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
最近兩天
話題
突然登上了微博熱搜榜首位
在各地高考成績陸續公布
填報志願工作陸續啟動之際
@國資小新發起了話題活動
邀請網友一起參與討論
介紹大國重器、超級工程的總設計師和總工程師的母校
鼓勵「準大學生」們向大國總師看齊學好本領,科技報國,實幹興邦
此話題在微博、微信平臺發布後
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作為大國總師的「大本營」
中央企業也紛紛上場
向新同學們「安利」自家的大國總師
還沒確定報考志願的同學們!
送你一張 大國總師母校不完全統計表
抓住最後的時間和大國總師做校友!
接下來小新將為大家詳細介紹幾位總師一起走進他們的大學故事
👇
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總設計師 邢繼
畢業於哈爾濱工程大學 核動力裝置專業
邢繼是中核集團首席專家、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帶領團隊首次實現中國百萬千瓦核電站的自主設計,為中國批量化自主建造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奠定了基礎。位於福建福清的華龍一號全球首堆預計今年年底投運,標誌我國壓水堆核電技術實現了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並處於世界先進水平。
點擊視頻,聽邢繼總師談自己報考志願▼
邢繼總師回憶母校▼
殲-20總設計師 楊偉
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 飛機系
楊偉先後擔任殲10飛機副總設計師,殲10系列飛機、「梟龍」飛機和殲20等多個重大飛機型號的總設計師。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
「初中畢業考試差一分滿分,又申請參加了高考,沒有準備的填報志願,有幾所大學非常想錄我,西工大破格錄取,『拜拜啦 我要去上大學了』,那時候我正好15歲……」
楊偉總師和航空專業「史上最牛班」
15歲考入西北工業大學,楊偉是那一屆空氣動力學專業年紀最小的學生。在22歲碩士畢業選擇分配的時候,他選擇了去飛機設計研究所,立志今後當飛機總設計師。楊偉進入@航空工業 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就參加了當時國內唯一的航空重點型號殲10的研製。
作為校友代表,在談起母校時,殲20總師楊偉對自己考大學的「傳奇」經歷只是這幾句簡要提到,更主要是回顧和同學們的刻苦學習,大學裡的「誰的理論玩得深,誰的習題做得多」,深夜的挑燈夜讀、翻牆早早地去教室學習;更多是在講述投入祖國航空事業後,科研之路上與同事們的艱辛探索,也在收穫著與我國新型飛機齊飛共舞的絢爛人生。
楊偉所在的班,是被稱為航空專業「史上最牛班」的5381班。這個班還培養了兩個飛機總設計師:殲轟7A和運20大型軍用運輸機總設計師唐長紅院士,和楊偉還是宿舍同一室;航母艦載機殲15常務副總設計師趙霞。
1982年大學畢業後,唐長紅進入航空工業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從事飛機氣動彈性、結構強度、總體設計工作,是我國新一代飛機設計領軍人物,歷任設計員、專業組長、研究室主任、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長期從事飛機氣動彈性、結構強度、總體設計工作。在擔任殲轟7A飛機、運20大型運輸機這兩項重點型號總設計師期間,唐長紅帶領團隊成功將飛機託舉上天,使我國航空技術水平獲得顯著躍升。
女同學趙霞,1982年大學畢業後到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工作。她先後參加、主持了多種型號研製、演示驗證、新型號立項論證等飛機氣動力設計、關鍵技術攻關、風洞試驗與試飛驗證等工作,突破了高隱身飛機氣動、隱身、結構一體化設計等一系列關鍵技術。趙霞是國內航空飛行器總體氣動布局設計專業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女副總設計師,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7次榮立部級一、二、三等功。
從殲10A到殲10B、殲10C,從殲轟7到殲轟7A,再到新一代隱身戰鬥機殲20、大型軍用運輸機運20、航母艦載機殲15,這三位同班的「學霸」各展其能,在各自領域親歷和助推了我國航空工業實現從跟跑到並跑,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歷程。在廣大網友讚嘆的這些一個又一個新機型新成果的背後;這些航空人「氣人」、「剽悍」的不凡人生經歷背後,是一代代航空人的薪火相傳,是一代代航空人的默默堅守,是一代代航空人的辛勤耕耘。
「蛟龍」號總設計師 徐芑南
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 船舶製造系
徐芑南,1936年生於上海,1958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製造系。中國船舶第七〇二研究所研究員,「蛟龍號」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是我國深潛技術的開拓者和業內公認的載人深潛領路人,長期從事潛艇、潛水器結構強度於穩定性應用研究和水下機器人工程的研製開發,為我國深潛技術、載人、無人多種潛水器設計、建造、應用以及海洋和深潛器工程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2002年起,擔任蛟龍號載人作業潛水器總設計師,帶領團隊於2012年6月成功實現「蛟龍號」下潛至海底7062米,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型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大學裡難忘的「口試」經歷
徐芑南院士這一屆學生進交大時,有一段經歷與眾不同。那就是學校在教學制度上開始由學習歐美轉向全面學習蘇聯,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制度就是當時令人聞之色變的「口試」。
口試一般安排在期末的大考中。對愛讀書的人來說,筆試是不害怕的,因為老師出題範圍基本跳不出學過的內容,分數一般不會差。但是口試就苦了。它是通過抓鬮進行的,大致過程是學生進入考場後,會看見一個盒子,裡面有一卷卷的考題,自己抽籤,打開後一般有三道題目。這就難倒學生了。為什麼呢?因為老師出這三道題是很隨機的,每個章節都可能有的。比如這學期書本內容有十五章,那這三道題就來自於十五章中的任何角落,不存在什麼重點難點,所以根本讓人摸不著方向。如果抽出來的題目恰恰是你的「軟肋」,那你的分數很有可能不及格了。而且在口試中,你一邊答題,老師還會一邊向你發問,你對知識到底掌握得如何,老師一句一句地追問下去。如果你沒搞懂,牽強附會地答,馬上露出馬腳。這個跟筆試不同,筆試中有些人可以左扯一句,右拉一條地拼湊內容,模模糊糊混過去,老師也沒法即時問你。主考老師就是負責問這三道題,他可以一直不斷地問下去,問到你最後什麼也答不出來為止,然後給你一個分數,越晚答不出,分數越高,越早答不出,分數越低。分數都是當場打出來的,當時有本藍顏色的記分冊,學生答完後,老師當場會把分數寫上去,然後蓋個圖章,叫你拿走。三道題完了之後,最後還有一道計算題,是在準備時計算的,助教會看算得是否正確。口試的情形大致就是這樣。
那時大家對於這個口試都是膽戰心驚,個個緊張得不得了。特別是第一次考的時候,很多人連早飯都吃不下,有些同學兩腿發軟,打趣地說要叫車到考場,怕得走不動了。頭兩次口試因為不熟悉過程往往吃虧,成績不理想。不過之後就慢慢吸取經驗教訓了,就是千萬不要自以為你準備的內容就是考試的重點,也就是說不要有僥倖心理,而必須要把整章內容都吃透,並把相關內容都搞明白,融會貫通地來複習,這樣才有底氣去應付口試。當時雖然人人都怕口試,但是事後想來,感覺還是挺好,它讓學生對個人的學習方式方法有了新的認識與體會。到了1958年徐芑南快畢業的時候,口試製度取消了,重新恢復了筆試。所以這個口試方面的經歷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對學弟學妹的寄語
一是珍惜大學時光,大學是打下紮實的學業基礎的最佳時機,在校的青年學生要以打基礎為主,知識一定要有面,絕對不能太窄,要學會利用大學的圖書館、實驗室、名家講座等資源讓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加合理、科學。「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剛結束了中學緊張的學業,步入大學後千萬別抱著鬆口氣的想法,要緊緊抓住四年學習時間,充分利用大學的有利條件,希望你們能把握住時機,在知識的海洋裡能像海棉那樣充分吸收專業及相關領域的各種知識。
二是科研項目的成功與否,靠的不只是勇氣,更重要的是要有底氣,創業也是一樣,魄力固然可貴,底氣更為重要,這是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人有了底氣,走路可志高氣昂,講話也鏗鏘有力,那什麼是底氣?底氣就是本領,就是有解決問題和攻克難關的辦法。
三是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全方位參與大學生活。這樣可以多了解社會,培養自己敏銳的洞察力,提高自己對事物的分析力,才能把握住瞬間閃過的機遇。機遇出現在每個人面前的概率基本相同,但並不是人人都能把握住適合於自己的機遇,這就靠敏銳的洞察力和對事物的分析力,這種洞察力和分析力是怎麼培養的?除了書本知識,還必須參加各項社會活動,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人經過不斷磨鍊才能領悟到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什麼才是自己應把住的機遇。
四是要學會平和待人接物、融入到集體中,提高自身的修養和綜合素質,處理好個人與集體關係。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個人的才華當然重要,但沒有一個人能離開社會去單獨生活,更談不上個人奮鬥,「紅花需要綠葉扶」而且良好的人間關係則能邦助你更上一層樓。善於發揮團隊作用,依靠團隊力量更是搞系統工程的行業必備素質。
「深海勇士」號總設計師 胡震
畢業於南華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胡震,中國船舶七〇二所研究員,中國船舶集團首席專家。1988年畢業于衡陽工學院(現南華大學),作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副總設計師,「深海勇士」號總設計師,促進中國載人深潛技術在自主創新中得到飛躍發展,躋身世界先進水平。為了推進載人潛水器國產化研製,不斷完善我國深潛裝備技術體系,他勇擔 4500米國產化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他帶領團隊積極攻關,實現「關鍵技術自主化,關鍵設備國產化」的目標,成功研製出國產化率達95%以上的「深海勇士號」載人作業潛水器,進一步推進了我國深海裝備技術的發展。
他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特等獎,2012年度江蘇省和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科技創新領軍人才,2015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2017年度江蘇省創新爭先團隊獎(團隊負責人)。
大學裡最難忘的事
我是1985年參加高考進入大學學習的,在大學二年級遇到了我終生敬仰的老師——陳琛教授,一個把枯燥難懂的離散數學講得清清楚楚的老教授,帶我走進了真正的大學。他在中科院做過科研,也在其他大學當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述大學知識如何積累,大學積累的基礎會怎樣影響以後的工作等,給我以後的學習及工作都帶來了巨大助益。
大三上半學期,我突然接到了一張研究生考試報名表,我當時有點懵,因為我才剛剛大三,還未到考研的時候,怎麼會有這麼一張表呢?通過了解才知道,是陳琛教授推薦,通過學校的努力溝通,讓我和另外一名同學一起參加當年的研究生考試。填完報名表,離考試還有兩個月的時間,大三的學習又非常緊張,以正常學習為主還是考研為主,心中有許多的猶豫。我最後決定還是以正常學習為主,每天抽出一小時複習,又在期末考試後到研究生考試之間的五天惡補了政治經濟學,結果考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學校在大三下半學期為我安排了選修課,修滿學分後又安排了畢業設計,讓我提前一年畢業,開始了研究生的學習。
在大學期間,學校讓我得到了紮實的基礎教育和專業培養,薰陶了我對學習、科研的嚴謹作風,老師們的專業修養、治學態度、科研作風深深影響著我,至今受益無窮。
對學弟學妹的寄語
一是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打下紮實的專業基礎,學習中要做到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學會總結與歸納,並通過圖書館或老師來拓展所學的知識,要學會如何利用各種資源來拓展自己的視野。
二是要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多參加各種興趣小組或活動,每一個方面的積累,都會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
三是要學會獨立生活,處理好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事情,並學會溝通交流,與同學、老師建立良好的關係。
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 孟凡超
畢業於重慶交通大學 橋梁與隧道專業
孟凡超,港珠澳大橋總設計師,中國交建副總工程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中交公規院孟凡超工作室專家。中國土木工程學會橋梁及結構工程分會副理事長,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分會副理事長,裝配化鋼結構橋梁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國際橋梁協會委員。
自1982年參加工作以來,孟凡超先後主持、組織完成了20餘座國家級特大型橋梁工程勘察設計與研究工作,主持設計完成了我國新一代公路裝配化組合梁橋系列通用圖,榮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中組部聯繫專家、中國交通建設十大橋梁人物等稱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全國優秀工程設計金質獎、國際橋梁設計大獎、茅以升橋梁青年獎等,是國內知名橋梁專家。
總師的大學回憶
1978年,孟凡超參加高考,並考入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重慶交通大學)橋梁與隧道專業學習,成為了恢復高考後第一批全國統一出題、統一考試、統一招生的大學生。大學四年,他對自己要求嚴苛,近四十門課,無論是專業課、選修課還是基礎課,每門都在90分以上。1982年,大學畢業的孟凡超分配到公規院工作。
回憶這一段時光,孟凡超說:「恢復高考的影響,只有我們這代人才能體會,真是在黑暗當中推開了一扇窗戶,一絲光線照了進來。」面對青年才俊,孟凡超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有奮鬥才能實現人生的理想目標。實現強國夢需要你們的繼續拼搏!
出於對大國總師的敬佩之意
帶著對母校的自豪之感
也懷抱著對未來棟梁的殷切希望
網友們積極參與、熱心介紹
我們也為積極參與的網友
準備了一份「小禮物」——
殲-20模型
祝賀以下五位網友
獲得由 航空工業提供的殲-20模型! 請將「姓名+電話+收貨地址」私信給小新
小新將儘快把模型送到你手中!
@〰暖…小團💤 @persistent @federer @墨梅聽雪 @空天電磁一體化
在眾多的網友評論中
小新看到了這樣一條留言
👇
這也是我們的初衷
希望年輕的一代向大國總師看齊
迎著朝陽出發
馭星海,探長空學好本領,科技報國!
加油吧,少年!
———— / END/ ————推薦閱讀▼(點擊圖片即可獲取全文)
策 劃丨閆 永
責任編輯丨陳 婷
執行主編丨龔ㅤ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國資小新,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全國產經平臺聯繫電話:010-65367702,郵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