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譜童書每周推薦 孩子免費聽故事神器
600多個經典故事任意聽
有人說,每個小孩都是老天發到每家每戶獨一無二的種子。
我想,在長出果實之前,誰也不知道老天發到自家的,到底是個啥種子?
這段時間見縫插針,看了北京衛視去年底拍的紀錄片《起跑線》,更是深有感觸,我娃到底是個啥種子——簡直是我們這一屆家長的靈魂拷問。
這部紀錄片跟拍了22個家庭近30個孩子,條件不錯的父母都在各顯神通,想把種子澆灌出更大的果實。
但一路走來,不乏心酸,糾結,迷茫和焦慮……養一個小孩,可謂嘗盡人間五味。
有著一張胖胖臉龐的8歲女孩戴鏡洋,學習鋼琴5年了,她出生於一個鋼琴之家,父母都是大學鋼琴專業的老師。
不論老天給他們家發的種子對不對路,戴鏡洋的屬性從出生那一刻,就已經被設定好。
父母希望她進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附中,最終考上中央音樂學院,成為一名職業鋼琴家,實現父母未曾實現的夢想。
她媽媽說,洋洋很小的時候,他們就抱她到鋼琴前,教她認音符、識譜和彈琴,剛開始還很開心地學,但興趣期過了以後,幾乎每天練琴都哭。
看過媽媽教洋洋練琴,就特能理解洋洋為什麼會哭。
「你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媽媽厲聲問已經練了七遍的洋洋。
「折指。」洋洋小聲地應了一句。
「哪根手指折了?」
「二指。」
「大點兒聲!」媽媽突然提高音量,把屏幕前的我都嚇一跳。
洋洋也被嚇哭了,卻不敢抬頭看媽媽。
「你是沒睡醒是吧?!」媽媽臉上嚴肅緊繃的線條,令人窒息。
鏡頭前,記者問洋洋,你喜歡彈鋼琴嗎?
空氣出奇地安靜,她看看左邊,又看看右邊,再看看地下,沒有回答。
不論怎樣,洋洋的父母從沒有動搖讓她練下去的決心,不但花費重金請當年教過她爸爸的老教授來教洋洋彈琴,還為她舉辦教學音樂會,給她增加公開演奏的經驗。
可是,當洋洋演砸了一場教學音樂會時,媽媽痛心疾首地說,那是一場災難,孩子再也站不起來了,這幾年的辛苦是不是白費了。
如此輕易地全盤否定一切,暗藏的是父母一顆時刻焦灼和踟躕的心。
他們孤注一擲,其實也無法篤定老天的旨意,孩子到底是不是走鋼琴專業之路的那塊料子。
記者問洋洋,你覺得爸媽為什麼想讓你練琴?
洋洋說,因為怕我以後學習不會太好,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去收破爛。
這樣的理解讓人啞然,父母為了讓孩子堅定無疑地走在他們安排好的路上,洗腦的理由如此經不起推敲,卻恰到好處地唬住了孩子。
洋洋爸爸侃侃而談他的看法:
這麼大的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很多路其實是家長指引的方向,如果因為孩子不喜歡或者哭鬧而停下來,以後再學任何一門專業的時候,都學不下去。因為他學什麼,他都會遇到困難。
把鋼琴看作吃飯本錢的父母,這麼認為也許無可厚非。
可8歲的洋洋從來沒有機會接觸鋼琴以外的項目,輕易評判她不會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對她會不會有點不公平?
相比戴鏡洋要在彈鋼琴路上,要一條道走到黑,7歲的北京女孩湯笑嫣在興趣才藝上,幾乎是全面開花。
她每周要上十幾個興趣班,而且從2歲開始,就已經在上鋼琴班、朗誦班、聲樂班、舞蹈班……
全職媽媽帶著她穿梭於各種興趣班,光是周六一天,就要上四個。
上午9點到10點,是尤克裡裡彈奏課。
媽媽坐在一旁,目不轉睛地盯著自己的女兒,一邊彈奏曲子,一邊學唱外文歌曲。
接著11點到12點是聲樂課,湯笑嫣要把嘴巴張到最大,學習發聲。
午餐隨便在街邊找了一家麵店,快速扒拉兩口,就要去趕車。
上課下課,上車下車,媽媽焦急地催促「快點快點」,馬不停蹄地領著她趕赴下一個興趣班,幾乎沒有喘息的時間。
下午1點到3點,是湯笑嫣的舞蹈課,隨著老師有節奏的鼓聲,她和其他孩子在不斷地下腰壓腿,下巴磕在堅硬的地板上。
下了課,母女倆還要從朝陽區趕到海澱區上西班牙語課,而它的時間是下午2點到5點,即便時間段有重合,媽媽還是堅持讓女兒上著。
媽媽說,女兒一歲九個月時,路遇一個海選,她自己登臺念了一首唐詩,還唱了一首很完整的歌,居然得獎了,所以媽媽覺得,應該在朗誦、歌唱還有舞蹈方面去培養她,因為她很有表現力。
生怕孩子的天賦埋沒在自己手裡,恐怕是大多數父母都會得的心病。可一周十幾個興趣班,感覺已經不是「天賦」能承受得了的。
和戴鏡洋的父母想的一樣,湯笑嫣媽媽也認為,孩子從小培養興趣,靠的是父母的指引。
但她的培養風格,卻是戴鏡洋父母只執著鋼琴的另一個極端——
她像是除了自己辛勤勞作,澆水灌溉,還請來了十幾輪太陽,對女兒24小時360度無死角日照光曬,力求長出完美無缺又種類多樣的果實。
但孩子不是毫無知覺的家長作品,當記者問笑嫣,願不願意上興趣班時,她笑著坦誠,有的願意,有的不願意。
記者又問她,不願意的跟媽媽說過嗎?她扭捏著回答,我不敢跟她說,因為她會反對的。
孩子爸爸試圖提一點反對意見,卻被媽媽一口一個「人家」擋了回來。
你知道人家都上多少個班嗎?
你不上,就落後了,就輸在起跑線上了!
媽媽這麼直白又赤裸地表明自己不服輸的心態,說實話,我還是第一次見。
在他們眼裡,培養孩子不知什麼時候已經成了一場你追我趕,沒有盡頭的軍備競賽。
孩子到底是什麼種子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不能結出比別人小的果實。
理性的父母絕對是這個時代的稀缺品,可也沒人敢說他們從不糾結。
山東臨沂的12歲男孩黃璽,學習國畫一年了,他希望兩年以後順利考上中央美術學院附中。
每周五晚上,爸爸媽媽和他都要一起開車到棗莊,再從棗莊坐高鐵到北京,和出身中央美術學院的輔導老師學習國畫。
就為了他能師承正統,每周末一家人的跨省奔波,開銷達到5000塊。
黃璽媽媽說,12歲了,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去幹什麼,做父母的的,也算尊重他的選擇吧。
但其實,黃璽在學國畫之前,在父母的主導下,已經練了5年的鋼琴,在找到國畫這個愛好以後,他哭得淚流滿面不再碰任何一個琴鍵。
眼睜睜看著5年的心血付之東流,黃璽的父母最終接受兒子喜歡上國畫,真不知道是欣喜還是無奈。
我突然想到戴鏡洋和湯笑嫣,也都只有七八歲,如果說她們這時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但幾年以後,她們也許就會有明確而又濃烈的「不喜歡」。
不過,黃璽一家除了單純興趣培養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挑戰。
他們想要兒子通過藝考之路,避開山東大省的高考獨木橋。2017年,山東考生的211大學錄取率全國倒數第二。
他們計劃等黃璽初三時,休學半個學期,接受專業的美術訓練,但黃璽的班主任知道這一消息,旗幟鮮明地投了反對票。
她還把黃璽父母約到學校談話:「你們對黃璽太沒有信心,他的學習成績很好,參加高考,他有能力,肯定能行!放棄學習去學國畫,太浪費了。」
老師的一番話,讓黃璽父母又猶豫了。
他們對黃璽這顆種子是不是真的有國畫天賦,其實心裡沒什麼底。如果學習拼得過,參加高考結局會更好嗎?
沒有人能給他們正確答案。
但他們尊重和支持孩子,為了孩子的熱愛全力以赴的姿態,還是深深感動了我。
無論選擇哪一條路,這樣的孩子都不會太差吧。
教育發展到如今這個時代,已經成為了一種「私人訂製」。
每位父母都想做得更好,無論是複製、盲從還是探索,每一個育兒故事的背後,都隱藏著父母對孩子的期待。
可這份期待是不是合理,孩子能不能達到這份期待,需要我們常常跳出父母的身份,用旁觀者的姿態去審視。
拍完這部紀錄片以後,戴鏡洋的父母漸漸有了改變,不再執著於女兒一定要選擇鋼琴專業,想等女兒讀完初中,再問問女兒來定奪。
而湯笑嫣的媽媽也有了反思,給孩子減了不少興趣班,和爸爸也達成了共識。
如果還有父母正在步入魔障,也是時候醒了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