豈止是小學,中學的作息時間更加不考慮家長的上下班時間。
個人以為,這是中小學辦學長期以來眼中、心中無家長的辦學理念的表現。
我所在的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孩子在上小學三年級,我在初三執教。我能深深感受到中小學作息時間不考慮家長上下班時間給廣大家長帶來的麻煩。
小學一般是8點10分開始早讀,但初中的早讀時間是7點40。如今多數上班族都是朝九晚五或者朝九晚六,當然還有不少是8點鐘上班的。如果家長是9點上班,孩子在讀初中,那麼家長一般需要7點30分送孩子到學校。送完孩子,還有1個半小時再上班呢!早起帶來的昏昏欲睡使家長們只好強打精神提前到單位。小學放學一般是4點10分,其中周三一般是3點10分。初中放學一般是4點50分。家長無論是5點下班,還是6點下班,無論孩子是上小學,還是初中,接孩子都變得無比困難。家裡有老人的,一般老人去借;家裡沒老人的只好掏錢交給課後託管。
個人以為,中小學的作息時間完全可以和家長的上下班基本同步。
小學初中早讀不妨都調到8點40分,下午放學不妨都調到5點40分。孩子一天的學習時間和未調整前基本相同,不會影響孩子的學業。如此,多數家長上班的時候,順便送孩子上學。孩子放學後在學校操場上玩個30分鐘左右,開車下班的家長也就到了學校了。如此既方便了家長,也讓有早讀教學任務的語文、英語等學科老師免於過早起床,免於早讀所帶來的睏乏。當然,更重要的是,早讀8點40開始會大大緩解學生,尤其是中學生睡眠不足的現狀。
調整一下作息時間,讓學生、家長、老師三方都受益,那麼公立中小學的作息時間為什麼就不願調整呢?個人以為,這反映了公立中小學辦學長期以來眼中無家長,甚至也是無學生的辦學理念。
家長會上為何多數家長低著頭?家長會中其實並無家長的位置
中小學的作息時間是為了更好地出成績(即中高考成績)。早讀越早,意味著一天可以安排更多節課。初一、初二,我們學校一般是一天8節課,初三就變成9節課。某些學校甚至初二就9節課,初三變成了10節課。早讀安排得這麼早其實就是為了延長學生的日學習時長,以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
但是,是不是學得時間越長,成績就越好呢?上一屆初三史無前例的一天排了10節課,最後中考成績是史上最差。
雖然教育不是服務行業,但是教育的成敗關係到每個孩子的命運,每個孩子的命運就是每個家庭的命運。因此,教育心中必須有家長,辦學必須尊重家長的意見。事實上,中小學教育比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都非常重視家長的意見。
我相信,我們的中小學辦學者也是明白這個道理的。但是強大的慣性讓中小學管理者在制定教育教學方案時,很少考慮家長的意見,或者根本就沒有尊重家長意見的意識。正因為我們的教育很少考慮家長意見,造成了當下,一方面是家長的過度維權,另一方面是學校的高高在上。如果我們的教育能充分尊重家長意見,重視家長的意見,個人以為,家長的過度維權也會減少很多。
眼中無家長,其實也是眼中無學生,當然也是眼中無教師。他們眼中只有物化的分數,利益化的分數,能讓自己青雲直上的分數。與其說他們在辦教育,不如說他們在辦「分數」,辦「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