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從娃娃抓起。」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們,從幼兒園、小學起就開始給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興趣班與課外班。美術、舞蹈、算數、英語、遊泳……一個7歲的孩子一學期竟要上十二個課外興趣班。興趣班的課程,真的越多越好麼?心理專家提醒,家長不要將過度的焦慮傳導給孩子。
12個課外班組成的「課外時間」
如果說忙碌也有評級的話,今年7歲的豆豆(化名)恐怕是孩子中的AAA級,比總裁還忙,因為他的課餘時間全部被課外班給佔據了。
課外班的課程,全部是豆豆的爸爸媽媽給選擇的,理由是作為新世紀的兒童,要德、智、體、美、勞,智商、情商和挫折商全面發展,不然很容易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被比下去。於是,一個學期,除了學校裡的課程之外,豆豆還需要參加名目繁多的課外班:美術、舞蹈、算數、英語、遊泳、籃球、鋼琴、跆拳道、書法,以及幾門學科課。舞蹈、籃球、跆拳道、鋼琴、書法等這些藝術類、運動類課程,是從幼兒園延續至今的興趣班,英語、算數和學科課程,是根據學校裡的課程內容而設置的。
每一門課外班,每周至少要上一次,而因為課程太多,豆豆的作息時間表被安排得像是一絲不苟的「數學方程式」。一些可以由老師上門「一對一」教學的課程,豆豆的爸爸媽媽就會安排不同的老師錯時到家裡進行輔導;而必須出外在課堂學習的課程,爸爸媽媽就會在學校放學後立即接他送往課外班。去課外班的通勤時間,也就成了豆豆吃晚飯的時間,他一定要在路上把裝在盒飯裡的飯菜給吃完,不然就再也擠不出時間而只能餓著肚子直到結束課程。
「我們看見的孩子,不是在放學回家去上課的路上,就是在放學去課外班上課的路上。」一位幼兒園的家長說。
3歲半娃娃2個興趣班起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句讓家長別落後在家庭教育的口號,讓70後、80後的「虎媽虎爸「們從幼兒園起就開始給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
「我兒子在的幼兒園中班,每個小朋友至少都有兩個興趣班,多的能報名七個興趣班。」80後的媽媽小純告訴記者,對幼兒園的娃娃們來說,英語班是必上的,然後再加上一門藝術或運動班,男孩通常是跆拳道或足球,女孩一般都選舞蹈。其餘的興趣班,則由家長按需選擇,畫畫、輪滑、遊泳、主持人、戲劇表演、麵塑、架子鼓……「反正只要你想給孩子報名,各種民辦機構提供的興趣班種類可謂五花八門,令你目不暇接。」
就在這一周,小純媽媽剛剛給四歲半的兒子虎子新報了一個麵塑興趣班和一個跆拳道班,麵塑班是每16節課980元。「麵塑班說白了就是讓兒子去玩,可是沒辦法,兒子說上學期全班只有兩個小朋友沒報麵塑班,再不報顯得落後呀。」小純說,一兩歲時親子課,幼兒園時興趣班,到了小學還有價格更高的課外班和補習班,似乎永無盡頭。
也有個別的父母並不贊成從小就給孩子「輪番轟炸」的理念,然而,面對多數孩子都上興趣班的現實,這樣的父母顯得很異類。「我到現在就給女兒報了一個舞蹈班,但老師總勸我必須至少再報一個英語班。」媽媽小曉告訴記者,對於她沒給女兒報英語興趣班的事實,老師每每都會提及落後了,因為歲數更小的孩子也都在英語班,「等到幼兒園時你再給孩子報班,她學得就會比多數小朋友慢,那是很傷孩子自尊心的。」
一個班1萬元的經濟帳單
「你家孩子上了什麼興趣班啊?」「你家孩子上了幾個課外班?」「你家孩子英語班在哪兒上的啊?」小純媽媽每每參加同學聚會,孩子的興趣班和課外班永遠都是「虎媽虎爸」們聊天的焦點話題之一。在校外等著兒子放學時,打探各家孩子都上了什麼興趣班,也是家長們的樂趣。甚至,有一次在和客戶吃飯時,聊著聊著也繞到了孩子教育上,客戶告訴小純媽媽她剛給二年級的兒子上了半個學期的「一對一」補習班,儘管價格很貴花了10萬元,但兒子成績提高很多。
「可以說,在飯桌上、在微信上,只要有適齡孩子,教育都是繞不開的話題,從互相訴苦到最終互相打聽甚至較勁該為孩子多報哪個課外班。」小純媽媽說,家長的互相攀比讓自視民主開放的她都變得有些焦慮,不僅焦慮該給孩子上哪些班,也焦慮每一個興趣班背後的經濟支出,而這種焦慮又會傳導到自己的工作中。
「如今民辦機構的興趣班,均價基本在每節課120元到220元左右,一年下來基本至少都得1萬元。」小純媽媽向記者展示了給幼兒園小朋友上的某民辦機構跆拳道班的價格表,一年48個課時的課程,總價是8640元,平均每個課時180元;一年90個課時的課程,總價是14400元,平均每個課時160元。
記者也以家長的身份詢問了幾個興趣班。新東方旗下的「泡泡幼兒多元智能培養班」,針對5-6歲的幼兒,簡介中寫的是用動畫互動式教學模式,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意識,增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注重提高幼兒的注意力等,一個課程的價格是32900元。針對3到5歲幼兒的瑞思英語課程,工作人員給出的價格是每課時130元。名為「桔子樹」的幼兒繪畫班,6到8人的集體班,15節課時的學費是3000元,平均一個課時是200元。
「一年三個興趣班的話,花費就至少在2.5萬元到3萬元,這還只是幼兒園。」每當有親戚建議小曉生二胎時,她都會把教育帳單拿出來,以勸說親戚們的好意,「再生一個養不起啊。」
實際上,教育成本高企已經成為造成一線城市年輕人生育意願降低的主要因素之一。統計顯示,中國自2016年1月1日開始實施全面放開二孩政策,當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786萬,比2015年多出生131萬人,成為2000年以來出生人口最多的年份。但到了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了63萬。生育意願下降,正成為令學者們關注的問題。在學者的分析中,造成生育意願的因素,除了隨著育齡婦女受高等教育等原因不斷推遲生育年齡外,也包括房價、教育支出等所導致的高養育成本。
警惕興趣班下的焦慮傳導
「12個興趣班確實太多了,7個興趣班還算合適吧。」「7個興趣班也太多了,3個興趣班最有助於孩子的成長。」記者採訪了多位家長後發現,在究竟該讓孩子上幾個興趣班的問題上,似乎總也找不到一個令所有人都滿意的答案。
曾經扎在興趣班「汪洋」裡的布丁媽媽,在一番嘗試後覺得,比較理智的興趣班數量是2到3門,既不能不能一味由著孩子的性子隨意報班,也不讓自己的錢包和精力雙雙被掏空。「我覺得要學會尊重孩子,不要過於強迫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同時要注意觀察孩子的興趣點在哪裡,在興趣的基礎上幫助孩子開闊視野。
也有家長提出,當別人家的孩子都上5個興趣班時,自己的孩子只上3個興趣班顯然就少了。「不能只考慮金錢和精力,而不考慮孩子的未來,那是對孩子不負責任。」一位父親就講到,既然社會競爭現實已經發展到從娃娃開始,那就得正視現實,從小努力培養孩子。
只是,父母們忘記多問一句,這種教育焦慮合理麼?
「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這是心理學家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中的呼籲。武志紅在書中說,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心理諮詢師李璐老師也告訴記者,看別人的孩子上了什麼興趣便也讓給自家的孩子報什麼興趣班,家長互相攀比的背後一定程度上是從眾心理的反映,在從眾心理之下,家長給孩子報的興趣班越來越多,孩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漸漸變成了惡性循環,也加深了家長自身的教育焦慮。「這種焦慮與恐懼,說明家長們沒有活在當下,沒有弄清楚孩子在當下適合什麼樣的教育。」李璐提到,更值得關注的是,家長的教育焦慮會傳導給孩子,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產生焦慮感,而過大的焦慮對心理健康的發展將帶來負面影響。「所以,家長們需要建立起強大心理,不要盲從,也別把焦慮傳導給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