡洋艦,其設計本身十分成功,無論是強大的火力,還是優秀的抗損性能,都證明了該級輕巡洋艦的成功。戰後,布魯克林級因為其堅固的船體和出色的火力而被南美國家海軍的購買,在馬島戰爭中被擊沉的鳳凰城號也是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不過時過境遷,布魯克林級面對現代戰爭時已然是力不從心,所以在第一次交鋒中就被英國潛艇擊沉。或許,對於為戰而生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而言,在戰爭中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也是一種較好的結局吧。

參考文獻:《CruisersofWorldWarTwo》

《USCruisers:AnIllustratedDesignHistory》

相關焦點

  • 用小火炮做偽裝,說是艘輕巡洋艦,實際卻是重巡洋艦的最上級
    然而,英、美、法、意算是履行了海軍條約,老老實實的按照條約是建造自己的軍艦,但對擴張有著瘋狂欲望的日本卻不這麼想。這個被瘋狂所侵蝕了頭腦的國家,決心用他們所擅長的詭詐騙術,繞過《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悄然的擴大自己的重巡洋艦規模,以期為他們的擴張戰爭做出準備。
  • 潛行的「天龍」,專用水雷戰隊的旗艦,舊日本「天龍」級輕巡洋艦
    通過對「天龍」級輕巡洋艦誕生背景和設計特點的了解,能夠讓普通的軍迷朋友們對早期舊日本海軍「水雷戰隊」的組成和作戰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所以,本文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下舊日本海軍歷史上的第一款水雷戰隊的專用旗艦——「天龍」級輕巡洋艦。
  • 美國輕巡洋艦海倫娜號沉沒小史
    美國輕巡洋艦海倫娜號輕巡洋艦  「海倫娜」號輕巡洋艦(CL-50)  ⊙ 布魯克林級的改進  「海倫娜」號(CL-50)是美國海軍布魯克林級火炮輕型巡洋艦的最後一艘由此,滿載排水量也從12300噸增加到13400噸。另外原來安裝的單管副炮也被換成雙聯裝。所以,「聖路易斯」號和「海倫娜」號在許多資料裡被稱為聖路易斯級而非布魯克林級。
  • 戰艦科普:美國海軍389工程,達拉斯號輕巡洋艦,集大成者的計劃
    在建造了6艘布魯克林級巡洋艦之後,美國達到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所設下的輕型巡洋艦排水量限制,可以再增加的排水量只剩下143500噸中的17600噸,但是如果要再建造兩艘布魯克林級巡洋艦,他們需要額外的20000噸排水量。這樣的情況才造成了這個工程的誕生。
  • 獲戰鬥之星最多的美艦,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防空不向飛機低頭
    為了應對日益強大的空中威脅,英國人率先發展了特化型巡洋艦——黛朵級防空特化輕巡洋艦用於專門執行艦隊防空任務。但二戰期間最著名的防空巡洋艦不是英國艦,而是我們熟知的亞特蘭大級輕巡,也是今天的主角。北宅都不能抵抗炸彈攻擊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CLAA),標準排水量6000噸,艦艇全長165米,設計最高航速36節,實際32節。採用平甲板型,兩座四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主炮採用與驅逐艦相同的MK12型5寸38倍高平兩用炮,雙聯裝。
  • 沙俄海軍最後一級舊式大型防護輕巡洋艦——「博加特裡」級
    博加特裡級(也稱「勇士」級)是沙俄海軍中的最後一級舊式大型防護巡洋艦,之後的防護巡洋艦基本上都是3000噸級的小型巡洋艦、萬噸以上的裝甲巡洋艦以及次時代的輕巡洋艦。可以說,博加特裡級曾經是沙俄艦隊中的典範戰艦。博加特裡級原本計劃建造5艘,實際建成4艘。
  • 從大白艦隊到巡洋艦巔峰,美國火炮巡洋艦有什麼變化?傳奇的艦種
    美國當年以裝甲巡洋艦與戰列艦組成的大白艦隊全球航行,象徵著美利堅雄鷹此時已羽翼豐滿,隨時準備在世界的舞臺上進行演出。自大白艦隊到研製出最強巡洋艦,美國巡洋艦經歷了從追求裝甲到遵循條約,再到火力冠絕的過程,火炮巡洋艦是美國海軍傳奇的艦種。 巡洋艦與戰艦在定位上有所區分。
  • 二戰日本最成功的巡洋艦,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是日本二戰期間建造的一型重巡洋艦,由於當時日本已經擁有古鷹級,青葉級,妙高級和高雄級12艘重巡洋艦,重巡洋艦噸位已經耗盡,所以無法再建造重巡洋艦,但是日本卻利用剩餘的輕巡洋艦噸位,建造了四艘最上級巡洋艦。
  • 窮人家孩子早當家,日本把舊式巡洋艦頂到一線,幾乎全戰沉太平洋
    財大氣粗的美國,依靠自己強大的財政能力,並不派遣服役時間比較長的奧馬哈級輕巡洋艦,因為後期有性能更先進的布魯克林級、克利夫蘭級等輕型巡洋艦,所以把奧馬哈輕巡洋艦放到了二線。 但對面的日本哪裡有美國那麼大的經濟能力,一些年齡比奧馬哈還要大的舊式巡洋艦都被頂到了一線。
  • 被水兵蔑稱為白象的巡洋艦,價格低廉的英國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如果提起重型巡洋艦,估計很多人都會想到那些有名的戰艦,比如說美國的德梅因級重型巡洋艦、德國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等等。作為噸位僅次於戰列艦的戰艦,重型巡洋艦從一開始就被設計成可以單獨行動,也是進行艦隊決戰時的主力艦船。但在海軍條約時代,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所以重型巡洋艦也不可避免的條約化,也就有了條約型重型巡洋艦一說。
  • 「弱雞」的多面手:二戰日本的航空重巡洋艦
    【話說軍世】巡洋艦原本就是戰列艦一個補充艦種,由於戰列艦造價昂貴,且出航費用高,因此戰列艦一般待在港口中等待戰鬥任務,而巡洋艦則代替大哥巡航和保護海上交通線,也正是因此戰巡的作用就是針對於巡洋艦和海上交通線的,在二戰中,舊日本海軍的「腦洞」打開,創造出許多有新奇設計,比如說「航空重巡洋艦
  • 驅逐艦or巡洋艦?最強戰艦055萬噸大驅身份被討論
    至於究竟是驅逐艦還是巡洋艦,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巡洋艦和驅逐艦還有非常明顯的區別,曾經重巡洋艦的艦炮口徑上限為8英寸(203毫米),輕巡洋艦艦炮口徑上限為6.1英寸(155毫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火炮已經不再是主力戰艦的主要武器,飛彈成為了主要艦載武器,而失去了最為重要的火炮口徑限定,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區別日益模糊
  • 美軍紐奧良級重型巡洋艦(圖)
    美國海軍重型巡洋艦  ——紐奧良號(CA-32,「Neworleans」)  【建造背景】  紐奧良級巡洋艦是美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級「條約型」巡洋艦,它是所有「條約型」巡洋艦中性能最優異的。
  • 它是日本二戰中損失的第一艘重巡洋艦,災難起因讓日本人感到無奈
    這裡就值得研究一下了,日本的重巡洋艦都是以日本境內的山命名的,比如妙高、高雄等等,為何三隈號重巡洋艦以河流命名?這是因為它所屬的最上級重巡洋艦,原是日本海軍為了避開軍備條約限制而設計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後來才改為重巡洋艦。在這個問題上,和金剛級戰列艦的情況很相似。
  • 條約下的英勇海上突擊兵紐奧良級巡洋艦
    歷史上的紐奧良級巡洋艦 紐奧良級巡洋艦是美國海軍建造的最後一級「條約型」重巡洋艦,在她的身上美國是用盡了所有當時能夠拿出來的「條約科技」,正因如此,紐奧良也是所有美國「條約型」重巡洋艦中性能最優異的。紐奧良級巡洋艦原計劃建造8艘(後來補充一艘),但是在建造時第7-8艘被重新改造了武備,成為了新的一級,所以最後一共建成了7艘。
  • 中國人最不能忘記的巡洋艦,日本吉野號
    引言:隨著先進驅逐艦、陸海戰作戰思想的轉變,巡洋艦已經成為淘汰品。目前全球服役的巡洋艦比較出名的還有美國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排水量超過9000噸,1983年服役,可以執行防空、反潛、反艦等任務。而另一款則是俄羅斯的基洛夫級核動力戰鬥巡洋艦,代表作是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其以強悍的反艦能力聞名世界。時至今日,彼得大帝號也服役了近20年。似乎除了這兩款巡洋艦,其他的並不為人們所熟知,然而有這樣一款巡洋艦值得中國人記住:日本吉野號。
  • 日軍高雄級重型巡洋艦(圖)
    日本海軍重巡洋艦  ——高雄號(Takao)  【艦史】  高雄級共四艘:高雄、愛宕(音dang)、鳥海、摩耶,為日本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剛下水不久的新戰艦。  開戰前,高雄級四艦編為第4戰隊。戰爭爆發後,第4戰隊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日南遣艦隊的艦船航速低,火力弱,故把「鳥海」號臨時編為第一南遣艦隊的旗艦;「摩耶」號和第5戰隊被派到第3艦隊協助進攻菲律賓;剩下的「高雄」號和「愛宕」號則與高速戰列艦「金剛」號及「榛名」號一起在後方待命。
  • 荷屬東印度艦隊旗艦——「德·魯伊特」號輕巡洋艦
    在建造完2艘「爪哇」級輕巡洋艦之後,荷蘭海軍認為在荷屬東印度地區必須有三艘巡洋艦,以便在其中一艘修理時,第三艘可以接替工作。雖然在1920年,荷蘭海軍委員會就拿出了建設荷屬東印度的宏偉計劃-包括建造2-4艘巡洋艦以及必需的驅逐艦和潛艇。
  • 微信濃厚的傳奇色彩,蘇聯戰後第一型火炮巡洋艦斯維爾德洛夫級
    1933年,蘇聯政府和義大利安薩爾多(Ansaldo)公司籤訂協議,由後者為蘇聯紅海軍設計一種輕巡洋艦,蘇聯官方的艦艇設計代號為「026工程」。安薩爾多公司的設計是以義大利海軍最新銳的蒙特庫科利級輕巡洋艦為基礎的。蒙特庫科利級首艦就是由安薩樂多公司建造的,該級艦共兩艘,均於1935年才服役。蒙特庫科利級巡洋艦滿載排水量8900噸,覆有輕型裝甲,裝備4座雙聯152毫米艦炮。
  • 美二戰巡洋艦殘骸驚現南太平洋 曾被日本魚雷擊沉
    摘要:由微軟創始人之一保羅·艾倫資助的RV Petrel團隊近日又在南太平洋海底,找到了於瓜島戰役中遭日軍魚雷擊沉、美軍亞特蘭大級輕巡洋艦朱諾號(USS Juneau (CL-52))的殘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