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樣青春在科大
相同的面容
相似的身材
相同的理想追求
讓他們共同選擇了一樣的迷彩綠
這就是雙胞胎兄弟——
李非、李凡和王梓傲、王梓涵
當兩對雙胞胎「遇見」國防科大
會碰撞出哪些不一樣的火花呢?
「非凡」兄弟敢較量
李非和李凡是一對孿生兄弟,多年的較量成就了他們的「非凡」之路。
「非凡」兄弟
在空天科學學院,李非和李凡很惹眼,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從入校開始,兄弟倆總是「被盯上」,因為外貌相似,因為勢均力敵。
2014年高考,兄弟倆一個考了671分,一個考了673分,兩人都高出河南省一本線120多分,妥妥的學霸。可就這兩分之差,算是埋下了兄弟倆較量的種子。
當時,報考軍校不是「非凡」兄弟的唯一選擇。高考成績出來後,浙江大學和中國科技大學都希望能錄取兄弟倆,並表示可以免除他們4年的學費,條件十分誘人。
他們有過猶豫,不敢輕易做決定。但最終,在填報志願時,兄弟倆不約而同選擇了國防科大,「是父母的話點醒了我們,做人不能只考慮自己,既然有軍旅夢,就應該不改初衷。」
至於為什麼選擇同一所軍校,兄弟倆同時說:「他去哪我去哪,他行我也行。」
兄弟倆在學校圖書館
較量從此鋪開。體能訓練單槓科目,引體向上8個及格,兄弟倆一開始只能做2、3個,大二上學期要考核,不及格就太尷尬了,90%的人都能做到,自己怎麼能掉鏈子。熄燈前,午飯後,兄弟倆抓住一切碎片化時間,做伏地挺身增強上肢力量,天天比著練,搶著練。考核前兩個月,他們終於「過關」了。
因為這次較量,兄弟倆克服了「我做不到」的心理障礙,真正開始習慣和適應軍校生活,更堅定了自己當初的選擇。
互相探討學習
還有一次較量讓他們記憶猶新。兄弟倆是「旱鴨子」,遊泳課「遭了老罪」。分班的時候,A、B、C三個等級,水平從高到低,他們被分在C班,C班30名學員又被分成三排,他們在最後一排。一開始,兩人連50米都遊不過,「根本不敢想像怎麼在規定時間內遊完800米。」
11月份的長沙,天氣轉涼,兄弟倆一周三次,泡在泳池裡。哥哥李非學了幾節課後,突然開了竅,越遊越好。弟弟李凡坐不住了,教員講解的動作要領都懂,就是遊不動,他有點急了。李非看在眼裡,沒有多說什麼,就只陪著練,糾正李凡的腿部動作,教他如何換氣,慢慢的,李凡跟上來了。
考核結果出來,李非成了C班唯一的優秀學員。雖然到最後,李凡還是沒能趕上哥哥,但較量下的相互託舉和扶持,成了兄弟倆的默契。
「非凡」兄弟最關鍵的較量還是在學習上。大四那年,因為專業排名第一,李非碩博連讀申請通過。李凡專業排名第二,錯失機會,但他一點都不擔心,專業論文已經在SCI期刊上發表,「到時候我會申請審核,跟哥哥一起讀博。」
研究生入學新訓時
憑藉敢拼的精神和默契的配合,兄弟二人共同參與並獲得過數學競賽軍隊賽區一等獎和國際大學生數模競賽一等獎等諸多獎項,並多次被評為院級、校級優秀學員。
哥哥李非說自己性格內斂,卻能侃侃而談,弟弟李凡性格爽朗,總是「語出驚人」。兄弟倆一直感嘆「6年過得太快了」。24年不曾分開,他們註定比其他人更幸福,因為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有對方的陪伴。
被問及居家四個月有什麼收穫,除了紮實陪父母過了個超長「寒假」,哥倆一個學會了做飯,一個乖乖洗碗,默契配合之下,較量仍在繼續。
「掐架」兄弟強本領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科大國際關係學院,雙胞胎兄弟王梓傲、王梓涵最喜歡的就是「掐架」,從入伍的第一天起,兩個人就「槓」上了:比誰被班長表揚的多,比誰軍姿更挺拔,比誰走齊步時褲縫擦得響……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比不了的地方。
其實,兄弟倆從小就愛互相比,喜歡將父親獲得的獎章戴在脖子上,比比誰戴的多,然後「纏」著父親,讓他講部隊的故事,每每這時,父親都會將他們脖子上的軍功章整理好,如數家珍般地講述每個軍功章背後的故事。
小時候的兄弟倆與父親合影
他們的父親曾是一名海軍,在部隊先後完成演習演練等大項活動50餘次,其倡導的「希望小學」1+1對口幫扶工作,總結推廣的軍民攜手共創文明和諧社區經驗等工作受到軍地雙方一致好評。從軍23年,他4次榮立個人三等功,先後獲得廣東省軍民共建精神文明先進個人、廣東省擁政愛民模範等多個榮譽稱號,是第16屆亞運會海軍部隊唯一的火炬手代表。
一家四口
聽著父親當兵的故事,慢慢的,參軍入伍在王梓傲、王梓涵幼小的心靈裡紮下了根,高考填報志願時,帶著父親的期望和迷彩綠的夢想,他們毅然選擇了科大。
來到科大,哥倆開啟了另一番比拼。「你怎麼跑這麼慢?」入學後第一次三公裡,弟弟王梓涵跑完,看到哥哥王梓傲還剩一圈,他一下子就急了,一個健步衝上去,拽著哥哥就往終點奔去,這讓從小好強的哥哥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從那天起,操場上、體育館裡就出現了這麼一對身影:五公裡跑,兩人緊緊咬著,交替領先;單槓練習,你做1個,我要做2個,你做10個,我非要做11個;遊泳訓練,你多遊一圈,我也跟著多遊一圈……
在四百米障礙訓練場上
憑著這股韌勁,兄弟二人的體能成績迅速上升。2019年,入學不到一年的他們向校外模聯比賽發起了挑戰。
「哎,我好像進入狀態了。」
「那是,不看看是誰指導的你。」
「你還記不記得前幾天課上那個案例,我覺得可以試一試。」
「試試唄。」無論在宿舍備戰還是在臺後準備,亦或在演講臺上,兄弟倆激烈的「對嘴」就沒有停過,你一言我一語,是比拼,更是激勵。當初出茅廬的他們手捧比賽二等獎獎盃時,相視一笑便「泯恩仇」。
在模聯賽場上的王梓傲和王梓涵
可以說,兄弟倆在哪兒,「掐架」的「戰場」就挪到哪兒。課堂、自習室、圖書館……都能看見他倆互「掐」的身影。競爭帶給他們的更多是擔憂:落後的怕趕不上,領先的怕兄弟跟不上。
校園裡,他們相互幫助、分享交流、共同提高,常常達到「1+1>2」的效果。上個學期,兄弟倆「搶佔」了學員隊年級一、二名的「寶座」,獲得「優秀學員」榮譽,哥哥王梓傲榮獲泛長三角地區模擬聯合國大會「外交風採獎」。「這些都是『掐架』掐出來的。」面對成績,兄弟倆這樣開著玩笑。
成為「疫情防控突擊隊」隊員的一家人
這個寒假,因為受到疫情影響,兄弟二人又多了一個身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突擊隊」隊員。在家鄉,哥倆奔走在車站、街頭、社區、交通卡口,協助當地政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如今,哥哥在隊內擔任通訊員,弟弟是班上的學習組長,儘管學業繁忙,但他們總是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在提升自己能力的同時,為集體爭取榮譽。
從模聯賽場到辯論講臺,從軍事比武到體育比賽,處處都留下了他倆青春忙碌的身影。
相同的興趣愛好
一樣的精神品質
共同的價值追求
讓兩對雙胞胎兄弟相扶相持
在科大鑄硬打鐵的骨架
練強亮劍的本領
向著強軍路上
一個又一個山頭髮起衝擊
END
文字 | 席方丹 邱烽 王梓傲
圖片 | 武曉晗
編輯 | 方嬌