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8日全國貼秋膘地圖出爐 立秋後天氣還會熱嗎?

2021-01-09 本地寶

  今年立秋雨水偏多颱風頻擾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立秋時,北鬥指向西南。從這一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

  據中國天氣網分析師邵鵬介紹,常年立秋期間,仍是汛期高峰,颱風、暴雨、高溫等災害性天氣比較複雜。東北、華北以及西南地區仍是多雨時節;長江中下遊地區在此期間受副高控制,多高溫悶熱天氣;華南一帶則是雨熱交替,需注意的是華南及東南沿海還會不時遭遇颱風影響。

  今年立秋期間,東北大部、華北、西北地區東北部、內蒙古西部、西南地區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其中江南中東部和華南東北部偏多2-5成,主要降雨過程出現在8月15-17日及21日前後,局地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等強對流天氣,需加強防範暴雨洪澇及強降水引發的次生災害;氣溫方面,全國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2℃,其中黃淮、江淮、江漢東部、江南大部等地高溫日數較常年同期偏多,公眾需注意防暑;同時立秋也是颱風活躍期,目前來看,會有1-2個熱帶氣旋登陸影響華南或東南沿海地區,公眾需做好防臺措施。

  立秋而未秋 大部地區仍較炎熱

  立秋到,並不意味著真正的秋天到來。根據氣候學關於秋天的定義,當地連續5日的滑動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

  我國最先迎來秋天的是黑龍江和新疆北部地區,大約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裡,9月上半月華北地區,比如首都北京,9月初開始天高雲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區在9月中旬方感秋風送爽;10月初秋風吹至江南,比如浙江麗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陽一線;10月下半月,嶺南炎暑頓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達雷州半島、海南島北部;而當秋的腳步抵達海南三亞的「天涯海角」時己快到元旦了。

  立秋後,天氣會立即涼快嗎?並不盡然。邵鵬表示,立秋雖然是秋季的開始,但不同的地區,緯度、海拔以及氣溫也各不相同,在立秋來臨時,大多數地區仍處於夏日,氣溫較為炎熱。立秋之後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公眾仍需注意防暑。

  全國貼秋膘地圖看各地如何「咬」秋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立秋時節,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如果你在夏天變瘦了,那麼到了秋天,你就該多吃點各種各樣的美食(尤其是肉),貼貼秋膘。貼秋膘各地民俗不同,有些地方還流行「啃秋」習俗,或稱為「咬秋」。

  貼秋膘在北方尤其盛行,一直延續至今,首選吃肉,以肉貼膘。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燉肉,講究一點的人家吃白切肉、紅燜肉,還有燉雞、燉鴨、紅燒魚等。根據老北京的習俗說法,立秋當天要多吃肉,儲存下足夠的資本用以過冬。

  在東北有句俗語:坐著不如躺著,好吃不如餃子。立秋一般是吃餃子或者包子,習慣叫「搶秋膘」。我搶你碗裡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習俗,在入秋的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習俗。民國時期出版的《首都志》記載:「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謂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來之意。在江蘇南京,吃西瓜啃秋的習俗在古時就有了,傳說明代時有一年,南京城裡許多人長了癩痢瘡,有人便效仿廬州府崔相公之女食瓜讓「癩痢」落疤自愈的故事多吃西瓜,結果瘌痢瘡果真好了。

  另外,還有一些地方有著地域獨特的貼秋膘習俗。比如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浙江一帶流行食秋桃,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當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廣東的習俗則是要吃點叉燒肉;四川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飲一杯,據說可消除積暑,秋來不鬧肚子。

  貼秋膘想必眾吃貨們已期待已久,不過貼還得講究適度,尤其在這個容易讓人口乾舌燥的秋天,並不是所有好吃的都能招呼。小編提醒你今年七夕緊挨著立秋,先「表白」再「貼膘」,貼秋膘多貼不如巧貼,適度則宜,這樣才能保持好身材。(策劃:劉珺設計:任成英 審核:劉文靜 張慧 數據支持:邵鵬)

手機訪問 北京本地寶首頁

本地寶鄭重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地寶無關。其原創性及文中陳述內容未經本站證實,本地寶對本文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網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相關焦點

  • 「全國貼秋膘地圖」來了,立秋這樣吃
    立秋時,北鬥指向西南。從這一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立秋時節民間素有「貼秋膘」的習俗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如果你在夏天變瘦了,那麼到了秋天,你就該多吃點各種各樣的美食(尤其是肉),貼貼秋膘。
  • 2019年立秋具體時間 今年8月8日立秋幾月幾號幾點
    2019年立秋具體時間 今年8月8日立秋幾月幾號幾點  今年立秋是在8月8日03:12:57,農曆七月(小)初八。立秋三候中的第一候「涼風至」正是風漸漸微涼的表述。  然而立秋並不是真正的秋天到來。因為按照氣象學的標準,需要連續五天日平均氣溫低於22℃之後才算正式的進入了秋天。秋色與秋意此時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是以非常微妙的方式存在著,所以南宋詩人劉翰曾經這樣感慨過,他說立秋是「一枕新涼一扇風」,但總是「睡起秋色無覓處」。
  • 8月7日立秋,立秋後天氣會怎樣?還會很熱嗎?看完心裡有數了!
    今年8月7日立秋,也就是說距離立秋還有3天的時間。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從節氣上來看,立秋意味著炎熱夏季的結束,涼爽秋季的到來,但是從天氣情況來看並不是這樣,因為在很多年份中,立秋後天氣還會繼續再熱一段時間。那麼今年立秋後的天氣情況會是如何?還會很熱嗎?
  • 立秋是什麼意思立秋貼秋膘吃什麼養生好?立秋後天氣還熱嗎
    立秋習俗與養生貼秋膘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啃秋「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 2018年立秋具體時間,立秋吃什麼有哪些習俗,立秋天氣還熱嗎?
    「立秋」來臨的日期:立秋是一年中,第十三個節氣,也是入秋後的第一個節氣,2018年立秋來臨的具體時間是,8月7日晚21時30分。在農村,常聽老人說「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對於今年來說,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呢?其實,對於這個說法,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按照立秋所在的時刻來定,如果是0~12時,就是早立秋;如果是12~24時就是晚立秋!另一種說法是,雖然立秋每年基本都在8月份的7~8號。
  • 8月7日立秋,今年是「早立秋」還是「晚立秋」?立秋後還會熱嗎?
    導讀:8月7日立秋,今年是「早秋」還是「晚秋」?立秋後還會熱嗎? 不知不覺,7月份成為了過去式,如今已經進入到8月份了。而在八月份的上旬,將要迎來一個對於農民來說十分關注的日子——立秋。在公曆8月7日(農曆六月十八日),就迎來了二十日節氣中第13個節氣——立秋了。
  • 立秋貼秋膘 注意這五類人群不適宜「貼秋膘」
    貼秋膘是很多朋友都會做的事情,到了立秋時節,甩開嘴巴胡吃海喝,美其名曰貼秋膘,但你知道嗎?這種感方式並不是正確貼秋膘方式,反而容易導致健康受損,在貼秋膘之前首先要看一看,自己是否屬於這五種不適合貼秋膘的人群,還要注意貼秋膘的方法。立秋貼秋膘是什麼意思立秋,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很多人對貼秋膘沒有什麼概念,到底貼秋膘是什麼意思?
  • 2020年立秋8月7日,可二伏到8月14日,秋後一伏怎麼說?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在人們的印象裡,就是立秋過後,下一場雨天氣就會涼下來些,農村還有一句話,叫做伏包秋涼悠悠,秋包伏熱得哭」,今年的情況是怎麼樣呢?一、今年是秋包伏嗎?伏包秋就是立秋的當天正好進入到末伏,而秋包伏就是立秋以後伏天還沒有結束,今年的立秋來得早,是2020年的8月7日,農曆6月18日就立秋,具體時間是上午的9時06分立秋,是屬於公秋,公立秋涼颼颼,母立秋熱死牛,還有就像農村的老話說得好,就是三伏不盡秋來到,就是三伏天都還沒有過完,秋天就來到。
  • 2019年立秋是哪天?立秋節氣後還熱嗎?農村俗語給出參考答案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其實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畢竟現在正處於三伏天。對於農村人而言,即便是在這樣酷熱的天氣之中;依舊會選擇外出勞作,做好除草澆水的工作,因為現在正是莊稼生長的關鍵時期。從朋友圈中,看到不少朋友都去農村大山裡面避暑;那麼2019年立秋是哪天?立秋節氣後還熱嗎?農村俗語給出參考答案!
  • 立秋貼秋膘,你吃肉了嗎?燒一鍋香噴噴的豬蹄,解饞又滋補
    今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立秋。今年是晚立秋,在二十一點三十分,俗說話,「早立秋,涼颼颼;晚立秋,熱死牛」,所以接下來的天氣,按照民間俗語來判斷,依然要炎熱許多。在民間,素有立秋之是貼秋膘之說,在立秋這天,吃點營養豐富的美食來補補,肉做為首選,各種雞肉,牛肉、魚肉等都可。許多朋友都笑稱,肥還沒減,又要秋貼膘了。在這炎熱的天氣,我們一定要注意科學進補,合理飲食,補不要過量,還依然要多食清淡平和的食材,少食油膩,辛辣等食物,讓進補有個緩衝的過程,注意潤燥,多吃生津潤肺的食材。
  • 立秋到了,農諺說「立秋不是秋,天涼白露後」,立秋後還會熱多久
    在民間有「立秋不是秋,天涼白露後」,是什麼意思?今年立秋還會熱多久,小面小智就來給大家詳細解答一下吧!我們都知道立秋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預示著秋天即將來臨,就要告別酷暑天了,可是農民常說的「立秋不到秋,天涼白露後」就能很好地跟大家解釋立秋這段時間 的天氣變化。
  • 今日幾點立秋 2019立秋會下雨嗎?立秋三候是什麼有什麼含義
    海都記者 包華 圖  8月8日,3時12分,立秋至。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立秋時,北鬥指向西南。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從這一天開始,天高氣爽,月明風清,氣溫逐漸下降,正如諺語所說:「立秋之日涼風至」,「早上立了秋,晚上涼颼颼」。
  • 夏去秋來,永和豆漿教你別樣 「貼秋膘」!
    近日的天氣,因著有了颱風的加持,暑熱未退,然而勢頭開始減緩,仿佛口吐火焰的上古巨獸噴盡了腹中積攢的怒火,叫人好奇接下來是重整旗鼓,還是已到了強弩之末?就在這樣惴惴不安又充滿情調的猜測中,立秋,來了。 吃喝在秋季 立秋分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 貼秋膘≠多吃肉,立秋後孕婦補營養,遵循四個原則,避開兩個坑
    立秋後孕婦貼秋膘可不能瞎貼,補充營養遵循四個原則,避免掉坑熬過了漫長的炎炎夏季,氣溫由熱逐漸的轉涼,但是距離真正的涼爽還在一段距離,在短期回熱的時候,屬於「秋老虎」再發威。此時天氣的特點就是氣溫不穩定,早晚溫差大,所以,早晚要注意添減衣物。
  • 立秋貼「秋膘」,各地習俗有何不同?
    今年的夏天終於在這周迎來了終結,然而炎熱的天氣似乎並沒有隨著立秋而消散,太陽公公依舊是我行我素的曬著,真是熱苦了眾人。雖然溫度估計一時半會還是降不下來,但是這立秋該幹的事可絕對不能省了,貼秋膘想必是眾吃貨們已經期待了好久的項目了吧!  民間素有「貼秋膘」一說。什麼是「貼秋膘」呢?
  • 今日幾點立秋 2019立秋會下雨嗎 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
    海都記者包華圖     8月8日,3時12分,立秋至。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立秋時,北鬥指向西南。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帶來的首先是天氣的變化。
  • 今年的立秋時間 2020年8月7日 星期五
    二十四節氣之立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立秋是較早確定的八個節氣之一,交節日期在公曆8月7日至9日,太陽運行到達黃經135°時為立秋節氣。今年立秋的時間為北京時間8月7日。
  • 立秋時節,之後的天氣還會熱嗎!老話說「秋後一伏熱死老牛」!
    今年的夏天是異常的悶熱,全國多地氣溫高達40多度,人們對於涼爽的秋季越來越渴望。立秋作為秋天的第一個節氣,為秋季的到來拉開了帷幕,標誌著孟秋時節正式開始,自然會引起人們的注意。那麼,今年立秋時節的天氣會是怎麼樣的呢,會像大家所嚮往的那樣涼爽嗎?
  • 立秋後別吃豬肉,貼秋膘就吃它,比雞肉魚肉還鮮,20塊全家吃不完
    立秋後別吃豬肉,貼秋膘就吃它,比雞肉魚肉還鮮,20塊全家吃不完雖然8號就已經立秋了,但是中伏也是今天才過完,也就是還要繼續熱十天半個月。立秋後,天氣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早晚涼,中午熱,天氣一熱就想要吃涼的東西,會造成脾胃虛寒,食欲不振等情況,過了一個「苦夏」,立秋後就要「貼秋膘」,拿什麼貼秋膘,首選當然是肉了。不過,三伏天還是別吃豬牛羊肉了,要貼膘就吃它,一斤才10塊錢很便宜,20塊錢全家吃不完。這道菜就是【香辣牛蛙】,肉質鮮嫩,比河魚海魚更好吃,補充營養,滋補身體比牛羊肉更好。
  • 2020立秋時間是哪天幾月幾號?立秋後有幾個秋老虎?天氣還熱嗎?
    開始時間:公曆日期:2020年8月7日09點06分03秒;農曆日期:2020年6月18日,星期五。結束時間:2020年8月22日,23:44,星期六。如果要把這個成語拆開來理解的話,「伏包秋」意思就是立秋的當天正好是進入了末伏,意思也就是進入了第五個庚日恰巧也正是立秋的當天,這就說明了那個年份中中伏只有10天,按這樣算下來整個三伏天一共就只有30天了。而如果伏包秋就是立秋後進入末伏,而末伏的氣溫也開始下降,就說明立秋過後天氣就要涼快了,雖然還是感覺比較熱,但這就意味著夏季即將結束了,所以就有了伏包秋涼悠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